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此圖設色畫修竹、梧桐、茅屋、遠山。這是一幅近似正方構圖的小品山水畫面。圖中主要突出近景,近景描繪細緻而寫真,遠景則粗淡而畫虛,又是一幅虛實結合的山水風景畫。近景是高大而扭曲的夾葉梧桐樹,及挺立而柔姿的翠竹,在微風中擺動,互相交映,茅屋及草堂在樹蔭下顯露。在這幽靜的環境裡,一位隱士在草堂中,面對高山溪水觀景賦詩,敞開胸懷,歌頌大自然的美景。在茅屋與草堂前有護欄同著的院庭,主人在庭院裡閒散時,可以聽到溪水潺潺聲,樹葉的沙沙聲,以及遠處山風的呼嘯聲,同時可以懷詩朗頌;遠景朦朧中有山峰映顯,是山溪水的升騰,使山峰尤如在雲霧中飄移。這水聲、風聲及詩人在山水問的朗瀆聲,可以組成人間大自然美好交響樂章,這就是夏圭山水中的具筆墨淋漓、雲煙變態,饒有士大夫風骨的畫面。
本幅鈐藏印“李口謙忡氏”(白文)。裱邊題簽“宋夏圭”。對幅為“越東桂宜”題詩,鈐印“聽雨軒”(朱文)。
藝術鑑賞
此圖設色畫梧桐、修竹、茅屋、遠山。構圖上採用“一角”畫法。畫竹、樹疏朗簡潔,布局巧妙。全圖筆法蒼老勁健,下筆疾速果斷。圖中茅屋隨手勾出,顯得嚴謹而活潑。整幅畫面層次鮮明,用濃墨寫近景,再用淡墨畫欄桿,遠山則用花青略加渲染,使畫面產生了強烈的空間感。
構圖上採用所謂“一角”、“半邊”之法,主要景色都集中在畫面下部,左側取其大自然中真實一角,與右旁渺無人煙的畫面,只有山影在茫茫的霧氣中浮動,構成了意境深遠的山水畫。所畫竹、樹疏朗簡潔,布局巧妙,作者以粗筆濃墨勾出梧桐樹幹及葉叢,用中鋒畫竹竿,以楷書寫竹葉,堂宇、欄桿畫得破有成規,近處山石棱焦清晰,並有青苔點簇,樹林中蘊現的秀石以淺墨勾出,又以淡水墨染之,與裝飾性的梧竹,形成色差的對比。圖中茅屋,不用界尺,隨手勾出,顯得嚴謹而活潑。遠遠的山形與天色幾乎相混,只見有一筆勾之,遠山用花青略加渲染,造成的深遠景色,只能讓觀者在意境中識別,這是夏畫中的意取勝的展現。在此幅畫中,見到了作者較富裝飾性的山水畫。以自識“夏圭”款二字於左方樹幹上。
《梧竹溪堂圖》畫面簡明地分成虛實兩塊,正是典型的“夏半邊”構圖。畫中樹木乾枝曲折多彎,亦與馬遠樹法相同。惟其用筆蒼潤含蓄,不似馬遠瘦硬剛勁,這大概與夏圭好用禿筆有關。建築物也是用毛筆信手勾勒出來的,透視、比例都很合理,雖不及馬遠的界畫法工細,卻也別有韻味。若再細看,不難看到房柱、欄桿之類建築構件是以較嚴謹、沉穩的線條組成,畫屋頂茅草的線條則顯得疏鬆、隨意,這一細節透露出畫家信手勾勒時仍很有分寸。由於畫小景物不多,夏圭善用墨色的特點在《梧竹溪堂圖》中表現得不是非常充分,然其墨色濃淡相濟,足以將畫面空間交待得層次分明,使景物密集處也有了幾分空靈感。
歷史傳承
曾經《清河書畫舫》、《石渠寶笈三編》、《岳雪樓書畫記》、《虛齋名畫錄》著錄。
作者簡介
夏圭(生卒年不詳),一作夏珪,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畫家,與李唐、劉松年、馬遠並稱“南宋四大家”。寧宗時任畫院待詔,賜金帶。善畫山水,屬水墨蒼勁一派,喜用禿筆,下筆凝重,繼承發展了李唐的大斧劈皴。取景簡練,常以半邊景物表現空間,與馬遠有異曲同工之妙,有“馬一角,夏半邊”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