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楊柳枝·不合臨池起畫樓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萬樹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
楊柳枝·不合臨池起畫樓① 不合臨池起畫樓,② 斷煙疏雨葉颼颼。③ 誰能數得垂楊柳? 一葉垂楊一點愁。
作品注釋
①楊柳枝:詞牌名,此詞牌原系教坊曲名,原本是唐人七言絕句體。單調,二十八字,平韻。
②畫樓:繡房閨樓。
③颼颼:象聲詞,風雨打葉聲。
作品賞析
“楊柳枝”調歷來多詠“本意”,“本意”又皆言愁。熟題老話,不只出新難,要寫真摯情思也不易。這首小詞出新裁心意,將本是無形難狀的“愁”化為有形可感,並從特定的意蘊中界劃出它的數量感。起句“不合”的埋怨看似無理,說臨池不能起“畫樓”,然而“愁”已從無理之責中透出。坐在樓內無聊愁悶,原本期望憑欄散散心,誰知樓畔即池塘,塘邊皆楊柳,煙籠雨飄的楊柳猶如一團團難解的愁緒,愈令作者看了心煩。不看並不能讓他不煩了。還有“颼颼”風雨聲,風吹雨打楊柳葉。人、情、物、理,化成一團塞在心間,耳目之間又無不感受到愁之苦澀。他沒有直說愁有多大多濃,而是說“誰能數得垂楊柳?”垂楊之葉固無窮數,無法數,更有甚者,那垂楊之葉在斷煙疏雨中飄拂池水,猶如眼淚默默滴愁般灑向池中,這一池綠水也就與楊柳倒影和下滴雨水,共化為一泓淒淒之愁,這種質感是很具體的。如果再回味首句“不合”二字,則愈轉愈顯得無理之問很有理,樓、池、柳三者之間因為這一“不合”安排,使得其愁轉得沉重而難起。二十八字無一字虛設,無一字可減易。詞中用字很準確,如以“疏”寫雨,葉才能發出颼颼聲;如果是狂風密雨,則楊柳不成聲,池中也映不出一切,那么“臨池”之“池”的意象就落空了,或者就減少了其中的內涵。愁的內涵,作者沒有說是鄉愁還是別愁,也沒有說是失志侘傺還是中年喪偶(他曾遭此不幸),這一切均由讀者去自辨。這極容易被誤會為常規式的青愁秋怨一類模式。讀者如果知人論世,就會發現此中有家國之苦深隱在作者心底,例如他的另幾首《楊柳枝》中所寫的“白門朱桁無窮樹,唯有垂楊是六朝”。萬樹之父萬濯殉難在淮安,親舅父吳炳則是南明永曆帝的大臣,“盡忠”於湖南。他自己一生飄泊,最終子女皆無,境遇蕭條悽慘。
作者簡介
萬樹(約1630-1688),清代文學家,字紅友,一字花農,號山翁,江南宜興(今屬江蘇省)人。國子監出身,1679年(康熙十八年)後居吳興祚幕下,由福建遷徙至廣東。他精通詞的聲律,寫成《詞律》二十卷,著有《香瞻詞選》,騁情寫意,剛柔兼擅,具有很多自創的風格。萬樹以“曲家”聞名於世,詞的名聲多有所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