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棕頸曲嘴鷦鷯![棕頸曲嘴鷦鷯](/img/d/49b/nBnauM3X1ITOwgTO0QjNwQzM1ITM3EjMwETNwADMwAzMxAzL0Y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拉丁學名】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命名時間】Lesson, 1838
【英文名稱】Rufous-napped Wren
【科屬分類】鳥綱、雀形目、鷦鷯科、曲嘴鷦鷯屬
外形特徵
![棕頸曲嘴鷦鷯](/img/c/fcd/nBnauM3X1YDM0kTO2QjNwQzM1ITM3EjMwETNwADMwAzMxAzL0Y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分布範圍
![棕頸曲嘴鷦鷯分布圖](/img/e/192/nBnauM3XwgTNyEDM5QjNwQzM1ITM3EjMwETNwADMwAzMxAzL0YzLz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生活習性
棲息地僅限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如適應仙人掌生存的環境、農場附近、被遺棄的牧場。在海拔800米到1200米的範圍均有分布。性活潑,見人臨近隱匿起來。棲止時,常從低枝逐漸躍向高枝。鳴聲清脆響亮。取食無脊椎動物,特別是小昆蟲,幼蟲和蜘蛛等昆蟲。也攝取植物果實,其中有漿果。生長繁殖
雌鳥和雄共同營巢,巢20至25厘米大小。用草,秸稈和植物纖維、羽毛等物交織而成,呈深碗狀或圓屋頂狀。通常放在仙人掌,灌木叢中,位於離地面約1.5至10米高空。這些卵白色或淺黃色,有棕色、黑色或淡紫色的大小斑點。每次產4至5枚卵。雙親共同餵養雛鳥。產卵期在3月至7月,高峰期是4月至6月。亞種分布
(6種)1.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humilis 分布於墨西哥西部。
2.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rufinucha 分布於墨西哥東部。
3.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nigricaudatus 分布於墨西哥南部和瓜地馬拉西部。
4.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castaneus 分布於瓜地馬拉東部、宏都拉斯和尼加拉瓜。
5.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capistratus 分布於太平洋島國薩爾瓦多和尼加拉瓜南部和哥斯大黎加西北海岸。
6.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nicoyae 分布於尼科亞半島,哥斯大黎加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