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天主教傳入蘇州約在明代末年,至清康熙年間教徒已達500餘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發生蘇州教案,由此城區教徒大為減少,僅存私宅聖堂數處。相傳楊家橋天主堂原為教友殷某私宅聖堂,毀於太平軍戰火,後由漁民集資重建,成為漁民雲集之所,俗稱"網船公所"。第二年建造大堂一座,取名"七苦聖母堂"。教徒多為漁民,世代相傳。1958年天主教被用作"蘇州市社會主義學校",但復活節、聖誕節等節日仍有宗教活動。1966年後被移作國小、工廠等單位使用。1981年政府撥款整修,並恢復宗教活動,仍由天主教愛國會管理。
建築特色
天主教包括禮拜堂、神父樓、修女樓和其他附屬建築,占地約一萬平方米,樹木蔥蘢,環境幽靜。禮拜堂、神父樓為原構。主體建築禮拜堂高約18米,占地1012平方米,十字架形平面,正門東向。橫寬三間,縱深七間,第四間至第六間橫寬為五間。建築風格具有中西合璧特色,清水磚牆,小青瓦頂,屋面陡峭,亮花筒十字脊。東牆作五山屏風式,上方辟五彩玻璃圓花窗,下方列拱門三座,一大二小。中門額題"萬有真源",並塑有神像,北門題"尚德",南門額"崇真"。其中各塑神像。堂內列磚砌圓柱,盡端為聖壇,有供聖母的神龕。圓柱上部架木構人字梁,支承檁椽屋瓦。南北檐牆每間辟彩色玻璃拱窗。神父樓面闊七間,兩層,磚木結構,在禮拜堂南一字排開,朝北一面下層有廊,檐下列圓形磚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