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古漢名圖考

內容介紹

拯救古文化是刻不容緩的課題。我國古代有關農、林、牧、文、史、地等典藉和各種《本草》中載有許多植物,由於歷史變遷,使很多植物的名稱發生嬗變,造成古今名稱不一致,且同物異名及同名異物頗多,影響古文化的繼承與傳播。昨天是今天的歷史,明天是今天的發展。昨天、今天和明天應是一脈相承的。昨天的文化不能讓她凝固與遺失,要她活起來,為我們的今天和明天服務。然而溝通古今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因此大有考證的必要。
明朝的大醫藥學家李時珍,曾感嘆說:“古有《本草》一書,自炎黃及漢、梁、唐、宋,下迨國朝,註解群氏舊矣。第其中舛謬差遺漏不可勝數,乃敢奮編摩之志,僭纂述之權。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復者芟之,闕者緝之,訛者繩之。”經過他的考證,成就了《本草綱目》這一不朽傳世之作。清末,我國著名植物學家吳其濬著了《植物名實圖考》,他也感嘆:植物“稱名亦無確詁,蓋方言侏儷(該字右邊應為“離”),難為譯也。”我國著名植物學家鍾觀光先生(1868-1940)於1930年以後曾對《毛詩》、《爾雅》、《離騷》上的植物進行了考證,還結合實地之調查,對歷代《本草》作了大量研究,寫成了《植物古名考證》,1937年後由於日寇入侵,在南撤中,手稿丟失。此後,很少有人從事植物古漢名的考證研究。
高明乾教授已年近古稀,其治學精神可佳。他從事這項研究始於1974年,30餘年來,歷盡艱辛,要鑽古書堆,翻閱不計其數的典籍進行考證。他終於在同仁的協助下把這些失落在泥土中的“珍珠”找回來,穿成了串兒,編著成《植物古漢名圖考》。該書新近在大象出版社出版,這是值得慶幸的。這一研究項目得到河南省教育廳的立項資助(項目編號:95476008)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立項資助(項目編號:30370864)。該書收載了植物古漢名4394個,分屬於177科,800種。附圖789幅,80萬字。對每個植物古漢名都作了注釋,標明了現代漢名和世界通用的拉丁名,註明了出典和書證,傳承古今,溝通中外。對每種植物的形態特徵、生境產地、簡要用途作了介紹,還附有植物形態圖便於讀者識別。作為我國第一部《植物古漢名圖考》,會給生物學、農學、醫藥學、林學、花卉學、文學、史學、地理學等工作者帶來莫大的幫助。
該書是文理滲透、學科交叉的一項研究成果。作者套用訓詁學與現代植物學相結合的方法考證植物的古漢名,逆歷史查閱文獻,旨在植物名稱上溝通古今,溝通中外。由於現代學科分科過細,多數學者都是擅長文科,而弱理科,懂文學,不懂生物學,對於古典著作中記載的植物很難注釋。作者套用跨學科的方法,是項創新工程,並且行之有效。該書也是文化傳承與跨時空的一項研究成果。古代文化的發展有其傳承性,清末(1848年),吳其濬著《植物名實圖考》時,由於歷史的局限,西洋的植物學尚未傳到中國,他的著作,不可能與世界文化接軌。他著錄的植物沒有註明,也不可能註明植物隸屬何科、何屬,也沒有加注世界通用的拉丁名。作為吳其濬出版《植物名圖實圖考》120年以後的這一新作,反映該領域研究的新成就,不失時代特色,又一脈相承。本書做到了古漢名、今漢名、拉丁名三溝通,達到溝通古今,溝通中外的目的。有利於我國古代文化走向世界。該書還具有圖文並茂,注釋精良的特點。對每種植物注釋的內容較為詳細,包括:“古漢名、現代漢名(科名)、拉丁名、古代別名。著錄摘要,拉丁名釋義。還簡要介紹了植物的形態特徵以及生境、產地、用途等。並且,植物有直觀性特點,僅有文字說明,很難形成具體形象,文字旁加了植物的附圖便於讀者識別,不失為本書的一大特色。
以前在查閱在古典文獻時經常遇到這樣一些問題:如古典著作中有多種植物都叫“鬼目”,它們都是些什麼植物?類似的同名異物的情況,該書都得到了澄清,使不少同名異物的中藥名得到了鑑別。另如《詩經·周頌》:“貽我來牟,帝命率育。”中的“來”與“牟”是什麼?屈原《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中的“江離”與“辟芷”是什麼?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上林賦》:“留落胥余。”中的“胥余”是什麼?杜甫《海棕行》:“移栽北辰不可得,時有西域胡僧知。”中的“海棕”是什麼?唐元稹詩:“庭中載得紅荊樹,十月花開不待春,直到孩提盡驚怪,一家同是北來人”中的“紅荊樹”是什麼?是我們北方的紫荊嗎?對這些問題很難找到答案,而今有了此書倍感方便,從這本書中將可以容易地獲得對這些植物更全面的了解。如我們要想了解紅荊樹是什麼,就可以檢索到該書255頁【紅荊樹】條:
【紅荊樹】羊蹄甲(豆科)Bauhinia variegataL.羊蹄甲又有紫荊、紅花紫荊、洋紫荊、紅紫荊、彎葉樹等別稱。唐元稹有紅荊樹詩:“庭中載得紅荊樹,十月花開不待春,直到孩提盡驚怪,一家同是北來人”此紅荊樹不是我們北方所種的紫荊(Cercis chinensis),因為北方紫荊是早春先葉開花,而紅荊樹是在每年11月至翌年的三月開花,故北方人見到南方冬季開花的紅荊樹感到驚怪。古代所稱的紅荊樹是泛指現在羊蹄甲屬的多種植物,其中羊蹄甲最具代表性,現統稱紫荊。1908年,法國一位傳道會神父於香港薄扶林海邊一間破屋附近發現它,其後將該植物曾定名為 B. blakeana Dunn.,此名來自1898~1903年間港督亨利布力爵士(Sir Heny Blake)的名字。紫荊是香港的本土植物,因樹秀花美深受港人喜愛,常作為行道樹和觀賞花木栽培,因此,1965年被正式定為香港市花,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該花的圖案繪上了香港的區旗和區徽。羊蹄甲學名中的Bauhinia,來自瑞典J. Bauhin 及C.Bunhin兄弟的名字;variegata有斑的。羊蹄甲是中等喬木。莖高5~8米;葉圓形或廣卵形,頂端2裂,鈍頭,狀如羊蹄甲,葉長4~17厘米,寬7~15厘米;總狀花序,花萼管狀,有茸毛,裂片卵形,花瓣5,倒卵形,粉紅色或白色,具有紫色紋線,其中一片上具暗紫斑紋;莢果條形,長15~25厘米,寬1.5~2厘米。生南方熱帶叢林或栽培。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常作行道樹和庭院樹,樹皮含丹寧,花入藥,清熱解毒。據記載花芽可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