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榮譽
自治區地礦局高級工程師,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58年志願支邊調新疆地礦廳,歷任水文工程地質大隊技術負責、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副大隊長和地礦廳副總工程師。1983年獲國家少數民族地區科技工作者榮譽證韋。1985年獲“全國1:200000綜合水文地質普查”科技進步集體二等獎。從事專業工作40年來,先後主持和領導區域綜合水文地質普查22項,完成面積39萬KM。擔任項目負責人完成軍工大型地下硐室工程地質勘查10多項,為地下倉庫、地下油庫等建設工程提供了技術設計地質依據。在組織領導城鎮工礦農牧區供水勘查、地熱普查、國家科研攻關課題、灌區鹽漬土改良地質評價及參與主持中日技術合作勘探烏魯木齊水源地等30多個項目中做了大量工作,勝任學科帶頭人職責。在地質環境科學領域為新疆乾旱區經濟建設作出突出貢獻。在國內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主要有《新疆內陸盆地環境地質災害及防治對策》、《新疆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個人生平
楊志勛教授,我國著名軟科學專家,著名中醫,北京市政府顧問,北京世紀楊氏新藥管療法研究所所長。他在中西醫溝通、中醫和現代科學對話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曾長期從事國家和國企層面的戰略研究,有豐富的社會經歷和開闊的視野。外界評價
楊教授出身於中醫世家,既有豐富的人生經歷,也有正統的家學淵源,是國家中醫科技成果推廣項目(新藥管療法)的主持人,長期從事中西醫對話和臨床套用以及中醫理論與企業管理的關係研究和教學,近幾年來從事兒童和成人中醫普及教育,多次在北京、香港等地面向企業家講述《黃帝內經》、《中醫與企業發展戰略》,引起熱烈反響。而且他近年來在中醫的普及上做了很多嘗試,在引導孩子和成人學習中醫上有比較豐富的經驗,頗有成效。《黃帝內經》解讀
楊志勛教授 中醫世家傳人,北京市政府顧問,北京世紀楊氏新藥管療法研究所所長2010年4月2日時代意義:時代呼喚《黃帝內經》
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是人類的健康不容樂觀,二是人類的生存的環境不容樂觀。個人的健康首次成為關係國家安全的重大命題,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環境成為關係人類生存安全的首要命題,成為時代的共識。
健康和環境惡化的根由是人類的價值觀、思維觀、行為觀和派生的生活方式進入了誤區。盲目地以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為目標,以犧牲資源、環境和生命為代價。把以人為本曲解為以刺激和滿足人的欲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出發點和歸結點。導致發展方式進入誤區。
走出誤區,就健康而言,靠現有的醫療理念、體系和能力則難以維繼。就環境而言,繼續延續現有的經濟社會發展理論和方式,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只能更趨惡化。
人類到了全方位轉變觀念和思維方式,徹底調整行為模式的關鍵時刻。轉變生活方式和發展方式是應對時代挑戰的戰略決策。這種轉變需要更高的智慧,這種智慧出自於東方中國,即《黃帝內經》。當今世界涉足生命問題的寶典是《聖經》和《黃帝內經》。《聖經》是西方從神學的角度,探究生命的起源;黃帝內經則更多關注生命過程的探究。《聖經》在西方是至高無上,但它不能取代《黃帝內經》引領人類在地球上健康的生存和發展的指南作用。
科學發展觀就其本源是《黃帝內經》的智慧。與時俱進,是引領人類走出生存和發展困境的時代觀;是正確認識和把握時代各種矛盾的思維觀;是科學決策,發展支持可持續發展技術的技術觀。全民學習《黃帝內經》,必然會從源頭上促進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深入進行。從源頭上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命的實現。
時代呼喚《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智慧點燃人生,照亮人生道路。
《黃帝內經》的價值
《黃帝內經》是一部巨觀的生命科學,不只是一部醫學巨著。它是中醫學的本源。《黃帝內經》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具有普遍意義。是開啟智慧,認識和發展其它學科的金鑰匙。
感悟的內涵
感意:感,從內經角度是心腎相交,水火相濟的體現。即以心身合一的生命去體察。悟意:用自己的心去頓感。兩者合一,達到頓開茅塞的效果。《黃帝內經》的生命觀
《黃帝內經》共一百六十二篇,其中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是全書的綱,可稱為生命科學的宣言書。從戰略層面看,《黃帝內經》的使命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量為百歲,質為未衰。實現這一使命是一個是醫非醫的問題。非醫即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取決於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醫即人的生命就女性和男性都有著不同的生長化收藏(或為生長衰老已)的規律,即七八定律。但現實生活中“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說明人的生命可以超越。超越的本質是做人,即以“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為榜樣,在“合道”上性命雙修。收到“契約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的結果。即養命先養性,養性在做人,做人在合道。就個人而言,三道合一道,即做人之道、健康之道和成才之道合在平常之道上。就人類而言,三道合一道,王道、人道和天道合一道,也是平常之道。王道以人道為核心,王道長治久安,太平盛世;人道以天道為核心,人類與天地同存。天地平常即正常,天地失常即異常。正常福到,異常禍來。從這個意義講,《黃帝內經》的生命觀是天地人平常之觀。由“平常”演義出系列概念。如:天人合一、傳變、過猶不及、聖度、以平為期、至而至、自律、求本等。這些概念構成了思維觀的重要內涵。
《黃帝內經》的架構
《黃帝內經》從知識體系講,擬從道理法術四個層面來探究其架構。以中醫學知識體系為例證,道理法術的內涵是否可理解如下:從其內在綱目關係分,擬概括為道理法術。以不同於臨床醫學的理法與方藥之框架。依據是,中醫學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統一的學科,形而上為綱,形而下為目。形而上與形而下是一個相對的關係,道與理,道為上,理為下;理與法,理為上,法為下,法與術,法為上,術為下,方藥為術,但不是術的全部。從覆蓋命性病的視角,“術”似乎比“方藥”更廣義。
1、道。其本身是天地之道,是獨立於人類之外天地之客觀存在。同時天地生育之萬物,又必然受制於這一客觀,體現這一客觀,成為個性化的客觀。從自然觀角度看,陰陽五行是地球自轉和繞太陽公轉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產物。落腳於中醫學,賦於中醫學學科在研究命性病時,有一個客觀的時空和處理命性病這一複雜非線性系統的方法論。同樣由人文觀所體現的做人之道,源於天地之道,落腳於人類社會,也賦予中醫學以客觀的時空和方法論。兩者合一構成了中醫學特有的天地人時空。換言之為一門學科研究問題時提供了坐標體系,也可理解為人體的內外環境。這就是道在中醫學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它從時空觀、坐標系和方法論上,決定了中醫學與其它同類學科的區別。是中醫學真締所在。是中醫學博大精深、經久不衰的淵源。
2、理。是在人生命運行中符合道之理,即天人為一理。道是理之綱,理為綱之目。從道悟理,如前所述,人的代謝如天地雲雨轉化,為氣精轉化。體現為味素氣形神的轉化。維持這種轉化的周而復始,人的生命有其特有規律,如生命的中和律、生命的自律律、生命的代謝律。生命的中和律是陰陽之道對人生命平衡態在理的層面上的表述。生命的中和律是五行道對人生命內外環境和諧性在理的層面上的表述。生命代謝律是氣精轉化道對人生命物質基礎(精氣血津液)與功能組織(臟腑經絡)在運行中,各司其職又協同有序在理的層面上的表述。當生命運動在“理”時,人的生命處於正常生理狀態。反之人的生命處於病理狀態。三理中,中和與自律是生命律之本,而代謝律為生命律之標。從因果關係看,前兩律為因,後律為果。以相互關係為主線,以代謝律為主導,生命之理引出許多指導辨證論治極為實用之理。如命性病之關係,命性病與臟腑之關係,命性病與精氣血津液之關係,臟腑與精氣血津液之關係,臟腑與形神之關係,精氣血津液之關係,精氣血津液與形神的關係,四診中的色脈症之關係,各種辨證方法之理及之間關係之理,醫理藥理通之理等,理按其所在時空的差異,按功能分,有關注生命全局之理,有關注生命局部之理。即以生命規律為主導,以辨證論治功能為主線,以生命環境、功能組織和生命物質基礎,三者自身和互相之間關係為重點,生理與病理狀態為兩翼。這即為理之構架。
3、法。法以理為據,法為術之規。規有兩重含義,一是行為不可突破之底線,可稱之行為之大法,超越了大法就背離了中醫學行為“調為不治宗”,這一最高準則。遵循這一大法,意味人體的生命在調治中趨向正常,而遠離疾病。從規的綱目層次分,大法為綱。二是具體行為之原則,它們是體現以“平和為期”的實施細則。細則因人因時因地可變,大法不可變。大法的內涵是:就是醫與非醫因素而言,重非醫因素先於是醫因素;養命性先於治病;養性先於養命。就是醫因素則應遵循保元氣,養胃氣,防傳變,平情志的法則。大法的依據是:從是醫角度講,人體生命正常的基本條件是元氣不衰、胃氣旺盛、自控力強。元氣為人的一身之本,屬先天之本;胃氣為人的後天之本。治病必求本,本在保兩氣(元氣和胃氣),兩氣為正氣。正氣若記憶體,邪氣不可乾。自控力屬生命之潛能,是人遭受內外干擾時一種本能的通過自身調節,在主動切斷異常的傳變前提下,化解由干擾導致的生理異常。這是人體重建生克制化正常態的恢復力。除了生理的一面,還有性理的一面,有時性理往往更重要。在人的生命活動中,人具有兩個五行即性五行和髒五行,兩者的關係是性五行處主導地位,髒五行處從屬地位。在臨床上,凡髒功能有異常,首先考慮其情志的狀態。大法駕駛行為擬概括為四個方面:辨證中依據大法的四條,在四診合參中,斷患者生理性理病理總體水平,及其之間關係。從生命活力層面上對患者可轉康環境、趨勢和突破點的把握;為論治制定正確的行為思路和策略提供了判別準則;是篩選和評價各種實施細則個性化套用時,在整體上把握可行與否的原則;也是篩選和評價“術”時必須滿足又不可替代的條件;是醫者制定醫療思路和方案,對患者施“術”時保持平和性態的前提,“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是醫者平安有效行醫在心境上之的尺度。過在傷元氣,過在損胃氣、過在已病未治,欲病形成,過在擾亂患者之性理。所以無過實際上是中醫學為醫者明確的德術一體的做人行醫大法。
4、術。行為之通道。術以法為據,術內含調治,術效在個性。中醫學調治是個複雜大系統,複雜在個性化,大在覆蓋命性病。其構成是:以避免“誤證”為宗旨的“四診合參”術和辨證術;以避免“誤治”為宗旨的風險決策術和調治最佳化術。四診合參術是辨證的前提,使命為醫療信息的採集和整合,其關鍵在合參。首診為望診,脈診為核心,聞問為傍證,色脈症相通,此為本術之要,自圓其說之聖度。辨證之技術,是處理四診合參結果的手段。使命為由症歸證候。故稱症證轉化術。主題詞為五,因機性位勢。症證之區別,量變之差異。機體損為病,證病之區別,乃質變之別。風險決策術,使命是防止因決策不當,而導致誤治。決策是一個過程,一個正確決策的形成由來於決策命題的客觀性、合理性、完整性和決策程式、方法的適應性。在諸多命題決策中,醫療思路的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體現醫療思路和篩選方術的法則和策略是保證醫療有效的關鍵。如同生命,萬萬不可大意。方術是解決過河需要的橋和船的問題。自然對思路的變現是執行層面中的核心。三者的關係,思路為法則之綱、法則為方術之綱。決策的程式遵循綱先目後,決策的依據:思路體現命性為先,化解疾病。法則體現養命性,防傳變。方術與思路法則相通。重在個性化。重在避免或減少負面效應。即不求有功,但求為過。 調治最佳化術,使命是防止因選術和施術不當,而降低療效。中醫的方術包括“心氣食藥”調。它們在養命養性治病的過程中,心調為術的靈魂,氣調為調術之本,是食調藥調的綱。食調是生命的基礎。藥調是調術的補充。最佳化是立足提升命性病整體療效和合理的綜合成本,因時因地因人,對調術結構進技術經濟最佳化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