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蘭花 的香氣,並不是非得靠近才可以聞嗅品賞的;是在似有似無,忽遠忽近,時斷時續之間,純粹以情韻取勝,瀰漫飄忽,沒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吉祥的芳草。蘭花,兼有各種顏色,但她的色彩素淡清純、含蓄溫潤,決不是奼紫嫣紅、艷麗眩目的,使人能夠得到無窮的視覺愉悅和心靈的感受,卻又難以用語言來表達;蘭花的形態意趣,即使是善於繪畫的人,也只能憑自己的體會來描繪蘭花的形狀,不能與蘭花的神韻相同。蘭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類,不可以褻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無此君”的。
注釋
1、而名之不可 ——名:說出。
2、莫能肖也 —— 肖:相似。
3、非可逼而取也—— 逼:接近,迫近。取:這裡是嗅取(蘭的香味)。
4、氳氳無所,故稱瑞爾 —— 氳氳無所:瀰漫飄忽,沒有一定的地方。
5、兼彩:兼有各種顏色。
6、善:善於。
7、取:這裡是嗅取(蘭的香味)。
8、瑞:吉,善。
9、逼:靠近
作者
張大復(約1554?—1630) 蘇州崑山興賢里片玉坊人。名彝宣,字心期,一作星其,自號寒山子又號病居士。清代戲曲作家、聲律家。
張大復壯歲曾遊歷名山大川。初患青光眼,憑微弱的視力堅持寫作、教書。原本家底殷實,因請江湖游醫鐵鞋道人醫治眼疾,典賣祖傳字畫、良田,但越來越重,至40歲失明。一度還患有偏頭痛、傷寒、肺炎等疾。除了短時間在朋友的衙署里擔任幕僚,主要以口述的方式讓人記錄整理除了名著《梅花草堂筆談》,記下自己設館、作幕、出遊的見聞,包括著名人物的言行、家鄉風土人情、災荒與兵寇、水利沿革以及崑曲的興起與發展等。此外,他還完成了《噓雲軒文字》、《崑山人物傳》、《崑山名宦傳》、《張氏先世紀略》等著作。
梅花草堂集
《梅花草堂集》,明代張大復撰,包括《梅花草堂筆談》十四卷,《崑山人物傳》十卷等,此書在乾隆時遭禁,恐怕主要由於《筆談》。
此書共八百五十三則,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侶,樹木花草,飛禽走獸,塵世夢境,春夏秋冬,皆在筆談之內,從中可以領略到時代人物的風貌和社會習俗,清新人們的耳目,由於其間記有錢穀、屯田、漕河、海運的經世之事,故亦足備考史之資。
《梅花草堂筆談》中,亦有些稱頌明室盛世的作品,如第十三卷《泰昌初》篇,展現出了一派和平的景象:“泰昌初發帑罷稅,何論邊徼關梁?舞洶湧,即窮巷婦女稚子皆有生氣,爾時斗米百三十錢,民間不見疾苦,垂白三老,笑談朝政,大行詔下,莫不欷覷掩涕,如喪考妣,果有此事”。文中充滿了對明王朝熱愛留戀之情,應當指出:《梅花草堂筆談》在清代流行的版本,已經經過張大復之孫庭貽及錢繼章等人校訂補編過的,必然流露出流連和懷舊之情,其孫安淳在序言中明確寫道:“諸君子師友淵源之類相慕,皆傾心我先大父高風道韻,每出遺文,共相恭訂,輒相與嘆慕資嗟,流連不置,淳竊私心自悲,更自幸也,夫生遭鼎革,國破家亡,回首玉峰,七葉故廬鞠為茂草,迄無一椽為容俎之地,良足悲矣!獨白卷詩文巋然獨存,詎非九原大幸哉!”這段悵恨敘述,流露出極大的反清情緒,所以此書在清乾隆年間被列為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