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1933年夏夢出生於上海一個文藝之家,原名楊濛。父母都愛好戲曲,從小受到家庭薰陶,京劇、歌劇都能琅琅上口。
夏夢的少女時代在老上海濃重的藝術氛圍中度過。六歲時參加《大陸報》舉辦的“上海兒童攝影比賽”,獲得冠軍。
1947年,她隨家人遷居香港,與妹妹楊潔考進瑪利諾修院學校繼續求學。她寫一手好字與好文,還熱衷戲劇表演,尤愛莎士比亞的作品,在校期間參演了《聖女貞德》等舞台劇。
夏夢從小就喜歡運動,中學時參加過全校籃球班際比賽,到了“長城”,為了留指甲,放棄籃球,但仍舊不放棄運動,請了一位教練學網球。
人物經歷
演藝經歷
1950年,經由毛妹的穿針引線,楊濛被香港長城公司負責人袁仰安相中並獲邀加盟。開始使用“夏夢”作為藝名,其靈感來自莎翁著作《仲夏夜之夢》,同時也因她在當年夏天加入長城,有著冀其夢想成真之含義。
1951年,初出茅廬的夏夢便被導演李萍倩起用,與韓非主演其熒幕的處女作《禁婚記》,夏夢在片中飾演女主角楊霞芝,這個角色原本是為剛離職的李麗華訂造的。
因《禁婚記》上映後受到影迷的歡迎,夏夢因此受到公司及導演們的重視及栽培,於1952年在電影《娘惹》中飾演女一號楊永芬。
1953年,夏夢主演的古裝片《孽海花》成為第五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展映的19部影片之一,也是參與香港第一部參與國際電影節的作品。
1954年夏夢在電影《都會交響曲》飾演蘭絲,並在同年的電影《姊妹曲》中飾演女主角陸黛妮,此後她成為香港左翼國語電影公司的台柱,並與石慧,陳思思並稱“長城三公主”。
1956年,夏夢入鳳凰影業公司,同時她也為長城公司拍片。
1957年,由金庸為她量身製作的古裝片《絕代佳人》獲得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榮譽獎。
1959年,由《長城畫報》主辦的“香港國語片十大明星”選舉,夏夢名列第一。
1960年,夏夢首次反串演出, 在越劇戲曲片《王老虎搶親》出演周文賓。同年她主演的古裝悲劇片《同命鴛鴦》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備受讚賞。
1962年夏夢主演越劇戲曲片《三看御妹劉金定》,為演好此片,她親自到上海越劇院拜師學習。
1964年夏夢有兩部作品上映,在《金枝玉葉》中飾演昇平公主,同年另一部作品《故園春夢》飾演萬昭華。
20世紀60年代後期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影業公司遭受巨大損失。因此,1966年主演《迎春花》後夏夢宣布息影。1967年,夏夢告別了從影17年的生活,告別了香港,舉家移民去了加拿大定居。
夏夢在長城共主演影片18部,在鳳凰影業的十年間共為鳳凰出演影片10部。
創作經歷
夏夢於1979年被邀出席全國文代會,隨後與朋友合股創辦“青鳥電影製片有限公司”,擔任總監製,重返了她闊別將近十年的電影圈,開山之作是有關越南題材的《投奔怒海》。影片於1982年上映後,一舉奪得了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美術指導等多項榮譽。
夏夢1984年監製的《似水流年》獲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個人生活
夏夢22歲時與林葆誠結婚,夫君是聖約翰大學畢業生,酷愛藝術,夏夢息影之後移民加拿大,丈夫林葆誠雖從商,對電影戲劇卻很熱愛。也給了夏夢一些幫助,比如選劇本,探討劇中人物的個性。1969年夏夢從加拿大返港,並與夫婿經營製衣廠,他們相處十幾年,彼此相互信任。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 劇名 | 扮演角色 | 導演 | 合作演員 |
1968-03-07 | 迎春花 | 春花 | 張鑫炎 | 傅奇, 李嬙, 龔秋霞 |
1967-02-08 | 白領麗人 | 姜玉華 | 任意之 | 韓瑛, 傅奇, 梁珊 |
1965-12-23 | 烽火姻緣 | 佘賽花 | 李萍倩 | 吳天芳, 馮琳, 丁賽君 |
1964-08-12 | 故園春夢 | 萬昭華 | 朱石麟 | 鮑方, 平凡, 江漢 |
1964-02-12 | 金枝玉葉 | 昇平公主 | 胡小峰 | 丁賽君, 馮琳, 任棣華 |
1963-12-28 | 董小宛 | 董小宛 | 朱石麟 | 高遠, 鮑方, 曹炎 |
1963-03-13 | 雪地情仇 | 銀珠 | 李萍倩 | 龔秋霞, 張錚, 平凡 |
1962-12-19 | 我們要結婚 | 柳瑩 | 陳靜波, 陳娟娟 | 傅奇, 姜明, 海濤 |
1962-04-18 | 三看御妹劉金定 | 劉金定 | 李萍倩 | 丁賽君, 李嬙, 唐紋 |
1961-11-10 | 滿園春色 | 凌娣娣 | 任意之 | 王小燕, 傅奇, 張冰茜 |
1960-12-30 | 同命鴛鴦 | 柳氏 | 朱石麟 | 傅奇, 鮑方, 龔秋霞 |
1960-11-24 | 佳人有約 | 方菲 | 李萍倩 | 傅奇, 文逸民, 李炳宏 |
1960-09-07 | 脂粉小霸王 | 程步高 | 石慧, 王葆真, 張冰茜 | |
1960-04-29 | 香閨春情 | 素萱 | 費魯伊 | 平凡, 石磊, 余婉菲 |
1960-03-11 | 碧波仙侶 | 金牡丹 | 黃域 | 李炳宏, 傅奇, 姜明 |
1960-03-01 | 王老虎搶親 | 周文賓 | 胡小峰, 金庸 | 李嬙, 白荻, 余婉菲 |
1959-12-31 | 稱心如意 | 宛芬 | 陳靜波, 任意之, 朱石麟 | 傅奇, 裘萍, 吳景平 |
1959-07-15 | 豪門夜宴 | 宴會賓客 | 李晨風, 李鐵, 吳回, 羅志雄 | 吳楚帆, 張瑛, 張活游 |
1959-02-14 | 甜甜蜜蜜 | 丁蕙蘭 | 陳靜波, 任意之 | 傅奇, 吳景平, 文逸民 |
1958-11-21 | 夫妻經 | 張靜芬 | 朱石麟 | 童毅, 裘萍, 平凡 |
1958-10-02 | 綠天鵝夜總會 | 裘琳 | 李萍倩 | 平凡, 金沙, 傅奇 |
1958-09-03 | 搶新郎 | 彩鳳 | 朱石麟 | 高遠, 李清, 姜明 |
1958-02-22 | 眼兒媚 | 嚴爾梅 | 胡小峰 | 鮑方, 傅奇, 喬莊 |
1957-10-31 | 春歸何處 | 張明 | 黃域 | 石磊, 鮑方, 龔秋霞 |
1957-07-24 | 逆旅風雲 | 小嬌紅 | 李萍倩 | 喬莊, 李丹薇, 姜明 |
1957-05-04 | 望夫山下 | 劉宛琳 | 李萍倩 | 傅奇, 水維德, 李次玉 |
1956-12-21 | 新寡 | 方湄 | 朱石麟, 龍凌, 陳靜波 | 樂蒂, 許先, 樂蒂 |
1956-10-11 | 新婚第一夜 | 林芬 | 朱石麟, 姜明, 文逸民 | 傅奇, 石磊, 楊誠 |
1956-09-18 | 三戀 | 白伊雯 | 李萍倩 | 鮑方, 毛妹, 朱莉 |
1956-09-12 | 日出 | 白露 | 胡小峰 | 樂蒂, 傅奇, 金沙 |
1955-07-14 | 不要離開我 | 穆桑青 | 袁仰安 | 劉戀, 石慧, 蕭芳芳 |
1954-07-29 | 姊妹曲 | 陸黛妮 | 朱石麟 | 劉戀, 韋偉, 龔秋霞 |
1954-03-19 | 都會交響曲 | 蘭絲 | 李萍倩 | 傅奇, 樂蒂, 孫芷君 |
1954-02-02 | 歡喜冤家 | 張清萍 | 程步高 | 傅奇, 蘇秦, 黎小田 |
1953-09-21 | 絕代佳人 | 如姬 | 李萍倩 | 傅奇, 石慧, 樂蒂 |
1953-07-03 | 白日夢 | 王幗英 | 李萍倩 | 韓非, 姜明, 蔣光超 |
1953-03-19 | 門 | 李萍倩 | 龔秋霞, 嚴俊, 岑范 | |
1953-02-14 | 孽海花 | 敫桂英 | 袁仰安, 胡曉峰, 黃域 | 戴妮, 孫芷君, 李次玉 |
1953-01-01 | 花花世界 | 魏妻 | 黃域 | 平凡, 蘇秦, 朱莉 |
1952-06-01 | 娘惹 | 楊永芬 | 岳楓 | 嚴俊, 蘇秦, 龔秋霞 |
1952-01-26 | 新紅樓夢 | 岳楓 | 李麗華, 龔秋霞, 陳娟娟 | |
1952-01-01 | 一家春 | 洪淑芬 | 陶秦 | 平凡, 石慧, 紅薇 |
1951-08-21 | 禁婚記 | 楊霞芝 | 李萍倩 | 韓非, 孫景路, 龔秋霞 |
製作電影
年代 | 片名 | 身份 |
1984 | 似水流年 | 製作人 |
1982 | 投奔怒海 | 製作人 |
社會活動
息影后的夏夢活躍於中國政壇上,1979年夏夢被邀出席全國文代會, 她是全國文代會第四、五屆文聯委員和代表,2007年1月,專程來港的中國文聯副主席向夏夢的代表頒發了證書和證章。2015年8月,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和銀都機構協辦的“仲夏夢影:夏夢從藝六十五載影展”於電影資料館電影院展開,夏夢親身來到電影院和觀眾見面。
獲獎記錄
榮譽獎項 |
|
人物評價
夏夢是金庸的夢中情人,很多金庸小說中的完美女主角都是夏夢的化身 ,她是香港公認的西施演員,也是香港左翼電影的代表人物。外形艷而不媚,貞靜平和,嫻雅大方,兼之身材高挑。夏夢擅演擅唱,不論時裝、古裝、戲曲電影皆能勝任,是國語片罕見的全能演員 。( 網易娛評)
夏夢有著清新的笑顏,良好的教養,她是左派電影業的一段縮影。她不僅在銀幕內外的風度令人傾倒,而且語通中外,學及古今,博覽群書。( 《深圳商報》評)
夏夢是香港國語電影界,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推出的眾多明星的第一人。而到了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年代,她雖然已經不在幕前演出多年,卻還是投資拍攝了《投奔怒海》和《似水流年》等名片,成就了另一個電影傳奇。( 大公報 資訊)
長城三公主中的大公主夏夢的特點,除了才貌雙全之外,最令人尊敬的是一貫冰清玉潔,出淤泥而不染,平生沒有任何“緋聞”。( 《絕代佳人夏夢-長城大公主的錦繡人生》評)
夏夢偶然投身影視圈,從此與電影結緣,不久就著稱影界,一直以演技與口碑俱佳被人們津津樂道。夏夢更代表了二十世紀香港50--60年代的左派電影的輝煌歷史。( 劉澍 先生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