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委,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胃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及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國家臨床藥物試驗機構資格認定檢查員,國家衛生部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專家,2008北京奧運會國家隊醫療專家等;中國消化內鏡雜誌副主編,中華消化內鏡雜誌等10個雜誌編委,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審稿人等。
先期開展自體螢光內鏡檢查、經口電子膽道鏡檢查、經電子子鏡膽管結石雷射碎石術、雙氣囊小腸鏡檢查、胃食管反流病內鏡治療、重症胰腺炎的內科綜合治療流程及搶救方案、體表小腸電檢測、腸易激綜合徵臨床基礎研究等。共發表論文100餘篇,主編參編專著10餘部。
2006年6月我國首個亞太地區消化內鏡培訓中心在解放軍總醫院建立。在這傲人成績的背後有著一支“打得響,技術過硬”的年輕專家組成的團隊——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內鏡中心”。該中心是我國無論技術設備、人才構成還是英文交流等方面均為最佳的團隊,作為科主任的楊雲生教授更被業內專家親切稱為“第三代內鏡專家的領軍人物”。
別讓胃病毀了你 ——訪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楊雲生
2005年4月10日,59歲的著名畫家兼導演陳逸飛去世,據報導,他的死因是上消化道出血。一位不久前還與他見面共餐的記者透露,當時就因腸胃不適只能喝粥的陳逸飛還奔忙在拍攝現場。
在我們身邊,因作息習慣不吃早餐甚至三餐並作一頓吃的不在少數;以減肥或是健康的名義將所謂的營養藥丸當飯吃的也時有所聞;熬夜加班、喝酒抽菸、暴飲暴食更是相當普遍。
長此下去,我們的身體會付出怎樣的代價?為此,記者走訪了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消化科主任、博士生導師楊雲生教授。
消化系統疾病的“幫凶”
數據顯示,我國人群中潰瘍病患者約占7%至10%,慢性胃炎患者、B肝病毒感染者都已超過10%;而且,消化系統內部多種疾病正在年輕人中間增加。
楊雲生介紹,就各大綜合性醫院就診患者人數看,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往往“名列前茅”。以301醫院消化科住院部目前90個床位的情況看,楊雲生說,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再加90張病床也不為多。
人的消化系統包括食管、胃、小腸、大腸、肝、膽、脾、胰等重要臟器。因消化道的組成部位不同,產生的毛病也不同。胃、肝、食管、腸道都是疾病高發部位。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包括: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系腫瘤、消化道出血、胰膽管結石、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便秘、嘔吐和腸易激綜合徵等。
楊雲生說,儘管消化系統許多疾病的致病機理還不十分清楚,但導致消化系統疾病的社會因素、生活因素以及個人心理因素卻不容忽視。比如,社會現代化進程和生活節奏加快,帶來起居、飲食不規律;工作及生活壓力增大造成人的精神長期緊張、過度消耗;社交活動頻繁使更多人染上吸菸、過度飲酒等不良嗜好,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引發消化系統疾病或成為致病的“幫凶”,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楊雲生特別提到,因為外出與人共餐的機會日漸增多,人們感染幽門螺鏇桿菌的機率明顯增加,幽門螺鏇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重要致病因素,而且與胃癌的發病具有一定的聯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將該菌列為Ⅰ類致癌因子。與我們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國家一般是分餐制,因此感染率相對較低。
楊雲生主任認為,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戒除菸酒等不良嗜好,增強心理承受能力並善於自我排解負性情緒,面對壓力能夠保持愉快放鬆的心境,對預防消化系統疾病大有裨益。所以,他提請公眾注意,不管工作多忙也應必須注意健康和保健,以為自己年輕而不把輕微症狀當回事,身體不舒服還硬撐著工作,不但不可取,而且有害。
在十幾家消化專業期刊擔當編委、多個部門出任專家的楊雲生不可謂不忙,但他精神矍鑠。問他的養生之道,他說,如果精神長期緊張、身體消耗大或感到十分疲憊,他就會進行調整。畢竟身體不是鋼,身體是一切工作的本錢,只有健康的身體,才有更好的工作和貢獻。
採訪中,楊雲生強調,要特別警惕功能性消化系統的疾病。他說,這在301醫院的消化門診中大約占到40%。所謂功能性消化疾病,就是通過多種檢查,找不到消化性潰瘍或腫瘤等器質性病變。比如,功能性消化不良一般會上腹部疼痛、脹悶、噯氣、腹脹,患者進食後往往可使脹悶或疼痛加重。此外,還有厭食、噁心、排便不暢以及焦慮或抑鬱等其他症狀。其他常見的功能性消化疾病如,功能性腹瀉、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脹、功能性腹痛等。
有調查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率為10%以上,每個人的一生中約有20%的機會患上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前發病者多為中年人,因為生活壓力大,很多人患上功能性消化不良。而現在該病的發病年齡大大提前,發病人群多數集中在25至35歲的年輕人中間,尤其是從事銷售、金融、媒體等工作的年輕白領。這與他們常年飲食不規律、精神焦慮、緊張密切相關。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誘因很多,其中精神因素作為發病誘因比較常見。精神緊張或抑鬱狀態下,胃的運動與分泌減弱,甚至可能停止,在抑鬱,灰心時,腸蠕動呈抑制狀態,焦慮或抑鬱的心理狀態可引起體內某些激素分泌的改變和植物神經功能改變,從而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
把病摸清楚
與工作狂們不把自己的身體健康當回事不同,楊雲生說,有的人容易對自己的病毫無依據的猜疑聯想,以至於成了“驚弓之鳥”——這同樣不利於防病治病。
楊雲生回憶說,曾有一位長期飽受腹痛、腹瀉困擾的外地患者經人介紹來到北京,住在醫院附近的一家賓館。剛來的時候,病人情緒非常低落。見面就說:“我怕是‘癌’上了,好不了。”一系列的檢查結果表明,該君沒有任何器質性病變,是屬於功能性消化疾病的腸易激綜合徵。而導致病人悲觀絕望的原因之一竟是他所在住地道路的名稱,按病人的話說,“太平路往下不就是太平間了嘛。”
對這種在常人看來不著邊際的想像,楊雲生非常理解。一方面,他用檢查報告說話,打消病人的擔心,一聽不是癌,病人立即精神起來。另一方面,楊雲生告訴病人功能性消化疾病的實質和在什麼情況下容易反覆的特點,絕不簡單地勸慰病人說他沒事。很快,飽受病痛之苦的患者對醫生充滿了信任。在病人的積極配合下,自以為回不了家的病人漸漸得到了康復。
據楊雲生介紹,對於功能性消化系統疾病,即使在醫學界,我國也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才開始關注,而在邊遠地區可能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據說就有功能性嘔吐患者被診斷為腸梗阻而開刀手術的。
說到疾病的檢查和治療,楊雲生用電腦給記者展示了他們近年來在內鏡領域的進展。點擊一張張圖片,你不禁要為目前技術的先進而嘆為觀止。楊雲生說,用內鏡檢查和治療,使許多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發生了革命性進步。許多疾病以往診斷不清現在經內鏡檢查可以“一目了然”得到確診;以往許多疾病必須開刀手術,現在只需使用內鏡技術、而無須開刀就可以治療了,如消化道早期腫瘤、消化道狹窄、胰膽管結石、胰膽管梗阻、肝硬化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胃食管反流病、急慢性胰腺炎等。相信科學的進步會給我們帶來越來越多的診斷治療新技術,也希望各位讀者不斷地了解、接受和受益於科學的進步,擁有更好的健康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