楓橋鎮[江蘇省蘇州市楓橋鎮]

楓橋鎮[江蘇省蘇州市楓橋鎮]
楓橋鎮[江蘇省蘇州市楓橋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楓橋街道位於蘇州市古城西部,占地34平方公里,1994年劃歸蘇州高新區,2004年6月撤鎮建街道。 截至2015年9月戶籍人口6.1萬人,流動人口17萬人,下轄7個社區居委會。 楓橋吸引了近4000家內外資企業入駐,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1家,年產值超億元企業119家,上市企業7家。

建制沿革

JWQ富康商業街 JWQ富康商業街

楓橋街道是以楓橋集鎮而命名,楓橋在楓橋集鎮上。

公元前11世紀,周太王長子泰伯、次子仲雍為讓三子季歷就任王位,從陝西岐山下的周原南奔“荊蠻”(今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梅里(今無錫縣梅村)建“勾吳”,楓橋鎮域為勾吳所轄。

周簡王元年(公元前585年),泰伯十九世孫壽夢開始稱王,建吳國,楓橋鎮域為吳國轄地。

周元王三年、泰伯二十二世孫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國滅吳國,楓橋鎮域為越國吳地。

周顯王三十五年、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楓橋鎮域為楚國吳地。

楓橋景區 楓橋景區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楓橋鎮域屬會稽郡吳縣的轄地。

西漢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吳縣為泰德縣,楓橋鎮域屬泰德縣所轄,至地皇四年復歸吳縣所轄。

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析吳縣分置長洲縣,楓橋鎮域以楓津河為界,南屬吳縣所轄為至德鄉,北屬長洲縣所轄為彭華鄉,自此現在的鎮駐地——西津橋鎮,由吳縣和長洲縣分治楓津河以南屬吳縣至德鄉,以北屬長洲縣彭華鄉,歷時1215年的名稱和隸屬基本沒有變動。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1月,江蘇省都督府頒布廢州府,並縣廳,分割楓橋鎮域的吳縣、長洲縣再加上元和縣合併為吳縣,鎮境結束了兩縣分治的局面。

民國17年(公元1928年)11月,楓津河以南屬吳縣第二區,有金庚、陸巷、孫家橋等3個鄉的全部或部分;楓津河以北屬吳縣第一區。

民國23年(公元1934年)2月,吳縣重新調整區劃,境內以楓津河為界,南屬吳縣第二區,有獅山、支硎2個鄉;北屬吳縣第四區,有西津橋鎮、馬澗鎮及射瀆、向街、旺米5個鄉鎮。

民國27年(公元1938年)3月,日偽吳縣政府成立,5月偽江蘇省政府在蘇州成立,境內的吳縣第二區,第四區同屬偽吳縣政府。

民國34年(公元1945年)9月2日國民黨吳縣政府接收偽吳縣政府,境內的原第二區、第四區同時歸屬國民黨吳縣管轄,並恢復民國23年(1934)2月的鄉鎮建置。

民國36年(1947)2月,吳縣並編區、鄉鎮,境內仍以楓津河為界,南屬吳縣吳西區,有支硎鄉和白獅鄉一部分;北屬吳縣滸關區,有津橋、射瀆、向街及馬澗4個鄉鎮;現果林場及花山村一帶屬焦山鄉。

民國37年(公元1948年)2月,吳縣再次並區、鄉鎮,境內楓津河以南的支硎鄉及白獅鄉歸併到以楓橋集鎮為中心的楓橋鎮,屬吳縣吳西區(次年初又從吳西區劃出,歸蘇州城區管轄);以北的津橋、射瀆、向街及馬澗4個鄉鎮歸併為高景鎮,屬吳縣滸關區。

1949年4月27日吳縣解放,10月廢除境內舊鄉鎮建置,以5000人左右劃一個新鄉。楓津河以南建支津鄉,屬吳縣木瀆區;以北建新楓鄉、新津鄉、向街鄉、馬澗鄉,現果林場、花山村一帶劃歸馬澗鄉,屬吳縣滸關區,西津橋鎮仍有兩區兩鄉分治。

1950年3月,吳縣增設楓橋、唯亭、光福、陸墓4個區,境內的支津鄉、新楓鄉、新津鄉、馬澗鄉、向街鄉全屬楓橋區管轄,西津橋鎮雖結束了以河為界分屬兩區的格局,但仍分屬兩鄉管轄。

1954年9月1日,楓橋區(除尹西、長橋兩鄉)全部劃歸蘇州郊區,郊區隸屬蘇州市(蘇州市從1953年1月1日起為省轄市)。同年9月20日,郊區建置撤銷,楓橋區直屬蘇州市的一個區。

1956年1月,境內新楓鄉與境外以楓橋集鎮為中心的楓橋鄉合併,並劃入原石城鄉的永和村,稱楓橋鄉。支津鄉和新津鄉合併,並劃入原石城鄉的田肚村和趙宅村,稱津橋鄉,從此結束了西津橋鎮以河為界兩鄉分治的局面。馬澗鄉和向街鄉合併,稱馬澗鄉。同年2月楓橋區撤銷,又建郊區,境內的楓橋鄉、津橋鄉、馬澗鄉同歸蘇州郊區管轄。

1957年12月,楓橋鄉、津橋、馬澗鄉合併,稱楓橋鄉。1958年7月,楓橋鄉除楓橋集鎮及運河以東的新興高級社仍歸蘇州市外,其餘全部劃歸吳縣管轄。

1958年9月,吳縣楓橋鄉建立改稱吳縣楓橋人民公社。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楓橋鄉隨同吳縣屬蘇州市管轄;7月,鄉實施體制改革,政社分設,政府一頭稱楓橋鄉,人民公社作為經濟實體仍予以保留1983年5月設立的吳縣楓橋人民公社經濟聯合委員會。

1986年12月,吳縣楓橋鄉改稱為楓橋鎮。

1994年6月楓橋鎮從吳縣劃出,由蘇州新區管轄,稱蘇州新區楓橋鎮

2004年6月撤鎮建街道設立蘇州新區楓橋街道。

行政區劃

楓橋街道行政大廈 楓橋街道行政大廈

截至2015年9月楓橋街道下轄7個社區居委會。分別是:楓津社區、

康佳社區、西津橋社區、馬浜社區、東浜社區、東浜社區、白馬澗第一社區、白馬澗第二社區。

人口民族

截至2015年9月楓橋街道有戶籍人口6.1萬人,流動人口17萬人,民族為漢族。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楓橋北臨312 國道、滬寧高速公路;南接蘇福公路、蘇州繞城高速公路,直通光福機場;東經寒山大橋、何山大橋與古城區緊密連線;西由世紀大道直通浩渺的太湖。楓橋地形東低西高,面水靠山,有運河環繞,又有群山環抱。

氣候

楓橋街道境地處長江下游,總屬亞熱帶濕性季風氣候,具有四季明顯,氣溫適宜,雨量充沛的特點。氣象的溫度分檔 一般月平均溫度在≤10℃為冬季;在≤10℃—≥22℃間為春季和秋季;≥22℃為夏季,春季的3月,月平均氣溫低於10℃的年份較多,高於10℃的年份較少;秋季的9月也經常出現時高時低的溫度,其月平均氣溫超過22℃的年份多於低於22℃的年份。按氣溫3月份應劃歸冬季,9月應劃歸夏季,冬季就為12、1、2、3月,夏季就為6、7、8、9月,形成冬夏季長,春秋季短的格局。四季的基本特徵 春季從冬季走來,冷暖交替,忽冷忽暖,常有春雷早響,晚霜出現的年份。

鎮內常年平均溫度在15.7℃,日照以年時計算,它與一年的晴天和雨天數有關,晴天多,雨天少,日照時數就多,相反日照數就小。一年中超過八級大風的天數一般在10—12天,其風速為24.7米/秒(1963年12月9日),有多於這些天數的年份,也有少於這些天數的年份。

地質地貌

楓橋街道地形東高西低,1960年底鎮境東西跨度為8.2公里,南北跨度為6.8公里,呈梯形狀,境內地貌主要是平原和低山丘陵。

平原:全鎮可分為楓北、楓中、楓南三塊,楓北由前橋港和馬運河相夾,楓中由馬運河和楓津河相夾;楓南由楓津河和楓金河相夾,1987年前,獅子山、何山盤臥在平疇綠野里。全鎮典橋、金莊、馬浜、東浜、津橋、毛家、木橋、合理、新元、廣東、銅墩、楓漁、三聯、丁新、三元、向街、旺米、聯港村18個行政村的自然村和田地完全分布在平原上。

土壤

全鎮分為平原和山地兩部分土壤。平原土壤約占總面積的90%,其餘屬山地土壤,根據1980年4月調查30758.6畝土地,分為黃泥土、一般黃泥土、僵黃泥土、鐵屑黃泥土、黃泥白土、灰底黃泥土、黑灰質土、粉砂白土、黃沙土。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楓橋街道有地面水資源,也有地下水資源,但不夠豐富。地面水資源主要有東西向的楓金河、楓津河、馬運河和前橋港的四條河道及南北向的大運河,還有在林牧場裡的(屬建林村管理)勝天水庫。

礦產資源

楓橋工業園 楓橋工業園

至2000年,根據地下礦藏勘探部門提供的資料,地下礦產有非金屬礦藏和金屬礦藏兩大類。

非金屬礦藏:螢石礦 位於俞宅村、俞宅前地下,規模為中型。

金屬礦藏:鐵礦位於旺米村談家橋,旺米山地下並伴有鋅、銅、硫,規模為中型;合理村唐家墩地下,並伴有錫、鋅、鉛,規模為小型;俞宅村南爪及何山地下也有,為小型礦點,鈮鐵礦 位於開山村高景山地下,另外獅子山地下也有,均為礦點,無開採意義。

水產資源

有青魚、草魚、鰱魚、鯿魚、鯉魚、鯽魚、桂魚、黑魚、塘鯉魚、鯰魚、昂刺魚、甲魚、鰻魚、蝦、蟹、黃鱔、泥鰍、田螺、螺螄、白魚、穿鰷魚、旁皮魚、玉聚魚、青蛙(水陸兼生)、烏龜(幾乎絕跡)。

野生資源

楓橋風貌 楓橋風貌

植物類藥材 沙參、明黨參、桔梗、菌陳、天平一枝香、射干、牡蒿、石打川、菝葜、麥冬、天冬、紫丹、百部、淡竹、平地木、紫耳、紫楠、牛鼻檢、鳳尾草、石葦、紫藤、野葡萄、雞矢藤、土茯苓、威靈仙、木防已、瓜萎、葎草、茜草、千金藤、飛來鶴、落石藤、銀花藤、雞眼草、益母草、苦草、蛇含草、扁畜、車前草、蛇莓、山佩蘭、馬蘭、半枝蓮、荔枝草、白花蛇舌草、山苦蕒、石龍崗、水苦蕒、丁香珍、薜荔、何首烏、忍冬、蜀羊泉、羊乳、半邊蓮、墨旱蓮、河白草、仙桃草、蒼耳、馬齒莧、蒲公英、地丁草、血見愁、香蒿、石見穿、水蜈蚣、垂柳、合歡、柞樹、枸樹、苦棟、女貞、皂角、枸杞。動物類藥 材地鱉蟲、蜈蚣、烏青梢蛇、天龍、地龍、將軍、蠐螬蟲、蟋蟀、螻蛄、桑螵蟲、鼠婦蟲、僵蟲、刺蝟、龜板、鱉甲。

交通

楓橋北臨 312 國道、滬寧高速公路;南接蘇福公路、蘇州繞城高速公路,直通光福機場;東經寒山大橋、何山大橋與古城區緊密連線;西由世紀大道直通浩渺的太湖。

經濟發展

第二產業

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972億元,同比增長3.7%,其中規上工業總產值905.8億元,同比增長5%,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區的34.8%。

2014年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60.62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6.16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4.7億元,完成內資註冊資金23.5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972億元,其中規上企業905.8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服務外包接包契約額3.4億美元,同比增長67%

社會事業

文化

2015年9月19日,2015年楓橋舉辦漕運文化節。本屆漕運文化節以“好運楓橋”為主題,以“漕運、福運、行運”為主線,著力於打造一台兼具文化性、娛樂性、參與性的楓橋秋季遊園盛會,將持續至10月18日。本次漕運文化節將呈現“祈福漕運”活動將復原古時開槽儀式,奏祈運樂、升龍旗、取祈運水、跳祈運舞、誦祈運文、賜福漕運、成祈運禮等環節讓遊客們能夠體會古代開槽的盛況。

《印象楓橋》2015年社區幸福生活節開幕式文藝演出暨五周年慶典在馬澗市民服務中心舉行。據悉,本屆幸福生活節由高新區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區工委宣傳部和楓橋街道聯合主辦。活動以“睦鄰和樂家家親”為主題,預計持續到12月底結束,共分為“印象楓橋”社區幸福生活節開幕式文藝演出暨五周年慶典、“感動楓橋”五好榜樣典範評選、“七彩楓橋”童心童趣活動、“健康楓橋”走進國醫系列活動、“憶滿楓橋”傳統文化沙龍、“活力楓橋”社區技能比拼、“情暖楓橋”公益夥伴活動、“樂動楓橋”社區幸福生活節閉幕式等八個系列。此外,社區還將陸續開展30餘場活動。

衛生

清代後期,楓橋集鎮、西津橋鎮已有中醫內科醫生並世傳於後。民國時期至解放前,私人診所相繼建立,有中西醫內外科診所9個,擅長中醫內科、婦科、喉科及外科的癰、癤手術和製藥用藥。

截至2015年11月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是二級甲等醫院,實際開放病床320張,年門診量60餘萬人次,年出院病人10000人次,年手術量3000餘台,年產值1.5億元。職工508人,其中高級職稱49人,博士5名(其中留日博士生2名),碩士22名。

科技

2013年楓橋街道引進孵化企業66家,同比增長38%,申報發明專利1094項,同比增長30%;申報專利3200項,同比增長16%,高新技術企業已達78家,新興產業產值占比超過50%,華東理工大學與奧美材料聯合申報國家級科技項目及籌建博士後、研究生工作站。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楓橋鎮出土文物和地面文物較多,有春秋時期吳越銅劍,漢代的陶鼎,晉代的玉器和金飾件,唐代的銅鏡和明清時期的瓷器。

茶店頭遺址:位於高景山東北麓,茶店頭村西,南北長約200米左右,從茶店頭村新開河的斷面看,文化層厚2米。遺址是1985年5月吳縣文管會在附近清理一座殘墓時發現的。在遺址中,採集到較多的陶片和少量的石器。陶片有夾砂硬陶,印紋硬陶等;石器有打制粗糙,刃口磨光的石斧和通體磨光的石鐮。根據文化遺物的質地、紋飾、特點等情況分析,與上海馬橋文化遺址有相同的特徵,1986年3月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銅提梁盉:1980年7月6月,楓橋公社水泥廠在何山取土時,挖出一批青銅器和陶器,因墓穴已破壞,吳縣文管會派員現場調查後,徵集到一批出土文物。主要器物有:青銅鼎、盉、簠、缶、匜、盤、戈、予、鐮、硬陶罐、原始瓷碗等。出土文物中的青銅提梁盉肩部有“楚叔之孫途為之盉”篆書銘文。銘文中的“途”究竟是誰,有待考查。從銘文看,這件銅器當為楚器。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越王勾踐六世至無疆北伐齊,西攻楚,與中國爭強,楚威王興兵討之,大敗越,殺無疆,墓主人可能是楚國平越的有功之人。青銅提梁盉為國家級重要文物,通高25.2厘米,口徑10.8厘米,全銅質、直口、扁圓腹,下設獸面膝蹄足三個。口上設龍形提梁,前有龍首形流,後有龍尾形把。器口上罩圓盤形蓋,蓋頂設環鈕,有兩節鎖鏈與提梁連線。器蓋面飾有獸,腹部飾蟠螭紋,並有劃紋的凸鏤二道。盉製作極精,是春秋楚國銅器的代表性作品。

郢爰:在建林村貓山附近出土兩枚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金幣“郢爰”。一枚為長方形,長邊3厘米、重23克,一枚為不規則的六邊形,重17克。兩枚的中部均有陰文“郢爰”戳記,經銀行測定,含金量達99.8%。

飲食

楓橋街道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麵食為輔,即早晚兩頓食粥,中午米飯,有時晚上食以麵粉加工的軋面或自製麵條。

方言

楓橋鎮緊靠蘇州市區,地方語言習慣、口音屬蘇州話。現隨著讀書人的增多,受國家推行的國語語言標準的影響,方言也在不斷向國家標準語言靠攏,呈逐步同化的趨勢。不過區域內年齡大的人的語言比年齡輕的人的語言、地方色彩、音調濃一些、多一些;西部山區的人的語言地方色彩、音調更濃一些、更多一些。

旅遊景觀

龍池

龍池,又名勝天水庫,處於群山環抱之中,水尤清洌,曾在此發現可追溯到6億5千萬年前的“活化石”桃花水母。一萬多平方米的水面波光瀲灩,綠樹、怪石倒影如畫,與著名的風景區靈岩山、天平山綿延一體。山上,歷朝眾多名勝古蹟遍布,僅摩崖石刻就有一百多處,古木參天;山下,花卉基地鮮花爭芳吐艷,高效農業、人文景觀、自然生態,薈萃了獨特的旅遊資源。

觀音寺位於名山支硎山的中峰,故以前有“中峰寺”之說。這裡,早期為東晉高僧支遁道林的別庵。到南朝梁時,佛教盛行,始成“中峰寺院” 。唐景龍年更名為“報恩寺” ,支硎山亦易名“報恩山” 。唐大中年間宰相裴休書額“南峰院”,北宋真宗祥符五年,敕名“天峰院” 。到了明代復稱“中峰禪院”。清康熙十五年重修寺院,並更名為 “觀音寺” ,這一稱呼延續了下來。

蘇州白馬澗龍池景區

白馬澗全景 白馬澗全景
蘇州白馬澗龍池景區,一個集休閒度假、觀光旅遊、戶外拓展、生態探險、科普教育、田園人文等主題於一體的大型綜合體驗型生態景區,通過轉型升級,正在活躍蘇州西部旅遊區。景區位處蘇州高新區楓橋街道西部,1.5平方公里的占地覆蓋成為整個高新區的一塊原生態“綠肺”。
素有“江南九寨”之稱的蘇州白馬澗龍池景區,不僅風景秀美,更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具有5.5億年歷史的活化石——桃花水母於2002年被生物學家發現,被列為世界最高級別的“極危生物”;1億多年前劇烈的地殼運動形成嶺谷,三山相擁,匯聚天地靈氣;2500年前,春秋戰國時乃吳王養馬之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之處,清朝康熙、乾隆下江南行宮所在,如今尚有飲馬池、謝越嶺等遺址。
蘇州楓橋風景名勝區高清組圖 蘇州楓橋風景名勝區高清組圖

龍池風景區內人文景觀眾多,通往龍池的小道為古御道,道兩側有清乾隆當年的行宮遺址、明朝文學家趙宧光題刻的千尺雪、壽星石,明末清初大書畫家徐枋的澗上草堂及洗心泉,還有雲谷飛瀑、乾隆御碑、尋馬亭、天工石韻、十里木棧等,無一不彰顯人文與自然的歸一返璞。

楓橋風景名勝區

楓橋鎮[江蘇省蘇州市楓橋鎮] 楓橋鎮[江蘇省蘇州市楓橋鎮]

楓橋風景名勝區位於蘇州城西3.5公里處的古運河畔,是以寒山古寺、江楓古橋、鐵鈴古關、楓橋古鎮和古運河“五古”為主要遊覽內容的省級風景名勝區。 寒山寺楓橋是蘇州風景名勝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特別是張繼的《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不但在中國膾炙人口,而且遠度重洋傳到日本和歐州等國。 寒山寺是蘇州著名的古剎之一,始建於六朝的梁代天監年間(502~519年)。

江村橋、楓橋自古有名,距今已有1100年的歷史,清鹹豐十年毀於兵亂,同治六年重建。橋下的古運河是京杭運河的一段。 鐵鈴關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又名楓橋敵樓,是蘇州唯一現存的抗倭遺蹟。 楓橋古鎮由楓橋大街和寒山寺弄兩條步行街組成,一面臨河,蜿蜒曲折,保持了家家盡枕河的景象,具有典型的運河水鄉風貌。

1986年,楓橋風景名勝區的建設被國家旅遊局列入“七五”計畫。經多年的發展建設,楓橋景區已成為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豐富,具有江南水鄉古鎮風韻的遊覽勝地:明清建築,風貌古樸:街道蜿蜒、店鋪林立;古橋古寺,塔影巍峨,漁火霜鍾,詩意綿綿;鐵鈴關,雄奇險峻;古運河,濤聲依舊;寒山別院,曲徑通幽。楓橋景區已成為中外遊客嚮往的遊覽勝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