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 楊仕佼 祖籍: 湖北省十堰市房縣
國籍: 中國代表作品: 《探戈-當代中國文化的思考》《沉思.作家與寫手之間》《當代中國文化思潮》作家 《紅蜻蜓》、《葉落深秋》、《那心如水》等
出生地: 湖北房縣 出生日期: 1984年6月11日 職業:作家、詩人
個人簡介
楊仕佼,當代純文學作家、文化學者、網路作家。1984年出生,湖北省十堰市房縣榔口鄉人,1984年出生,2006年肄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200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雜文、詩歌、小說、評論等百餘篇。楊仕佼是當代文壇中少有的文學奇才,他是當代中國最寧靜、最純粹的80後純文學作家,他的作品《當代中國文化思潮》被“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網”收錄、作品《葉落深秋》、《評平凡的世界》、《再評<平凡的世界>》、《冬日漫筆》、《初春,天涯》已選入中國作家網。代表作品有《當代中國文化思潮》、《探戈-當代中國文化的思考》、《沉思.作家與寫手之間》等。
作品特點
他的文字寧靜而孤獨,間或交織漂泊的感傷,是個典型的理想主義作家,作品而唯美而純粹,對文字追求執著而高遠。讀他的文字的,感受那些關於漂泊和思考的人生,會給人以寧靜和樸實。讓人覺得是在與一個思想者對話。
當代作家中,楊仕佼是少有的幾個堅持純文學思維的人,楊仕佼的文字,充滿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對貧富分化現狀的批判,對文化市場的動態也保持著一顆冷靜的頭腦,作為80後的作家,他的堅持是不簡單的,舉著純文學的旗幟,雖然走的維艱,但依然可以聽到,他苦苦的吶喊。
他始終保持著對文學的純粹和思考,只有這樣的純潔的文學意識,不摻雜任何商業氣息的文學,才會讓文字回歸本來真實,才可以對文學作品所塑造的真善美更加的接近,也才能夠透析出文學及文化本來應有的功效來。
主要作品
小說:《那心如水》、《牡丹情懷》、《七里甘峽》、《前世今生》等
散文:《葉落深秋》、《紅蜻蜒》、《護花吟》、《尋找.過客》、《致馮卿辭》、《冬日漫筆》、《端陽、訴壁》、《初春,天涯》等;
報告文學:《中國當代文化思潮》、《探戈――當代中國文學的思考》、《沉思.作家與寫手之間》等
雜文:《評<平凡的世界>》、《再評<平凡的世界》>》、《感悟》、《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等
詩歌:《夢回襄陽》、《再回襄陽》、《獨行的僧侶》、《懂你》、《心飄零》、《生存.悟(五首)》、《夢裡情緣》(散文詩)、《故鄉的冬季》(散文詩)、《那年秋天的回憶》(散文詩)、《牽手,走過長夜》等
文學觀點
漂泊感知了基礎的人生,在生活中汲取文字與文化的多元,用心的走過,堅持用雙眼看世界,用心感受著人生,剎那間回首,走過的真實,不以玄幻和穿越為意,固守對純粹文字的追求和執著,就以為是快樂的,世界的浮華和時代的浮躁,當沉澱下來以後,再回頭看,才是真正的文化。其極具代表性的純文學的觀點和寫作意識:
1.純文學接受:楊仕佼認為,文學作品要如電影分級一樣,而純文學更應該從文學市場中剝離出來,她是文學的一個分枝,但高於一般的文學作品,她承載著淨化人類靈魂和教育後人的意義,所以需要細讀、精讀,泛泛的閱讀,不可能形成文學接受,充其量只是文學消費。
2.純文學寫作:純文學作為專業的文學領域,寫作的背景和動機要與商業的運作模式區分開來,以保證其獨有的純的特質。市場經濟時代的文化市場也是需要選擇的,而這個選擇的開端就是文學創作者本身的素質和方向。
為此,2007年1月楊仕佼創作了《沉思.作家與寫手之間》來詮釋和闡述他所堅持的(純)文學的理解和觀點。這一文中,使其所堅持的純文學觀點和寫作意識及方向更加清晰可辯。
經典語錄
生命,從開始那一刻就已經注定會有結束的時候,只不過是早與晚的時間不同而已,無論再怎么留戀塵世間的繁花似錦,黃土終是我們的最終歸宿,是與非,榮與辱終將論為後人的談資。肉體生命的消亡迫使我們思考,走過這樣的一瞬,能夠留給這個世界的還有什麼?――《感悟》
人,就是要在走過了坎坷與平川之後一定需要反思,思考曾經的路,一路上的風景,當然還有無盡的擦肩而過的過客。而驀然的就發現最後自己也成了獨行的僧侶。我從此的就知道自己也是別人的過客。――
《尋找.過客》
你終還是要尋找你的夢,在這個己丑的煙花三月,你帶著微微笑的淚花,是去尋找,一段遺失的羈絆?抑或是一段尚未開始的情愫?――《致馮卿辭 》
遙遠的想起,在江南的那個渡口,曾經相依相偎的那個女子,是不是此刻依然手摯冬衣輕輕的等待,如今最愛她的人。而後輕輕為他披起?而往昔與之的那一程牽手緩緩而浪漫走過的歲月,今天卻從此成了寂寞而疼痛的回憶!――《葉落深秋》
撿一撿行囊,希望去遠方。――昨夜有夢,夢中有美女的姑娘,我們相逢在初春里,靜靜的看,她淺淺笑,明眸善睞,顧盼生輝的樣子,就是在這一刻,想要遠走,因為約好,攜手天涯,去看繁花遍地。――倘是遲了,怕是百花凋零以後,這般情愫,又該何處尋覓?――《初春,天涯》
徹底的理解,文學是人類的一種審美活動。它的主體還是我們的心理層,在對這個世界或者說宇宙觀察感受之後客觀對象層就出來了,我們去評價去討論亦或者去爭執那就是各個心理層的一個表現階段不可否認的我們的背景不同,曾經的面對的境地也各不相同,就如同那南國的桔在北方卻是無論如何都找不到那個質感與味道的。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說桔子的本身是酸的。
對於文學的理解這是這個樣子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代對於文學的使命與文學所應該蘊含的意義都不可能相同,而一種文化觀念或一種文化形態,也或是一種文化現象的出現都有可能引起一場文學的變革,但哪些是真理的哪些又是虛浮的,我們的文學和心得體會,後人都會給我們以重新認識和評價。 ――《探戈――當代中國文學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