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目名:鱗翅目科名:潛蛾科
種名:楊白潛蛾
種拉丁名:LeucopterasusinellaHerrich-schaffer
國內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山東、河南
國外分布:蘇聯、日本、西歐
簡介
楊白潛葉蛾是楊樹的主要害蟲之一,不僅危害歐美楊,而且還危害毛白楊,楊樹葉片被潛食後變黑、焦枯,嚴重時滿樹枯葉,提前脫落,對樹木生長影響很大。該蟲1年發生3代,以蛹結繭在被害葉片或樹皮縫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楊樹放葉後成蟲羽化,成蟲有趨光性,卵一般產在葉片正面,成塊狀或條狀。幼蟲孵化後從卵殼底部蛀入葉肉,幼蟲不能穿過主脈,老熟幼蟲可以穿過側脈取食,蟲斑內充滿糞便,因而呈黑色,幾個蟲斑相連形成一個棕黑色壞死大斑,致使整個葉片焦枯脫落。幼蟲老熟後從葉片正面咬孔而出,生長季節多在葉背吐絲結“H”形白色繭化蛹,越冬繭大多分布在葉正面、樹皮縫等處。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3-4mm,翅展8-9mm。頭部白色,頭頂微現乳黃色,上面有1束白色毛簇;複眼黑色,近半球形,常為觸角節的鱗毛覆蓋。胸部白色,足灰白色。前翅銀白色,有光澤,前緣近1/2處有1條伸向後緣呈波紋狀的斜帶,帶的中央黃色,兩側也具有揭線1條,後緣角有1條近三角形的斑紋,其底邊及項角黑色,中間灰色,沿此紋內側有1條似缺環狀開口於前緣的黃色帶,兩例也有褐線1條,內側的一條在翅的頂角處顏色極深。後翅銀白色,披針形,緣毛極長。腹部圓筒形,白色,腹面可見6節;雄蟲第九節背板十分明顯,極易與雌蟲區別。卵扁圓形,長0.3mm,孵化前瞻灰色,孵化後卵殼為灰白色。表面具網眼狀刻紋。幼蟲老熟幼蟲體長6.5mm左右。黃白色,體扁平。頭部及每節測方生有長毛3根,頭部較窄,口器褐色向前方突出,觸角3節,其側後方各有黑褐色單眼2個。前胸背板乳白色。體節明顯,以腹部第三節最大,後方逐漸縮小。蛹淺黃色,梭形,長3mm,藏於白色絲繭內。生物學特性
楊白潛峨在河北(易縣)、山西(忻縣)1年發生4代;遼寧1年發生3代,均以蛹在繭內越冬。在河北和北京一帶,除落葉上有少量越冬繭外,多數在歐美楊和柳樹的樹皮縫內、唐柳的樹幹鱗形氣孔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楊樹放葉後,成蟲羽化(遼寧在5月下旬、忻縣在5月中旬出現越冬代成蟲)。成蟲羽化時,先咬破蛹殼,在蛹殼表面(繭表面)出現1個小口,然後成蟲鑽出蛹殼爬行,通常先停留在楊樹葉片基部腺點上(可能吸食腺點上的汁液)。有趨光性。羽化當天即可交尾產卵。交尾多在10—19時,以11—16時最盛。交尾時間達20分鐘左右。雌蟲交尾後在葉面靜止約半小時,然後來回爬行,尋找適宜的產卵部位。卵一般產在不老不嫩的葉正面,貼近主脈或倒脈,與葉脈平行排列。每個卵塊2-3行,每行2-5粒,每塊卵5-15粒。卵粒很小,一般肉眼不易發現。每頭雌蟲產卵量最少23粒,最多74粒,平均為49粒。卵的孵化率很高,每個卵塊所有卵料都在同一天孵化。第一代卵期為10天,第H至第四代卵期4-10天,大多數6—7天。幼蟲孵出時,從卵殼底面咬破葉片,潛入葉內取食葉肉。幼蟲不能穿過葉脈,但老熟幼蟲可以穿過測脈潛食。被害處形成黑褐色蟲斑,蟲斑逐漸擴大,常由2-3個蟲斑相連成大斑,往往1個大斑占葉面的1/3-1/2。幼蟲老熟後從葉正面咬孔而出,尋找化蛹場所,幼蟲停留片刻,頭部左右擺動,吐絲結“工”字形繭,經過1天左右化蛹。越冬繭以樹幹上樹皮裂縫中為多,生長季節多在葉背面。單株樹幹上的繭絕大多數集中在樹幹陽面。幼苗、幼樹樹幹上迄今沒有發現繭。大部分英分布在直徑8cm以上的樹幹上,樹皮光滑的樹幹上很少有繭。各代蛹經曆日期分別為:第一代9-14天,多數11—13天(占對.85%);第二代7—11天,多數8-9天(占78.30%);第三代7-11天,多數8-10天(占85.26%)。據山西忻縣觀察此蟲世代區分不明顯,在一年裡楊白潛蛾4個蟲態同時出現7次,分別在6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上旬和9月中旬。天敵有寄生蜂和寄生蠅,寄生率為16%。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1)在越冬踴羽化前或在楊苗出土後掃除落葉,集中燒毀;或集中在坑內漚肥,上蓋以上。(2)成蟲發生期每日下午5時左右在苗圃里網捕成蟲。2.燈光誘殺苗圃、片林、防護林可用黑光燈誘殺成蟲。
3.化學防治(l)在大樹幹基部塗白以殺死樹皮下的越冬蛹。(2)套用40%樂果乳油,50%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50%對硫磷乳油、80%敵敵畏乳油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及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