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初生時,數歲不能言,相者曰:“語遲者神定,此必成大器也。”及長,偉姿儀,以器局見稱。初為平棘令,號為善政。載國中,累遷安南副都護,又歷蘄、蒲、晉、魏、宣、許六州刺史,涼、梁二都督,荊府長史。前後九度清白升進,累降璽書褒美。
長安中,張柬之代元琰為荊州長史,與元琰泛江中流,言及則天革命,議諸武擅權之狀,元琰發言慷慨,有匡復之意。及柬之知政事,奏引元琰為右羽林將軍。至都,柬之謂曰:“記昔江中之言乎?今日之授,意不細也。”乃結元琰與李多祚等,定計誅張易之兄弟。及事成,加雲麾將軍,封弘農郡公,食實封五百戶,仍賜鐵券,恕十死。
俄而張柬之、敬暉等為武三思所構,元琰覺變,奏請削髮出家,仍辭官爵實封。中宗不許。敬暉聞而笑曰:“向不知奏請出家,合贊成其事,剃卻胡頭,豈不妙也。”元琰多須類胡,暉以此言戲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將危。此由衷之請,不徒然也。”暉知其意,瞿然不悅。
及暉等得罪,元琰竟以先覺獲全。尋加金紫光祿大夫,轉衛尉卿。明年,李多祚等被誅,元琰以曾與多祚同立功,亦被系獄問狀。賴中書侍郎蕭至忠保明之,竟得免罪,又轉光祿卿。景雲中,抗疏請削在身官爵,回贈父官。中宗許之,乃追贈其父越州長史。睿宗即位,三遷刑部尚書,改封魏國公。開元初,拜太子賓客致仕。六年,卒於家,年七十九。子仲嗣,密州刺史;仲昌,吏部郎中。
譯文
小的時候,到了幾歲還不能說話,看相的人說:“說話晚的人心神安定,他今後一起能成大器。”等到長大後,容貌偉岸,儀態不凡,憑藉度量為人們所稱讚。最初做平棘令,被人稱為善於理政。載初年間,楊元琰憑藉功勞多次升遷直到安南副都護,又歷任蘄、蒲、晉、魏、宣、許六州刺史,涼、梁二都督,荊府長史。前後九度憑藉品行純潔升官晉級,朝廷多次降下詔書褒揚讚美他。
長安年間,張柬之代替楊元琰來做荊州長史,和楊元琰泛舟江中,談到武則天篡權,討論武氏宗族擅權的情況,楊元琰講話慷慨激昂,有恢復大唐之意。等到張柬之參知政事,上奏引薦楊元琰為右羽林將軍。到了京都,張柬之對他說:“還記得當年在江中說的話嗎?今日對你的封授,意義巨大啊!”於是聯合楊元琰和李多祚等人,定下誅殺張易之兄弟的計謀。等到事成之後,楊元琰被加封為雲麾將軍,封爵位弘農郡公,食邑實封為五百戶,還賜予鐵券,寬恕十次死刑。
不久,張柬之、敬暉等被武三思陷害,楊元琰發覺事態有變,於是上奏請求削髮出家,仍舊辭去官職爵位以及食邑實封。中宗不答應。敬暉聽說之後,嘲笑他說:“之前我不知道你是上奏請求出家,要是知道的話,就應當贊成這件事,剃去胡人的頭髮豈不是很好。”元琰鬍鬚多胡人,敬暉用此來戲謔他。楊元琰說:“功成名就,再不隱退就會有危險。這是我出自內心的請求,不是無緣無故的啊。” 敬暉知道了他的意思,很是吃驚而且心中不悅。
等到敬暉等被問罪,楊元琰最終憑藉先知先覺而獲得保全。不久加授金紫光祿大夫,轉為衛尉卿。第二年,李多祚等被誅殺,楊元琰因為曾與李多祚一同立功,也被下獄調查案件的情狀。多虧中書侍郎蕭至忠為他保薦辯白,最終得以免罪,又轉為光祿卿。景雲年間,向皇帝直言上疏請求削去自己所在的官爵,轉而追贈父親的官職。中宗答應了他,於是追贈其父越州長史。睿宗即位後,楊元琰多次升遷,直到刑部尚書,改封魏國公。開元初年,楊元琰被拜為太子賓客,直到退休。開元六年,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兒子楊仲嗣,是密州刺史;兒子楊仲昌,是吏部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