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菉花橋

簡介

梅菉花橋始於明代隔水而居的村民為方便過江鬧元宵,在江上架起浮橋,吊上花燈、掛上字畫,在橋兩旁欄桿點綴鮮花,把一座橋裝扮得花團錦簇、燈火輝煌。橋門龍幡鳳舞,送子觀音座上鮮花簇簇。元宵之夜,未婚男子踏歌花橋,求得好姻緣,已婚男女依偎而過,選擇白花或紅花,祈求生男或生女。傳說摘了白花回去就會添男孩,摘了紅花回去就添千金。在橋兩端買菇菇可添丁,買生菜可發財。

傳說

關於花橋的起源,民間有一個傳說。與梅菉只有一江之隔的隔海村民眾每逢元宵節便紛紛涌到鎮內慶賞元宵,鎮內民眾晚上也成群結隊去隔海村看燒花炮,但兩岸民眾來往都得靠小船擺渡,十分不便。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天大旱,江水下降至齊腰深,上隔海村中以殺豬為生的兩兄弟呂廣、呂龍,靈機一動,將鎮內的豬肉台搬到江中,搭成一座橋,讓人們平平安安、歡歡喜喜地過往慶賞元宵。翌年,江水並未下降,人們便將數十艘船架起浮橋,但因橋面狹窄,且有花花公子乘機在橋上調戲少女,第二年,人們便架兩座浮橋,男女分行,女人走的浮橋用帳篷圍住,另綴有鮮花、燈飾等,稱之花橋。民國年間,梅菉商會會長曾一度架起三座浮橋,除男橋女橋之外,還有一條鴛鴦橋,專供對對夫婦同行。就這樣積年成習,搭花橋、逛花橋便形成一種傳統風俗留傳下來。1957年,為了方便民眾,梅菉鎮人民政府在上隔海村江面上建起一座鋼筋水泥橋。從此,花橋便第一次有了自己固定“住址”。

特色

2001年元宵,梅菉花橋梅開二度。除保留上隔海花橋張燈結彩供遊覽外,還在風景秀麗的文化島(江心島)搭起一座花橋。花橋設計既繼承傳統,又具有時代氣息。橋頭大牌樓懸掛兩隻1.8米大宮燈,宮燈上的“花橋”兩字十分搶眼。橋上吊滿燈籠、彩旗、彩帶、彩燈、氣球及各種吉祥物造型,橋兩側貼滿風格各異的書畫,橋頭兩端及兩旁擺爭妍鬥奇的鮮花。橋面鋪上紅地毯,金璧輝煌,可謂是一條長虹飛架。橋另一頭的幾十米處,雕塑一個4.8米高的送子觀音,紅花白花逐級擺設。一位香港遊客說,用鮮花、書畫、燈籠、花燈、彩旗、氣球裝扮橋樑供遊人欣賞,別說在中國,就在全世界也十分罕見。
花橋的搭建,集竹扎藝術、裝潢藝術、雕塑藝術、書畫藝術於一體,使遊人進入
了花橋,就像進入了藝術世界,目不暇接,流連忘返。每年元宵節,遊人達百萬人次
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