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描述
楊於光緒十二年(1886)奉命任河南蘭儀縣知縣。他在河南任上,謹慎為官,清正廉明,頗有政聲。他曾被相繼委任為鄭工賑務,光緒十五年(1889)河南鄉試收卷官,光緒二十二年(1896)河南鄉試同考官。由於他辦事認真,一絲不苟,得到朝廷嘉獎。後因母喪歸里守孝,離任三年,在威邑洺陽書院任教。三年後回河南輝縣,補蘭儀併兼理蘭封等縣知事。他在任上一心為民,興利除弊,得到百姓的擁戴,紳民為其樹碑立傳。後曾因驛馬事故一度罷官,復原職後,百姓焚香遠迎,歡聲動地,足見他在民眾心中的地位。
楊以至孝聞於鄉里,村民傳為佳話。他在洺陽書院教授生徒期間,每講到古人之孝道,潸然淚下。他因懷念繼母年事已高,引退歸鄉,讀書務農,杜門教子,素日一身布衣,與村農無異。
楊於天文地理頗有研究,案頭常擺放《萬國地理圖》、《海國圖志》等書,曾用蠅頭小楷抄寫徐松龕所著之《瀛海志略》。每有友人來訪,他興致大發,談天說地,口若懸河,但隻字不談官場之事。王伯廉在詩中說他“與之談瀛寰,興高氣如虹,與之談官僚,茫然若啞籠聾”。他對世界宗教流派有較深的研究,著有《教派圖說》。他對各國政體和國家前途有前瞻性的思考。義和團起義時,他在寫給朋友的信中就料到:義和團起事,恐不能了事。當時威縣的文人都非常敬重他的為人,威縣著名詩人王伯廉在與楊多年的交往中,對楊有深厚的感情,楊錦江在河南中牟縣水月庵放賑時,王伯廉曾專程過訪,並在那裡小住幾天。民國年間,威縣尚希賓和王伯廉與他在威縣誌局共事,一起編寫了《重修威縣誌》(民國版)。王伯廉在外聽到楊逝世的訊息後,在其《哭老友楊繡荄》一詩中寫道:“斯人今已矣,更與誰相同?他鄉驚聞訃,老淚灑秋風。”王在《同心錄》中還稱讚楊錦江為“渾金璞玉”,並對他深表惋惜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