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就
原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屈光科教授、眼視光學系副主任及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視光學學組委員,中華眼視光學及視覺科學雜誌編委,廣東省視光學會視力保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角膜塑形鏡協會中國專家指導委員會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Ophthal Physl Opt,Optometry Vision Sci 審稿專家。 從事眼科臨床及研究工作二十多年,對各類屈光不正的矯正有較深入研究,尤其擅長青少年近視眼及兒童弱視的防治;在近視眼防治研究方面先後參與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其中2項為項目負責人)和1項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研究(近視眼防治研究:分中心負責人);主持2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廣州市科技項目研究、1項中國博士後科學研究項目和1項湖南省科技廳重點項目研究課題;近5年發表近視眼研究文章20餘篇(其中SCI系列文章13篇);近視眼研究獲2008年中華醫學二等獎(第5完成人)和2011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3完成人)。
學術觀點
兒童近視發生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個方面。近視眼的遺傳率80%,健康教育告訴高度近視之間不要通婚很重要;環境因素目前公認的是近距離工作時間和強度過大,戶外活動時間過少。近視眼的防治,關鍵是要找到防治的出發點,在儘量減少環境因素影響的前提下,應首先了解患者的調節功能狀態,過去一味認為近視眼是因為調節能力太強,因而採用降低近視患者調節的觀點是錯誤的,通過雙眼視覺功能檢查,發現大多數近視眼患者非但調節不強而是存在明顯的調節滯後,正確的做法是進行調節訓練,包括翻轉拍、鏡片排序等,對於集合功能異常引起的調節問題尚需要解決集合的問題,可針對不足或過強分別進行聚散球訓練或給予ADD處方眼鏡;近視眼防治的第二個關鍵問題是周邊視網膜遠視性離焦,由於周邊視網膜在眼球發育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傳統光學矯正時它又處於遠視性離焦狀態,這可能是近視眼不斷發展加深的原因,現在解決周邊視網膜離焦的問題可以使用角膜塑形鏡,但應嚴格掌握適應症,如果兒童近視度數過高、角膜過於扁平或彎曲、兒童眼瞼過小等情況就不適合這項技術。
學術著作
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視光學理論和方法”副主編,全國規劃教材“視光及驗配中心管理技術”主編,兩版“臨床視光學” 主編,參編“中華眼科學”等專著。
出診時間及醫院:長沙愛爾眼科醫院 每周一下午、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