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梵宗樓建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位於紫禁城內廷,中正殿佛堂區,雨花閣西北。
特色
是一座倚牆而建的三開間卷棚歇山頂二層小樓,是中正殿一區佛堂建築最晚者。此樓體量很小,偏於一隅,但其所供奉的主神地位崇高。
文化
一樓供文殊菩薩青銅坐像,高1.1m,座寬0.7m。二層供文殊化身大威德金剛青銅像,高1.72m,座寬1.35m。此二像為清宮中最大的文殊造像與大威德造像。二樓陳設狼皮、貂皮、虎皮、黃狐狸皮、猞猁皮等多種獸皮扁幡;銅鍍金龍紋紅漆箱2隻,內分別供皇帝龍袍、衣飾與盔甲;兵器架2個,供刀槍弓箭。這些供器意在將大威德金剛作為戰神奉祀。
歷史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國家鼎盛,四方來朝,乾隆帝降旨要建造一座象徵自身權威的佛殿,如日輪一樣破除黑暗,光芒四射。於是在雨花閣的西北角,靠院牆的地方起基建造,這就是梵宗樓。樣式為二層樓閣卷棚歇山頂,綠琉璃黃剪邊。
佛殿上下層均供有佛像,在第二層供奉著一尊銅胎雅曼達嘎(即大威德)像,形象具9面34臂16足,主面為水牛首形,極具忿怒,除最上面為文殊靜相童子莊嚴外,其他面亦捲舌露牙,肇眉忿恨,劫火熾燃,發赤上沖,威猛恐怖。此神在藏傳佛教中被格魯派尊為三大本尊(即密集、上樂、大威德)之一,有降服惡魔之威,護善安良之德。在這層的供奉物品中人們驚奇地發現了乾隆帝的全套御用衣冠、盔甲、兵器、佩飾,這是清宮其他佛堂所未有者,顯然這處佛堂不僅與所供神的宗教意義有關,而且還與乾隆帝本人有關。
供物如下:大威德像供案前掛有狼皮蟠一首、貂皮蟠二首、豹皮蟠二首、虎皮蟠二首、黃狐狸皮蟠二首、獵俐褂皮蟠二首、畫像蟠十首。供案左右各供有兩個銅鍍金龍紅漆箱,左邊的銅鍍金龍紅漆箱,內供乾隆帝御用天鵝絨綿台冠一頂,珊瑚朝珠一盤,黃絨繡五彩金龍綿袍一件,石青寧細綿襖一件,金累絲嵌青金石松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