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獲學歷
1977年考入湖南中醫學院
1982年獲得醫學學士學位
1988年考入武漢大學,師從著名古文字學家 夏淥先生,攻讀 古文字學碩士學位
199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 武漢大學任教;次年任講師
1993年師從北京大學中文系郭錫良教授,三年後獲文學博士學位
論者譽之為我國語言學界天資、學歷、家學、師承四者俱備的學者
人生履歷
1956年7月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河西至善村5號。1963年9月入新湖南報子弟國小。文革發生後,在家以文史書籍自娛,自是養成閱讀古書習慣。1971年春入衡陽市第9中學,其時正值“資本主義教育路線回潮”,因而得以從容讀書,並堅持讀各類文史書籍,且迭獲作文、俄語競賽全校第一。1975年春下放衡南縣農村。1977年參加高考,欲考文科以揚長避短,以“文革”初度,寒風猶勁,家中長輩心有餘悸,是以改考理科。雖過重點線30分,終因錄取時數學分數謄抄失誤,未被錄入重點大學而進入湖南中醫學院。從1979年起,堅持到湖南師大聽周秉鈞等先生為漢語史研究生開設的課程。1982年底獲醫學士學位,1983年初到長沙北區醫院工作。
學術成果
其間協助鍾叔河先生編《走向世界叢書》(主要有張德彝《隨使英俄記》等)。1984年8月到中共湖南省委黨校理論研究室工作,從事學報《學習與實踐》的文史編輯工作及近代史研究,發表了《湖南近現代政治、軍事人才群崛起探原》(人大資料全文轉載)等5篇論文。1986年整理出版了《積微居友朋書札》。1988年評為助理研究員(講師);同年考入武漢大學,師從著名古文字學家夏淥先生,攻讀古文字學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次年任講師。1993年初,到北大進修,師從著名語言學家郭錫良教授學習漢語史;同年考取郭先生的博士(在職)。1995年通過開題報告,開始撰寫博士論文《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1998年通過論文答辯,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晉升為副教授;並於6月(法國足球世界盃期間)赴巴黎參加國際古漢語研討會,在大會上宣讀論文《論殷墟甲骨刻辭中不存在連詞“則”》。近年來,主攻方向為漢語語法史及古文字學,代表性著作為2003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此書2004年被評為廣東省優秀圖書二等獎。目前參與的課題較多,主要有國家社科項目《戴震與18世紀中國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古代漢語精品課程建設》等。學術兼職有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專職、南開大學中國文字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等。所著《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一書2005年榮獲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2等獎
代表著作
近年來主要語言文字學科研論文(不含其他類型文章)如下表:
1.哺咀探源,(原載《醫古文知識》1993年1期)
2.“巧垂”為“職官+人名”結構證——兼釋一組同源字,(原載《武漢大學學報》1997年3期
3.大中華文庫《論語》前言,(湖南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1999年版)
4.《孟子》疑難句讀辨析一例,(原載《人文論叢》1999年卷)
5.《漢書》句讀辨析一例——兼證漢代[動·於·處補]式與[動·處補]式存在變換關係, (原載《漢語史論文集》,武漢出版社2002年版)
6.楊樹達的《春秋大義述》及相關未刊稿,(原載《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3期)
7.《莊子·內篇》陳注指瑕,(原載《中國哲學史》2002年2期)
8.《老子》群詁獻疑,(原載《中國哲學史》2003年2期)
9.試論“巫帝”刻辭的結構,(原載《武漢大學學報》1998年5期)
10.對殷墟甲骨刻辭中“雨不雨”、“雨不”的考察,(原載《武漢大學學報》2000年1期)
11.甲骨刻辭瑣記,(原載《人文論叢》2000年卷)
12.關於殷墟甲骨刻辭的形容詞, (原載《古漢語研究》2001年1期,《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前沿報告》2002年卷有較高評價)
13.論殷墟甲骨刻辭中不存在連詞“則”(作)——兼談“我其祀賓作帝降若”等句的讀法, (原載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學校東亞語言學研究中心出版的《東亞語言學報集刊·古漢語語法論文集》,2001年8月出版)
14.關於殷墟甲骨刻辭中“於”的連詞用法,(原載《湖北大學學報》2002年1期,署名楊逢彬、楊蓉蓉)
15.殷墟甲骨刻辭中“以”“比”非連詞說,(原載《武漢大學學報》2002年1期)
16.論殷墟甲骨刻辭中“暨”的連詞用法,(原載《中國語文》2003年3期)
17.論殷墟甲骨刻辭中不能肯定存在連詞, (原載《古漢語研究》2003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2004年1期全文轉載)
18.從牡牝等字看甲骨語言詞義的抽象進程, (原載《甲骨語言研討會論文集》,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19.黃侃“制名皆必有故”證,(原載《黃侃學術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20.《馬氏文通》的“次”與“格”“位”之比較——兼評何容、林玉山的“次”理論, (原載《武漢大學學報》1996年3期)
21.關於長沙方言新產生的兩個鼻化韻, (原載《長江學術》第2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