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玲[鄭州市笑話大王]

鄭州市的“笑話大王”。代表作《同情》《先見之明》。

白天賣醬菜晚上寫笑話

楊金玲 楊金玲

收入不高,每天的笑容卻不少。家住鄭州市隴海社區的楊金玲,23年來創作笑話不輟,立志要做鄭州的“笑話大王”。

別人寫個笑話掙了10元稿費他看後心動了

楊金玲,中等個頭,在隴海社區賣醬菜。昨日,在他簡陋的“創作室”內,記者見到了他二十多年來創作的500多篇笑話手稿。

“從15歲開始,我在正規刊物上發表的笑話已經100多篇了。”拿著在《笑話大王》上發表的作品,楊金玲感慨萬千。

老家是登封農村的他,自小喜歡文學,寫了很多詩歌和小說。一天,他拿著自己的作品到縣文化館找老師指點。在文化館,他看到一位老師創作的笑話,被一個雜誌採用,並寄來10元稿費。

“100多字的小笑話,竟然有10元稿費,我也試試!”此後,他認真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留心身邊的笑料。晚上就把這些材料整理出來。不斷寫作,投稿多了,漸漸有些就被雜誌採用。

買碗麵條慶賀

第一次拿到稿費買碗麵條慶賀

“你不知道我第一次收到稿費時有多高興,拿著10元匯款單,我先買了碗麵條吃。”楊金玲說,第一篇發表作品其實構思很簡單,就是他回家路上,看見一個小孩買饅頭,旁邊一個乞丐可憐巴巴地看著他。

他結合很多乞丐不要饅頭,專門要錢的現象,跑回家就寫出了《同情》這則笑話。一方面寫孩子對乞丐的同情,另一方面揭示了當前乞丐不要饅頭要現金的社會現象。

13年前,他來到鄭州發展。沒有正式工作,他就做些小生意,沒有稿紙來練習寫稿,他就到廢品收購站買一元錢一斤的廉價稿紙。但是,他一天也沒有中斷創作笑話。收入不高,生活很苦,他認為只要有笑話作伴,苦也是樂。

白天擺菜攤晚上寫笑話

後來結婚生子,賢惠的妻子非常支持他的愛好。白天擺攤時儘量少讓他幹活,碰見笑話後,回來馬上講給楊金玲聽,他晚上回去後就仔細琢磨這些笑料,最終經過“升華”變成鉛字。

楊金玲創作的笑話都來自身邊,一天看見一個光頭顧客來買東西,他的腦海里馬上出現了一個場景,於是笑話《先見之明》就這么出爐了。

笑話一瞥

“我要把所有的手稿整理出來,然後付梓成書。”楊金玲說,如今他已經整理了360篇,他說他不但要做鄭州民間的“笑話大王”,將來笑話集出版後,他還要把收入的一半,捐給貧困山區的孩子,儘管他還不富裕。

同情

中午,小飛的媽媽給他一元錢:“小飛,你快去買四個饃。”

不一會兒,小飛高高興興地回來了。

見兒子手裡空著,媽媽不解地問:“你買的饃呢?”

小飛興高采烈地說:“我剛才買饃時見有個討飯的,我就把饃給他吃啦。”

媽媽聽了,就誇獎道:“你做得很對,小孩子就應該具有同情心。”

說完又給兒子一元錢:“快去,再買四個。”不一會兒,小飛又回來了,手裡仍然空著。

媽媽急了:“小飛,你買的饃呢?”

“媽媽。”小飛驕傲地說:“剛才那個討飯的說他不吃饃了,要錢。”

楊金玲在家中搞創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