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熾昌

楊熾昌(1908年─1994年)是台灣日治時代的著名詩人。楊熾昌的主要作品有:詩集《熱帶魚》、《樹蘭》、《燃之為頰》;詩篇《花海》(《文藝台灣》)、《窗帷》(《華麗島》)、《茉莉花》(《風車同人集》)等;小說《薔薇的皮膚》(曾入選《台灣日日新報》小說獎)、《貿易風》(《台南新報》);評論《洋燈的思維》等。

基本信息

簡介

楊熾昌(1908年─1994年)是台灣日治時代的著名詩人。筆名水蔭萍、南潤。台南市人。

生平

楊熾昌9歲入台南第二公學校(現立人國小),讀5年公學校後,考入台南二中與日本人共學,畢業後於1932年赴日求學,入東京文化學院深造,常有詩作發表於《椎木》、《神戶詩人》、《詩學》等日本雜誌。因父亡故,於1934年返台,受聘代理《台南新報》學藝欄主編。1935年秋,楊氏與張良典(丘英二)、李張瑞(利野蒼)、林永修(林修二)等人合組“風車詩社”,主張拋棄傳統詩的音樂性與型式,創造一種新的形象,呈現人們內心領域的精神活動。因為他們的作品沒有政治色彩,所以未受日本當局的干擾。詩社同時發行《風車詩刊》,刊銜標題為法語,用粗糙的台灣竹紙印刷,是不定期出版的刊物,1935年創刊,每期發行75本,至1936年夏季停刊。戰後,擔任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偶爾幫忙扶輪社編社刊。1937年楊氏入《台灣日日新報》當記者,戰後該報與其他5種報紙在1944年4月1日改為《台灣新報》,1945年10月25日再改為《台灣新生報》,楊氏轉入《新生報》任職,稍後受聘於李萬居組織的《公論報》,擔任台南分社主任。30年代初,楊氏曾將超現實主義引進台灣文壇。超現實主義於1924年產生於法國巴黎,於1928年傳到日本,當時日本作家有百田宗治、西脅順三郎等人提倡,並有《詩與詩論》、《詩·現實》、《椎木》等雜誌回響。1933年超現實主義在日本文壇掀起一股浪潮,此時正在日本留學的楊熾昌適逢其會,接觸到超現實主義的文藝思潮,並把它引進了台灣。楊熾昌在解釋他為什麼要把超現實主義引進台灣文壇時曾說:“台灣當時受日本統治,在這種環境下,我認為文學應該捨棄政治立場,而追求純正的表現,才能在政治的夾縫中,永遠生長茁壯。”

作品

楊熾昌的主要作品有:詩集《熱帶魚》、《樹蘭》、《燃之為頰》;詩篇《花海》(《文藝台灣》)、《窗帷》(《華麗島》)、《茉莉花》(《風車同人集》)等;小說《薔薇的皮膚》(曾入選《台灣日日新報》小說獎)、《貿易風》(《台南新報》);評論《洋燈的思維》等。黃忠武的《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曾對楊熾昌作過這樣的評述:日據下的台灣文學,充滿著反日的民族情緒與濃厚的政治色彩,在這特殊的環境裡,文學藝術往往受到政治利用與污染,很難維持其純正的面貌,而《風車詩社》卻絲毫不受政治感染或干擾,楊熾昌便是《風車》的靈魂人物。他引起了“超現實主義”,建立了新的文學理想——努力顯現蘊藏在人的內心深處的東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