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鎮[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梅花鎮]

梅花鎮[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梅花鎮]

梅花鎮隸屬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梅花鎮位於石家莊市藁城區南部,南與趙縣接壤,西南與欒城區搭界,東連常安鎮和賈市莊鎮,北接廉州鎮和興安鎮,西與南營鎮為鄰。

鄉鎮概況

梅花鎮境內土地肥沃,水資源充足,藁(城)趙(縣)公路從鎮區通過,交通方便集市貿易繁榮。

梅花鎮概況

集市貿易繁榮,盛產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是藁城市最大的糧食主產區。2001年全鎮轄19個行政村,總面積55.6平方公里,耕地9.18萬畝,總人口5.76萬人。1997年工農業總產值11.39億元,糧食總產6.45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442元。1998年工農業總產值3.98億元,糧食總產6.45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462元。1999年工農業總產值8.77億元,糧食總產6.47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548元。2000年工農業總產值8.52億元,糧食總產6.15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623元。2001年工農業總產值10.13億元,糧食總產5.77萬噸,平均畝產510公斤,財政收入1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32元。

歷史文化

梅花鎮[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梅花鎮] 梅花鎮[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梅花鎮]

相傳昔日有梅花公主居住於此,一方之人頗受其益。及公主歿,其村以公主之名命名,稱梅花,表示不忘。民國12年前有警察所,保衛社、國民國小。周圍有堡牆,約3里有餘,較為堅固。為清同治7年(1868年)所修。每逢農曆二、七開集市,百貨紛陳,市聲喧譁,繁盛之況為藁城八大鎮之首,貿易以棉花為大宗,冬季以花布尤盛,布商密集,市肆相屬。交易之廣,北達天津,南至齊魯。1937年“梅花慘案”後貿易衰弱。

1937年10月10日,呂正操率部在梅花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激戰,斃敵800多名,因敵眾我寡,被迫撤離。10月11日佛曉,日寇糾集5000多名侵略軍包圍梅花,兇殘的進行燒殺搶掠,並進行了慘絕人寰的集體大屠殺,1547名民眾慘遭槍殺、活埋、淹死。占全村人口的60%,46戶被殺絕,還有24人被日本侵略者挖眼、割耳、剁腳、斷臂成為終身殘廢。燒毀民房600多間,東西被洗劫一空。

重建後的梅花慘案紀念館,位於河北省藁城市區正南20千米,藁城、趙縣、欒城三縣(市)交界處的梅花鎮,是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交通非常便利,往北經藁(城)梅(花)路直通307國道、藁城市區、石德鐵路、石黃高速、石家莊機場;往南直達趙縣縣城、趙州石橋;往西過石家莊煉油廠,直達石家莊市。

基地由三部分組成:北院、南院和轆轤把水坑。占地18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736平方米。北院、南院相對,以水泥路相隔。坐北朝南的慘案紀念館位於北院的正中央,面積576平方米,為一正方形建築。館中間高出6米的半球形體,寓意“神州陸沉”。展覽館前門正上方鑲刻著呂正操同志題寫的“梅花慘案紀念館”館名。北院大門為兩個大寫的“九”字,示意慘案發生的農曆時間九月初九。

南院東西長65米,南北寬25米,西為血井,東為“三十六口墳”。

展廳分為中央浮雕和四部分的環繞展覽。參觀線路流暢,易進、易看、易出。

梅花鎮[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梅花鎮] 梅花鎮[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梅花鎮]

進入大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高2.35米的婦女, 懷抱被日軍殺害的孩子,滿臉怒氣,滿腔仇恨控訴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銅雕,身後為長7.02米,高2.65米的兩組巨石浮雕:一組為被殘害的婦女兒童群;一組為遭殺害,並與日寇搏鬥的青壯年群。浮雕背面為慘案中遇難同胞名單,下方棺材中裝殮著死難同胞的根根白骨,是日軍侵華暴行的鐵證。

屯頭宮燈

屯頭宮燈 是藁城地方特產之一;始於東漢、盛於隋唐,因進貢宮廷故名“宮燈”。藁城宮燈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屯頭宮燈”為代表,傳統的藁城宮燈都是手工製作,後經過現代工藝改良發展而形成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模式。以造型優美、易於保存等特點馳名中外。藁城宮燈還曾懸掛於天安門和2008北京奧運會,2009年11月25日又被授權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特許商品”等榮譽。

屯頭宮燈 為藁城特產,始於東漢、盛於隋唐,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為了慶賀統一天下之功業,在宮廷里張燈結彩大擺宴席,所掛宮燈盞盞精緻,宮燈之名由此而生,後來宮燈的製作技術傳入民間。在河北藁城,每逢元宵佳節,家家寶燈高掛,宮燈遍及全城,同時又有遊園賞燈猜謎活動,半月不息。

據傳,明代藁城區屯頭村李師傅手工製作的紗燈,以美觀明亮、耐風耐用為特色,遐邇聞名,州府縣署、豪門富戶多有懸掛。及至清代,乾隆皇帝南巡,目見其燈,喜其工藝精湛,遂命侍從精選數盞,懸掛宮廷,宮燈此得名,生意愈發興隆,其藝傳世而不絕。

高玉村戰鼓

高玉村 戰鼓是起源於唐朝天寶年間的古老民間藝術。千百年來,生息於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將其一脈相傳沿習發展,並演繹出了諸多神奇傳說和秘聞逸史。關於戰鼓起源還有一個傳說:唐朝天寶年間,滹沱河邊有一頭神牛拱毀了河堤,大水泛濫,王母娘娘於是派大將尉遲敬下界降怪。敬德先用鞭打神牛左角,神牛又用右角拱堤,再打其右角,神牛還用嘴拱,最後只好攔腰一鞭將牛打死。人們把牛皮剝下持在樹上抽打以解仇恨,後來大樹枯死。人們又把樹幹鋸成木板,蒙上牛皮高打,戰鼓於是出現了,從此以後只要發生水旱災害人們就敲響大鼓。由此可見,高玉戰鼓應起源於唐天寶年間,距今一千多年。傳說中有神奇的色彩,但反映的是藁城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精神。 高玉戰鼓的鼓幫為優質木料生成,一般高80厘米,鼓面用牛皮蒙,直徑在1.7-2米之間,鼓幫繪有彩色圖案,反映著擊鼓人愛好、嚮往和理想,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由於體積大,需要用鼓架支架起來,鼓手一般四人,站立四周輪翻敲擊,並以大鐃、大鑼、大鑔等伴敲,同時輔以男性舞蹈。鼓手的動作幅度大,力度強,鼓手們講究跳、躍、翻、滾、益、展、騰、挪舞姿剽悍壯烈、氣勢磅礴,解放後,又融進了武術的動作,這樣再配之以春雷滾滾的鼓聲,就完整地體現出了濃重的燕趙古風。改革開放後,鼓手們從鼓點、服裝、道具入手,把各種流派、種類風格的戰鼓套路融會貫通,去粗取精,從整體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創新,召集的戰鼓分五部分表演:一潛伏、二出擊、三戰鬥、四勝利、五歡慶。增加了舞蹈語彙,完善了戰鼓套路,突出時代重點,終於使高玉戰鼓成為我民間藝術國的一枝獨秀,成為國家重大慶典中不可缺少的演出節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