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中鐵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梁君[中鐵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梁君(企業管理者、作家、詩人),男,漢族,吉林省松原市人,中共黨員,在職研究生,高級工程師,文學創作一級。 歷任鐵道兵第3師14團汽車連戰士、班長、排長、指導員,長沙鐵道兵學院學員,14團宣傳股股長,鐵道部第十三工程局幹部部部長,局鐵路工程指揮部黨工委書記,中鐵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現任中鐵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2002年加入吉林省作家協會,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擔任吉林省詩歌協會副會長。天津市政協委員。

基本信息

代表作品

1996年由華藝出版社出版《梁君詩選》。

2002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詩歌、散文集《歷史的情感》。

200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詩歌、散文集《崇尚崇高》。

2012年11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思行錄》。

2013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詩歌集《蘇世長歌》。

201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英雙語詩歌、散文集《海思錄》。

自1979年以來在《鐵道兵》報、《長春日報》、《吉林日報》、《人民鐵道報》、《人民日報》、《詩刊》等報刊發表各類詩歌300餘首,散文60餘篇。其中近年在《人民日報》發表詩歌、散文近30餘篇(首)。有的散文、詩歌被有關省、市編為中國小課外讀物、及高考複習資料。

1995年《詠蓮(詩)》獲《詩探索》編輯部組織的中國新作家年會精短文學作品二等獎。

2009年《放聲歌唱(詩)》獲吉林省作家協會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徵文大賽一等獎。

詩歌《唱給祖國》入選人民日報、中國作家協會選編的《放歌60年》;

散文《蔥嶺深處》入選《智慧不會衰老(人民日報2010年散文精選)》;

散文《淨月潭》入選《只取千燈一盞燈(人民日報2011年散文精選)》;

散文《那片草地……》入選《江湖詩人老(人民日報2012年散文精選)》。

作品選讀

霾!

我不相信霾

“霾”住了詩,

詩,應該有火山一樣的

呼嘯噴涌;

我不相信霾

“霾”住了詩,

詩,應該有刺破青天的

犀利劍鋒!

我不相信霾

“霾”住了詩人,

詩人的心啊,

應該像百鍊的金子

一般純正;

我不相信霾

“霾”住詩人,

詩人的心啊,

應該像初生的太陽

一樣鮮紅!

啊,我是詩人,

我要用飛瀑般的激情,

沖刷污穢不堪的

霾的浸染;

我要用煉丹爐里煉就的眼睛,

還原百般矯飾的

霾的猙獰!

不,這還不夠,

還不夠啊!

我還必須用詩人

鐵的頭顱,

撞向不周山,

撞向不周山上

毒氣四濺的

鬼府神宮。

——那裡有妖,

用霾演化著

海市蜃樓;

——那裡有魔,

用霾塗艷了

頂戴花翎;

——那裡有鬼,

在霾里招財聚寶;

——那裡有怪,

在霾中吸血成性……

——那裡也有逍遙者,

在霾里昏昏作樂;

——那裡還有庸懶者,

在霾中噩噩成蛹。

啊,朋友!

等不得啊,

等不得。

等不得那時,

孩子們已看不見

萬里碧霄。

他們猜啊猜,

什麼是:

“青石板上釘銀釘”?

啊,朋友!

等不得啊,

等不得。

等不得那時,

孩子們該怎樣面對

大地母親的

千瘡百孔的面容……

啊!也許那時

孩子們已分不清

黃綠赤橙;

或者已辨不出

“簌簌”的風聲!

或許喉嚨

已發不出音來;

或許有隻能匍地

蠕蠕爬行!

也許他們啊

早在胎腹中,

就已喪失了

幾萬年

才進化的

人的機能!

我不敢想像,

那時,

長江、黃河

怎樣在

抽搐中殘喘;

我不敢想像,

那時,

泰山、華山

怎樣的

佝僂的身影。

那時,

猿猴在攀援時

會紛紛失手,

墜向

乾裂的河床?

那時,

鳥兒在奮飛中

會個個失衡,

栽進

累累荒冢?

啊,那時,

等啊等啊,

雨滴下來了,

像蒼天的蠟淚;

那時,

盼啊盼啊,

太陽有了影子,

卻如如豆的殘燈。

啊,哪裡能尋得

如煙的碧草?!

啊,哪裡可見到

如雲的花紅?!…………

你不會因為我

為你揭去

遮羞布

惱羞成怒?

你不會面對我

手中的

解剖刀

萬分驚恐?

為了你,

不,不僅僅為了你,

我義無反顧

邁進荊棘;

為了你,

不,不僅僅為了你,

我足不旋踵

踏上刀叢!

啊,

我是一個

有血性的

詩人,

“詩以言志”。

啊,

我是一名

有良知的

“醫生”,

“大醫精誠”!

2014年3月15日於京華




走近母親

踏著祥雲,

貼近太陽,

百鳥翱翔,

銀河閃亮。

母親呵,我躬身你長眠的山岡,

仰望你生活的天堂:

那裡春雨瀝瀝,

人面桃花,

你不再為

久旱愁腸。

那裡囤滿倉實,

玉液瓊漿,

你不用憐

面瘦肌黃。

那裡爐火紅紅,

錦衣裘妝,

哪還見

寒風中

抖索的臂膀!

當年,你噎著菜團,

撥給我黃粱;

當年,你一身襤裳,

為我裁新裝;

當年,你挺直腰身,

送我去課堂。

當年啊,多少次,

多少次在蓬門外

你久久凝望,

凝望著南山岡的

那棵大樹,

多少想像,

多少希望……

於今,

那裡有美味佳肴,

你吃玉米窩窩。

於今,

那裡有金樓玉宇,

你住瓦頂泥牆。

於今,

那裡有香車寶馬,

你依邁著輕捷的步履。

於今啊,

那裡有多少神奇的寶器,

你只揀一乘蓮台,

乘著它,

好往返於

人間天上!

母親呵,

今天,

我躬身你長眠的山岡,

檢索過去的時光:

在險峻的山路上,

是否怯步?

在兇狠的雷暴中,

是否驚惶?

在迷人的誘惑前,

是否心顫?

在夜幕垂垂里,

是否迷茫?

啊,沒有,

沒有啊,母親!

我總是用你心中的

那把尺子,

為前進的每一步,

一遍遍丈量。

我心中永照著,

你洞天的目光!

2005年4月9日於家鄉

游湖

山繞水,

水環山,

山上閣,

水中園,

山水連天東湖畔,

翠雲掩映深深院。

風磨麵,

人擦肩,

人去樓空好寂然。

那上餐的竹籃,

像盛滿了心事,

躁立不安;

那半床的詩書,

敞著心扉,

有萬語千言;

那肅立的石牆,

斑斑駁駁,

陰晴雨雪,

萬千變幻。

還有

樸拙的桌、椅,

方正的地磚,

寂寂的,

都思慮重重,

欲說還咽。

這隱形的迴廊,

高高低低,

曲曲彎彎,

你一生跋涉,

險道雄關;

惜垂暮之年,

又幾回夢歸

兒時的茅店。

廊里的燈光,

閃閃熠熠,

明明暗暗,

你一生輝煌,

光芒如電;

嘆衰老之節,

又幾次魄動

雲遮的夜晚。

茅店裡勾勒的

是想像中的

烏托邦啊。

夜晚會隱匿

鬼蜮出沒——

曾幾時,

中華大地

陰風蔽天。

同胞們呵,

我們是在凸凹的

地表挪步,

哪裡是遊園!

那么,

你是否學會了

思索、觀瞻?

註:武漢東湖景區中有毛澤東主席下榻過的《梅園一號》。

1999年11月14日於武漢

夜宿伯陽山

雲塞,

霧阻,

夜撒重重幕,

伯陽山何處?(1)

雨唱,

風呼,

一夜歌無數,

從古至今,從今至古。

雲如蝶,

山如雀,

曙色鋪一路,

渭水濤濤萬卷書。

(1)到伯陽山隧道工地檢查,方曉伯陽山系相傳老子歸隱的地方。老子姓李名聃,字伯陽。

2001年10月18日於伯陽山工地

越鄉行

一灣碧水掠飛雲,

半幅白絹繞山村。

更有人心醇如酒,

越鄉無處不可親。

雲碧天青半壁藍,

竹林欲瀉稻葉鮮。

此行一飽江南綠,

心中無日不春天。

岸柳聯袂遙相送,

江風撫門不忍還。

翠竹扯起絲絲綠,

萬繞千纏把心牽。

1981年7月4日至6日自文成縣至溫州、杭州(《詩刊》2009年7月號)

黃山松

黃山諸景舉世驚,

獨羨崖前一株松。

幽谷夜懷托皎月,

險峰日踏撐青穹。

身經千淬雷電火,

葉歷萬擊霜雪冰。

浩浩罡風項高挺,

茫茫迷霧心洞明。

2012年12月3日

至西寧

御風直下西海邊,

撥雲遙看日月山。

回首一生祁連雪,

前望再度玉門關。

誰揪白髮羞往事,

我撐殘膝唱衰年。

雖為社稷疲筋骨,

敢對夕陽訴心酸!

2012年8月23日於西寧

一九九九年五月八日斷想

五月八日,

被裹上幃帳;

我的同胞

還沉在夢鄉。

浸在毒汁里的

惡魔,

又發狂想。

拋幾粒飛彈,

戰兢兢地

向我襲來,

有一顆

實經不起

羞愧的折磨,

一頭扎進

深深的地層,

窒息身亡。

這一天,

我國駐南聯盟使館,

慘遭轟炸,

又一個國恥日,

深刻在

中國人的

心壁上!

這一天,

全民族震怒,

義憤膺揚!

這一天,

我夜不能寐,

陷入了

久久的思想。

久久思想啊,

詞不成章……

此時我想到,

想到凌飛在

崇山之巔的

萬里長城,

每次登臨

我都心海難平,

翻雲卷浪。

我曾感嘆,

感嘆我們的先人,

創世界一絕,

七洲四洋

翹首仰望。

我也曾自負,

自負我們的民族,

潛心設防,

自古就

謙恭禮讓。

今天啊

我想到長城,

卻一陣陣心悸;

五月的京城,

赤日灼人,

我的心中

卻冰山一幢!

此時

我的腦海,

又浮出

又浮出座座雕群——

在西安、

在湖州、

在泉州,

在這些城市的

街心。

那滿臉堆善的

使者。

那洋洋得意的

商人。

那高昂著頭的

駱駝——

渾不覺背上

山一樣的重負;

微睜兩眼,

渺視著

遙遙征途,

征途上的

酷雪狂塵!

且不必爭,

絲綢之路

從何處延伸。

我說

絲綢之路

築自

華夏民族之心;

凝著虔誠,

載著友善,

一直鋪向

亞非、歐美,

以及世界的

每一個村鎮。

為什麼,

一些承受

友善的地方,

卻孽生著

殘暴,

一次次、

一次次,

用罪惡回報

好施的人民!?

此時我想到

想到美麗的揚州,

想到大明寺,

鑒真像前

我曾久久、

久久凝望:

十年茹苦,

六渡東海;

雙目失明,

終涉扶桑。

帶去了

文明之邦的

友好,

送去了

華夏民族的

善良。

為什麼,

唐招提寺的

禮拜者,

卻揮舞著屠刀,

踏進了

大師的故鄉?

南京城,

三十萬冤魂

夜夜呼叫;

華夏大地

數萬萬同胞,

時時不忘!

此時我想到,

想到我們的

“公僕”、“勤務員”,

緊握大印一方。

此時是否

象我一樣,

象我一樣思絮如雲啊,

天地今往——

那昂首走來的

岳飛、史可法、林則徐,

那匍匐爬去的

秦檜、吳三桂、李鴻章。

看一看

治下的土地,

是青

還是黃;

聽一聽

屬下的廠房,

是低吟

還是在高唱;

是巷閭流笑、

村鎮安詳,

還是夜有驚恐、

日有失望!

想一想啊

想一想,

誰兩袖清風,

誰靡了五臟!

此時也想到,

想到祖國那些

流連他鄉的

學成未歸的——

兒女,

你們可長憶

祖國的模樣:

正煙花時節,

鶯飛草長。

紅領巾在

花中放歌,

老媽媽也

步舞斜陽。

山有激情,

海也奔放,

強盜的炮彈

卻當頭炸響!

我的他鄉的

同胞啊,

你們是母親

聰慧的孩子,

此時可念及

舔犢之情,

此時可諒到

慈母的衷腸!

啊,

這是詩的國度,

用詩洗禮的靈魂

多么純真;

這是“四大發明”的

故土,

“四大發明”

獻給世人,

這裡的人民

有海的胸襟。

這是人類

早期文明的

發祥地啊,

全世界都亨有

她的溫馨。

為什麼,

溫馨的土地,

遭踐踏、焚掠?

為什麼,

善良的人民,

受炮擊、血刃?!

啊,

菩提樹下

少幾分警惕;

宙斯山上

多幾旋黑雲。

我攀上珠峰

俯小球吶喊,

太平洋颶風

布著我的聲音、、、、、、

一九九九年五月八日——九日於北京

夢 屈 原

我陡降汨羅江中,

大江為我洞通。

白水兩立,

碧波上涌。

乘上籠狀的飛碟,

沉浮疾緩任由心情。

月亮緩緩

是尾隨的玉珠,

太陽悠悠

是引行的金燈。

大海奇妙,

廣宇迷濛;

魚兒競歌,

珊瑚斗俏,

金星太盛,

脈衝多情。(1)

有光行的生命,

有變體的精靈。

有的吸息是狂飆,

有的高歌是微風。

難道是多維的世界,

才如此繁鬧紛呈?

我應邀來到一座宮廷,

為什麼客至樓空?

虹門蜃窗,

水壁汽頂,

香蘭盈室,

幽芷塞庭。

一頂峨冠破雲,

象地球隆起的珠峰;

一柱長毫揮天,

朝霞暮靄是無字真經。

你鬱悶陰雲塞天,

你長思朗朗夜空;

你喜普天煦照,

你怒裂宇雷霆。

你說今日

可稍舒心胸,

又飄星越河

在廣宇袤空。

《天問》又集起

千問萬問,

地球有你

最濃的鄉情:

行星流線怎樣勻布?

臭氧層怎樣修整?

大氣真空怎樣淨化?

太陽能量怎樣補充?

天幕突現屈子的身影,

一行篆字演化在青穹:

“生態失衡實誤,

道德凹陷難平!”

還有一行美好祝願:

“宅敬、

衙清、

市隆。”

眼前依是一流白水,

我久佇江邊不忍辭行。

天陰陰無雨,

地颯颯有風。

我攜妻女江邊留照,

背負山萬重!

一九九四年二月四日於長沙

(1) 脈衝:即脈衝星。

無 題

夜暮何緣掩回眸,

青鴻投影水不流。

此時更見庭前月,

銀波萬里繞邊秋。

一九八六年十月於大興安嶺

唱給祖國

我的祖國,有黃山青松;葉剪烏雲,乾柱蒼穹!

我的祖國,有峨眉雲海;東海涌潮,西嶺雪晴!

我的祖國,有巍巍崑崙;俯視人寰,昂首天庭!

我的祖國,有天池一對;透視九霄,是大睜的眼睛。

祖國啊,北國冰堅,橫刀臥劍!南國水深,吐月吞星!大河氣壯,驚天撼地!戈壁風狂,移山挪嶺!

四大發明,是炎黃的骨骼;英雄的大禹,是民族的魂靈。

長征路上的草鞋,印滿堅韌;太行山上的大刀劃出英勇!

《義勇軍進行曲》,澎湃著中華民族激昂的血性!

祖國五千年的絢爛文明,分分秒秒拴結著我的生命!

祖國啊,誰敢忘記那切膚之痛——璦琿割地,庚子賠款;山東斷臂,東北折肱——圓明園火燒,南京屠城;赤縣神州,累累彈坑!——沃野千里,萬家墨面;錦繡大地,白骨荒冢!

今天啊,祖國!江山一統,“兩彈”騰空!“天路”通天,“三峽”沉影;“神舟”巡天,“嫦娥”攬月;使致萬國,“奧運”臨京。

今天啊,祖國!香港牽手,澳門赴懷;寶島台灣,略計歸程!祖國啊,山山起舞,水水放歌,龍門魚躍,高丘鳳鳴……

是啊,有坦途,必有險峰;有佳肴,也有霉羹。英姿勃勃的祖國啊,不時要承受舊創和新痛。社會變遷,檢驗著中華民族的大智大勇!我們是祖國忠誠的孩子,有海樣的思辨,有山樣的體能;一副副鐵肩,正背負著祖國,走向復興!

思考魯迅

郁達夫在《懷魯迅》一文中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郁達夫的這段話,雖有個人崇拜之嫌,卻從另一角度說明了偉大人物之偉大思想之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巨大影響力。在這篇短文中郁達夫又連續地形容道:“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魯迅的靈柩,在夜陰里被埋入淺土中去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郁達夫對魯迅的認識是深刻的。

魯迅是在中國民族危亡、風雲際會之時出現的偉大人物之一。說他偉大,除了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格和氣節之外,主要是在他的作品中所蘊含的、影響深遠的、具有巨大能量的思想和精神。

怎樣看魯迅?怎樣理解魯迅?怎樣評價魯迅?魯迅對近代中國的重大貢獻是什麼?魯迅精神是什麼?人們研究魯迅,思考魯迅,肯定魯迅,崇仰魯迅,甚至神化魯迅。當然也有淡化魯迅的,以至否定魯迅的。古往今來,沒有哪個作家被解剖得如此淋漓盡致!包括他的每一個生活細節。幾十年來,我反覆閱讀魯迅的文章,一直在體會、思考魯迅對於中華民族的作用、貢獻和影響。不僅在過去,也不僅在現在,更重要的是在將來。為什麼毛澤東稱魯迅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甚至用驚世駭俗的語言,稱魯迅是空前的民族英雄?為什麼魯迅逝世時人們在他的遺體上覆蓋一面“民族魂”的大旗?歷史演進的過程,就是文化、文明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如何認知我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如何認知我們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如何守護和發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這對一個國家來說,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一個偉大的人物,往往代表著一種偉大的精神,他會給國家和民族帶來劃時代的乃至貫穿歷史的影響。

由魯迅我想到屈原。屈原不僅僅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他以長篇巨製《離騷》豐富了詩的表現力和巨大的思想內涵,像崔嵬的高峰,示範、引領和昭示著後人;更重要的是,偉大的藝術必然凝結偉大的思想,以《離騷》為代表的屈原作品,所反映的愛國家、愛人民、愛真理的精神和寧死不屈的崇高人格,為一代代人所景仰,影響和哺育著炎黃子孫,成為民族精神的核心,每每在民族危難之時,其巨大的感召力更為彰顯。屈原處於諸侯爭雄的戰國時代,司馬遷說他“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他早年輔佐楚懷王變法圖強,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後來遭陷被逐。但他始終堅持其“美政”理想,堅守節操,“雖九死尤未悔”,最後理想破滅,自沉於汨羅江,以死以殉理想。千百年來,人們景仰他,以農曆五月五日他的投江日為紀念日。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紀念。十分慶幸,中華民族誕生了屈原這樣一位具有偉大人格和崇高氣節的代表人物,也十分欣慰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屈原,使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為中華民族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抗擊力。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由屈原我又想到十四世紀下半葉發生在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那是歐洲歷史上,也是人類歷史上百花齊放、碩果纍纍、群星燦爛的時代。文藝復興運動實質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其核心是人文主義思想的張揚。人文主義者以“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他們以人為中心,歌頌人的智慧和力量,讚美人性的完美與崇高,反對宗教的專橫統治和封建等級制度,主張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強調現世幸福和人間歡樂,提倡和傳播科學文化。因此說,文藝復興運動絕不是單一的文化運動,而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促使歐洲人以“神”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中心,使人們把關注的焦點從來世轉移到現實;它喚醒了人們的進取精神、創造精神以及科學精神,為人類解放生產力,建立新的生產關係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我三次到紹興,三次到魯迅故居。每次都想寫點什麼,但總是找不出滿意的角度,難於起筆。老屋,那深黑的木質裝飾,凝結著陰暗和沉重。老屋一邊的“百草園”,與人們的想像相去甚遠。人們對此也不必有太多的失望,魯迅在散文中的傳神描寫,恰恰說明了文學的巨大魅力,即使小園複製得再好,也不會與人們的想像相吻合。就是今天看來,孩提的魯迅能進出這樣一方“樂土”,還是十分有幸的。“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頗有名氣的壽鏡吾塾師的教書館,基本上保持了原貌,狹長的三小間,也就是四五十平方米。面對牆上掛的那幅“鹿”,參觀的孩子們大惑不解:“這是學校嗎?”少年的魯迅在這裡雖受束縛,但卻埋深了國學的底子。在紹興,有傳說中大禹歸葬的會稽山,有“十年教訓,十年生聚”復國稱雄的勾踐的越王台,有飽含陸游唐琬悲情故事的沈園,還有矗立於軒亭口的秋瑾紀念碑……毛澤東在紀念魯迅的詩中說:“鑑湖越台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這一帶的傳說、人物和深厚的文化思想,必然對魯迅產生深刻的影響。

我們這一代人,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識字之初,就生吞活剝魯迅的詩文。“文革”期間,大量印行魯迅的書,對魯迅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我不知讀了多少遍,特別是被稱作“投槍”、“匕首”的雜文。那個年代的青少年,對魯迅的理解和認識是帶有絕對性的,以至神化。同其他被神化的人物走下神壇後的遭際一樣,一段時間以來,不少人“用心”地挑剔魯迅的人格缺點和文章的瑕疵,以至放大和揣測。在我看來,這種現象的產生,是事物發展規律性的反映,也算正常現象。瑕不掩瑜,古往今來,任何偉大人物都有其歷史局限和不足,作為後人,我們要全面、客觀地看待他們,我們要學習和繼承的,是他們閃爍著理想光輝的思想和精神。我們不能以“聖人”的意識來看待偉大人物,那樣就容易陷入歷史虛無主義之中。現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網路的運用和穿透,自然會帶來思想和文化的全面交流和滲透,也會給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等方面帶來巨大的衝擊和深刻的影響。各種思想、意識混雜在一起,讓很多人一時難以分辨、取捨。在拜金主義思想影響下,一些人的理想、信念淡化了、模糊了,一些人的榮辱觀、是非觀改變了、扭曲了。因此,在開放的格局下,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在民主、法制的建設過程中,尤要重視思想教育。主導什麼?引導什麼?我們的主流媒體必須清晰、明確,十分有力!

近來,以自身的閱歷,再次熟讀魯迅的文章,自認為對魯迅的認識多了一些理性,少了一些偏頗。魯迅是舉世公認的近代中國最傑出的作家,是多數人認同的思想家。那么,魯迅精神是什麼?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覆蓋一面寫有“民族魂”的旗幟,就是對魯迅思想和精神的集中概括。我的理解,魯迅精神就是忘我的社會責任感,就是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就是堅忍不拔、義無反顧的鬥爭精神,就是沒有絲毫奴顏媚骨的英雄品格。魯迅精神的主旨是改造國民思想,實現民族獨立解放。魯迅精神是華夏民族長期積澱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發揚,是中華民族優秀個性的集中彰顯。時至今日,認識魯迅,學習魯迅,宣傳魯迅,對於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對於培育積極、優秀而堅實的民族個性,仍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對於當時千瘡百孔、貧窮落後的中國,對於當時被欺凌、被壓迫的中華民族,魯迅深深地憂慮著,苦苦地思索著解救民族的路徑和方法,並終其一生而為之奮鬥,表現了強烈的擔當精神。魯迅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據記載,魯迅7歲告別“百草園”被送進私塾,7到12歲,先後師從於兩個叔祖周玉田和周子京,12歲走進“三味書屋”,師從於耿介、方正而博學的壽鏡吾先生,一直到17歲。無論後來魯迅如何無情地、激進地批判中國的傳統文化,事實上,他不可能不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並打下了牢牢的國學基礎。事實上,任何人都不可能阻隔文化、文明的傳承。偉大人物的偉大之處,恰恰就在於他們站在時代的高處,揚棄舊文化,發展新文化。1898年,18歲的魯迅進入南京水師學堂,後又改入路礦學堂。在接觸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閱讀了《天演論》等書籍,深受進化論及自強、自立、自主的民主主義思想影響。南京學習結束,魯迅被保送去日本“官費”留學。1902年東渡日本後,21歲的魯迅在剪去辮子的“斷髮照”背面題詩言志:“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在日本,由於眾所皆知的原因,魯迅覺悟到,醫治精神上的麻木比醫治肉體上的病弱更為重要,改變中國的第一要務是改造中國人的精神。於是魯迅棄醫從文,從此以文為器,致力於喚起民眾的覺醒,並為此付出了畢生的精力。魯迅1909年回國後,儘管因對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而苦悶、彷徨和失望了很長一段時間,但當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和我國的“五四”運動爆發,他立刻振作起來。從1918年發表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號開始,直到1936年積勞成疾病逝,魯迅以小說、散文特別是以雜文為武器,並積極參加各類社會活動,在極其險惡的環境中,全身心投入到喚醒民眾、改造社會、拯救國家和民族的奮鬥之中。為此,他完全置個人健康和生死於不顧。他曾在一篇雜文中說到他的學習和工作:“書桌面前有一把圓椅,坐著寫字或用心的看書,是工作;旁邊有一把藤躺椅,靠著談天或隨意的看報,便是休息……”從他那忘我工作和置生死於不顧的行為中,完全可以窺見他為拯救國家和民族而獻身的偉大情懷。當他身體嚴重病弱之後,當他“在不知不覺中,記得了自己的年齡”的時候,他想到的不是怎樣去保養身體、延長生命,而是提示自己“趕快做”!“趕快做”三個字重有千鈞,飽含著魯迅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獻身精神。他完全進入了忘我的狀態。他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許廣平在給魯迅的輓詞中寫道:“你曾對我說:‘我好像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你不曉得,什麼是休息,什麼是娛樂。工作,工作!”人們常常引用他論時間的話:“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其實他擠掉的是他維持和延續生命的時間!對於處在那樣一個特殊年代的魯迅,我們不應該評判他的對錯,而應該去深刻感受他那顆高貴的心!

魯迅1934年9月25日在他53歲生辰的時候,寫下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文中有一段話常常被人們引用:“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他筆下深情讚頌的和藹微笑著的女學生劉和珍,貌似柔弱的青年作家柔石,民族“健兒”楊銓,就是中國脊樑的代表。實際上,魯迅精神很大程度表現在強烈的民族自信方面。魯迅筆下的“狂人”、“阿Q”、“祥林嫂”、“孔乙己”、“華老栓”等典型人物的精神病態的描寫和揭示,是警醒人們對靈魂作深刻的拷問,進而加快對人的“精神病”的醫治,進而致力於對造成人精神病態的病態社會的醫治,致力於民族思想的解放和進步。魯迅小說一開始就開掘了封建社會人吃人的主題,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不僅僅是對人的肉體的殘害,更是對人的靈魂的毒害,其目的就是喚起人們的覺醒和自救,進而改變整個社會。從中我們很自然地感受到,魯迅對國家和民族的情之深,愛之切,也讓人深深感受到他對中華民族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

魯迅實行的“民族的自我批判”,目的是剔除民族思想之中的腐朽,創新健康的思想和靈魂。1926年12月魯迅在《<阿Q正傳>的成因》一文中說:“我也很願意如人們所說,我只寫出了現在以前的或一時期,但我還恐怕我所看見的並非現代的前身,而是其後,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後。”是啊,阿Q的精神缺陷,就是到了今天,不是仍然在各個層面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中反映和表現著嗎!?由於我國長期處於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思想更是根深蒂固的,它造成的是民族個性的低下和萎靡。魯迅一生所做的,正是要把這種畸形的病態的人格心理從我們民族個性中連根拔除!他賦予自己的使命就是解放民族的思想、解救人們的靈魂。在他看來,只有徹底摒棄和根除民族性格中的自輕自賤、麻木僵化、聽天由命的病態因素,民族才會有進步,中國才會有希望。在人生的後十年,魯迅更加關注現實中人們的思想。他主要以雜文的方式,瞄準歷史事件,對人們的思想、心理和情感進行解剖、批評和引導,以促進國家和民族思想的解放。

魯迅的毫不妥協、不懼威脅利誘的、毫無奴顏媚骨的性格和鬥爭精神,為中國人民作了最鮮明的示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其精華,但也有糟粕,深深地濡染和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心性。一些人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態度,一些人明哲保身、但求無過的態度,一些人逆來順受、聽天由命的態度,長期以來,固化為一種人生哲學和性格。這類性格的缺陷,在和平時期,其危害並不為人們所看重、所警覺。但到了國家和民族危機和國家重大變革時期,其危害就會盡顯!魯迅為民族和國家大計,不計自身的利害和得失,堅持真理,明辨是非,堅忍不拔,忘我鬥爭,批判的鋒芒指向一切錯誤和落後的東西。就是對自己營壘的同志、同事,也毫不留情面。“不為尊者諱,不為友者諱,也不為死者諱”,甚至對亡友的紀念,也不諱忌他們的缺點,不誇大和拔高他們的優點。這在今天,多少人有這樣的膽識,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他不僅時時在解剖別人,也時時在解剖自己。有人認為魯迅尖刻、無情,說他不善於團結人,偏狹、好鬥。的確,魯迅的批評鋒利、辛辣,讓人有剜心之痛。其實這種毫無所忌,正是魯迅的深刻之處。正如他自己所說,他這樣做,並不是個人意氣,而是為了中國的將來,為了中華民族的將來,他的批評絕非出自私怨。他的不屈的個性很大程度上是脫胎於他的偉大思想,是他對國家和民族高度的責任感使之。也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明辨是非,在是非上沒有任何妥協、通融、折中的餘地。為了民族和國家,他不可能有任何妥協和屈從。魯迅的性格,就是魯迅的思想,就是魯迅的精神,就是魯迅“民族魂”的內化和固化。

還有一點必須說明的,魯迅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文言文向白話文轉化和發展的時期。儘管以前有的文學家,已經在小說創作方面開始嘗試向口語化方面轉變,比如《紅樓夢》。但人們公認的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的開山之作當為《狂人日記》。作為文學巨匠,魯迅以其深厚的文學修養,為我國語言的發展和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正是由於處在那個語言文字迅速發展的時代及險惡複雜的社會環境,在魯迅的文章中確有些生澀、幽晦的文字,但總體上看,魯迅對我國悠久的漢語言文字的運用和創新,達到了高妙的程度,堪稱語言大師。在語言文字的深刻、犀利、簡潔、形象、生動和幽默方面,更是運用得嫻熟、精湛,出人意料。當時今世,難有出其右者。

2011年9月8日於長春(《人民日報》2011年11月9日)

成功之後

近日讀書,反覆品咂“成功”一詞,深感滋味綿深,因有感而記之。

1949年3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軍委機關動身前往北京時,毛澤東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深諳中外歷史的毛澤東,自然會想到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進北京,也許會想到1853年洪秀全進南京,還可能想到幾年前(1944年8月25日)法國反法西斯英雄戴高樂進巴黎。也許他浮想得更多——1945年在延安,他同民主人士黃炎培進行了一番“興亡周期律”的暢談。當黃炎培談到“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時候,毛澤東以為掌握了科學理論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會重蹈歷史覆轍。他說:我們已經找到了一條新路,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現在就要進京了,要建國了,奪取全國的勝利也近在眼前了。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他深知成功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沒有止點。他肯定在想:成功之後怎么辦?在充滿自信的同時,他也充滿了警惕和擔心!看看他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便可知然。50多年過去了,現在看來,毛澤東所說的“趕考”,可以說考得尚好,但考卷還沒有答完,中國共產黨人依然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執政考驗。1991年12月,在克里姆林宮上空高高飄揚了70多年的印有鐮刀、錘子和閃耀五角星的蘇聯國旗悄然降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此在地球上消失了。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劇變,是塗在藍天上的問號,不由人不思考和回答。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對全黨的預警,很快被事實印證了。有“建國第一大案”之稱的劉青山、張子善貪污案,兩個主角,一個曾經是天津地委書記,一個曾經是天津專區專員,他們在建國不到兩年的時間即蛻化變質了。二人參加革命均已20多年,也曾奮不顧身地為人民的解放事業浴血奮戰,建立功績。但革命成功後,他們卻利用黨和人民給予的權力,貪污騙取各種款項(包括救災款)150多億元(當時的幣值)人民幣。在劉青山那裡是草寇的邏輯,他揚言:“老子們拚命打天下,享受些又怎么樣!”張子善則說:“老子們打天下,小子們來享受。”劉青山、張子善對人民享有革命的勝利果實,由不平衡到仇視,由仇視發展到不擇手段的貪污揮霍。這種可恥行徑,說到底是他們自私自利、自我至上世界觀的暴露和反映。我們也應該看到,缺少相應的制衡機制和監督機制,也是他們能夠為所欲為最終墮入深淵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此我不能不想到,當今有些幹部的腐敗,即是從成功開始的。他們因個人工作取得的一些成績、獲得的一些成功,有的也會產生不平衡心理,有的也會萌發攫取心理,有的攫取不成就恣意揮霍!對於這一類人來說,成功之時就是失衡之時,而失衡之時可能就是墮落之始。事實一再向我們證明,信念、理想、品格,對人的一生是何等重要!這絕不是什麼空洞的說教和虛無的理論。一個人如果沒有信念、理想、品格做支撐,即使能攀上艱難之峰,也難以逾越成功之河。

早在1944年,毛澤東就號召全黨學習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用意之深是不言而喻的。李自成1630年參加起義軍,1644年3月19日率起義軍攻破北京。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說:“他不好色,不飲酒,不貪利”。“當他進北京的時候,還是‘氈笠縹衣,乘烏駁馬’”。郭老接著寫道:“在過短時期之內獲得了過大的成功,這卻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劉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淪進了過分的陶醉里去了”。“進了北京以後,自成便進了皇宮。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籌備登極大典,招攬門生,開科選舉。將軍劉宗敏所忙的是拶夾降官,搜刮贓款,嚴刑殺人。紛紛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為天下太平了的一樣”。“近在肘腋的關外大敵,他們似乎全不在意……幾十萬大軍都囤積在京城裡享樂”。李自成往日的智勇似乎被勝利沖刷得乾乾淨淨,“大順”內外一時處於無制的渾沌狀態。直到月余後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降清並引清兵入關,李自成才於4月19日匆匆“親征”,26日即敗歸,29日落荒敗逃。以後山西、陝西不守,李自成於1645年9月被害於湖北通山九宮山。李自成失敗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其中在進城取得政權以後,如何防止腐敗、制止腐敗,他似乎沒有想,更沒有做。其實他是沒有勇氣去做。歷史和現實一些生動的事例告示我們,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和集團,他們面對強敵,確有彌天大勇,但在解決內部懈怠等問題上,卻少了勇氣和決心,特別是形成了他們的既得利益的時候。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自李自成二百年後的洪秀全。洪秀全可謂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1843年29歲時創立拜上帝會,1851年1月11日領導了“金田起義”,1853年即攻克南京,勢力發展到18個省,取得了巨大成功。定都南京後,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卻很快陷入政治腐敗,封建統治階級的一些沒落思想,在他們那裡幾乎表現得面面俱到:宗族和等級,專制和獨斷,享樂和腐敗,陰謀和偽裝,宗派和嫡親,終致發展到“內訌”及相互殘殺。支撐到1864年6月1日,洪秀全亡故,接著天京失陷。社會發展到了今天,許多事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但借鑑歷史,會在某一方面給我們以深刻啟示的。意識的特性決定了,在我國這樣一個受封建思想長期浸潤的國家,一些封建沒落思想不能構想經過一兩次割刈就可以根絕的,它必然要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頑固地作用於我們的政治生活,這是我們黨必須警惕的、必須正視的。其實這正是許多同志有所感、有所悟和有所痛的。我們黨的反封建的工作還要繼續,而且要解決一些實質性的問題。

應該承認,李自成、洪秀全領導的農民起義,取得了重大成功,今天,我們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分析農民起義,由於受階級的局限性,如果不形成異化,農民起義不可能建立穩固的政權。但如果領導集團特別是主要領導在成功面前能保持清醒和警惕,就不至於很快產生腐敗,不至於慘敗得那么早、那么快,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還有可能轉向資本主義。

這裡,讓我們從對農民起義軍的痛惜中回過頭來,放寬視角胸懷,來了解和借鑑國外兩位資產階級政治家對“成功”的把握,這對我們許多人來說,也許是有所啟迪的。

二次世界大戰英國反法西斯的傑出領導人邱吉爾,1905年31歲即出任政府的次官(副部長),1908年任貿易大臣,1915年在海軍大臣任上被迫辭職。他辭職後即再次要求服役,去陸軍擔任了一個時期的火槍營營長。1939年反法西斯戰爭全面爆發之際,64歲的邱吉爾重任內閣海軍大臣,次年在國難當頭的關鍵時刻出任戰時內閣首相,領導了險象環生的反法西斯戰爭。5年後,以希特勒1945年4月30日自殺為結局,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這時,功勳卓著的邱吉爾,順應多數人結束戰時內閣的要求,決定進行大選,他本人5月23日正式提出辭職。1945年7月26日英國大選揭曉,邱吉爾所領導的保守黨失敗,他於當晚即宣布下野。邱吉爾在領導英國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後,沒有向國家攫取權力,連嘉德勳章也沒有接受,從中不難看出一個資產階級政治家的思想、智慧和情懷。同時也不難看出,資本主義制度在這方面的完善與成熟。邱吉爾沒有因功勞而失衡,沒有因功勞而貪求,更沒有因功勞而凌世,同時也沒有因從首相職位上去職而放棄社會責任。他依然關心政事,5年後——1951年,77歲高齡時再度出任首相,直到1955年4月主動辭職。

邱吉爾享有相同盛譽的戴高樂,在法國全境被德國法西斯占領後,他在英國廣播電台播音室,向全世界也向淪陷的法國發表了“六·一八”演說。經過四年多的殊死戰鬥和鬥爭,1944年8月25日下午,戴高樂勝利地回到了巴黎。1945年11月13日,立憲會議選舉戴高樂為政府總理。一年後,面對黨派紛爭,戴高樂沒有選擇軍人獨裁政治,而是選擇了辭職。1958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出任共和國總統。他苦心經營,獨闢蹊徑,十年後法國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國際地位大為提高,他本人的影響也更為矚目。恰在這時,由學潮引起工人罷工,罷工隊伍舉出了“10年太長了”的口號牌。1968年4月27日,戴高樂辭去了總統職務。一個在國家危難之時力挽狂瀾的人,勝利後沒有把自己看成是救世主,也沒有“捨我其誰也”的自負甚或狂妄,而是主動放棄了權力。在任職十年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時候,他順應民意,走下政壇,從容為民。一個資產階級政治家的民主意識、平民意識、政治情懷可見一斑了。同時我們切實感受到了法國人民的那種可貴的自主意識和責任意識。

共產黨人同農民起義領袖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其成功後的失敗,是可借鑑的。共產黨人同資產階級政治家的信仰及所處的社會環境是不同的,但那些傑出人士的政治品格、人生態度、高尚情懷是完全值得我們學習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性弊端,是人所共知的,但其某一方面的進步和成熟,是值得我們借鑑的。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在前進道路上,不可避免地要經受諸多考驗,而成功的考驗是深刻的、全面的。面對成功,有的人謙謹,有的人驕傲;有的人節儉,有的人奢靡;有的人格外清醒,有的人忘乎所以;有的人愈加發奮,有的人則止步不前了。不同的見識,不同的胸懷,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品格,面對成功,必然有不同的結果。

唐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站在歷史的高度用極概括的文字總結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杜牧在這裡講的也是“周期”的問題。歷史上,有識之士能認識到這一周期,社會卻逃脫不了這一周期。在近代社會,這一周期已不帶規律性和普遍性了。但當今卻有一些人和事,仍還束縛於這一循環之中。

2003年4月於長春(《吉林日報》2004年3月6日)

登上珍寶島

這是一個酷似“元寶”的小島,西側貼著200米的江汊緊依完達山,另一側隔著300多米的烏蘇里江主航道面對東方。灌木茂密,碧草如絲。五顏六色的花躥出草叢,綻放在碧草和灌木之間。西行的太陽俯視著滾滾北去的江水,江花勝火。岸這邊人流熙攘,岸那邊屋宇可見。在這祥和的烏蘇里江畔,在這寧靜的小島上,我的耳畔轟然響起一陣緊一陣的槍聲和炮聲……42年前,這個僅為0.74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發生了一場讓全世界震驚的衝突和激戰,42年來那密集槍聲和炮聲一直在我心中迴響。

1969年3月,正值“文化大革命”高潮期,複課後我在一所中學就讀。為了迎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我們學唱著一首頌歌,第一段歌詞依清晰可記:“長江滾滾向東方,葵花朵朵向太陽。滿懷深情迎‘九大’,我們放聲來歌唱!”3月初的吉林大地冰封雪裹,我們冒著風寒在操場上載歌載舞,進行著迎接“九大”慶祝活動的演練。這時,廣播喇叭里突然傳來了珍寶島衝突的訊息!第二天,學校即召開了師生聲討大會,決心書、申請書雪片一樣飛向主席台,老師和學生都紛紛表示:隨時聽從祖國的召喚,奔赴第一線!接著,防核武器知識的學習迅速普及,不僅學校的學生,就是普通的農民對核武器的光輻射、衝擊波、核污染都能說得一清二楚。再接下來我們在教室的一角,藉助物理學的槓桿原理和動、滑輪原理“深挖洞”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是毛主席讀明史借鑑朱升的話而提出來的戰略思想,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以正式檔案下達。但“深挖洞”早已進行,隨著《地道戰》、《地雷戰》電影的集中放映,我的家鄉還制定了村村通、戶戶通的“地道戰”計畫。直到今天,給我的感覺是一場大戰、核大戰、放進來打的大戰實實在在在準備著。面對似乎即將降臨的戰爭,當時不僅像我們或稍大一點的青少年豪氣滿懷,就是我所見的普通農民也毫無懼色,甚至都盼著經歷一次戰爭。尤其是那個年代的青少年,個個著迷戰鬥故事,都有一個英雄夢!把人們的精神引導到面對戰爭、面對死亡而毫不畏懼以至樂在其中,不能說不是一種成功。我和同學們找到了一本分省地圖,以地圖上的比例尺計算到烏蘇里江的里程,夢想有一天能登上珍寶島,那該是多么自豪的時刻啊!

時隔42年的今天——2011年8月11日,迎著清涼的江風,我登上了珍寶島。青春年少早已消逝,單純懵懂亦已不然,對古今中外、分和興衰沉澱的一些看法也不過是淺見,但當年的那腔熱血卻無時不在沸騰著,不曾因年長體衰而消退。這個灑滿彈雨和英雄鮮血的小島啊,一草一木一沙一石我都要看個仔細。——這是那棵“英雄樹”吧,已長得高高大大,挺立在簡易的工事旁,橫伸的兩枝上,系滿了紅絲帶。當年有的民眾看了英雄們的事跡,寄來了一條紅領巾,守島戰士就把紅領巾系在“英雄樹”上。樹的里側,是銅鑄的楊林像:英雄兩手緊抱著炮彈,威風凜凜地跨在炮車上。楊林系吉林省德惠縣人,1944年7月出生,1962年8月入伍,1968年入黨。戰鬥中楊林左手掌被子彈打穿、右手3個指頭被打斷後,堅決不下火線,忍著巨大的疼痛、以無法想像的毅力準確操作無後坐力炮,擊毀敵軍兩輛裝甲車,擊傷一輛坦克,最後犧牲在“英雄樹”下。楊林的英雄行為,讓我深深感受到,人的意志、人的精神力量在特定的條件下,能夠把肉體的力量發揮到無法想像的極致!從“英雄樹”往南走,是保存完好的第一代哨所,用石塊砌築,高不過三米,占地十幾平方米,面西而立,平頂上近米高的青蒿迎風搖曳。在哨所兩窗間一塊刷黑的牆壁上,用紅顏料工工整整書寫著“最高指示”:“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南側門楣上是“解放全球”四個字,下邊兩聯是:“身居珍寶島,胸懷五大洲。”哨所保留了那個特定年代的思想痕跡,讓人追思不已。距之不遠,島上現代的哨所有寬大的院落、多層的樓房,五星紅旗在哨所上空高高飄揚;門側是五個金黃的大字:中國珍寶島。我和同事們漫步在飄滿落葉的環島路面上,久久地凝視被晚霞染紅的江花,遙望被霞光點燃的白雲,42年前的那陣槍炮聲再次響起……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國邊防部隊同當時的蘇聯軍隊在這個南北長不到2000米、東西寬不到500米的小島上及小島周邊展開了3次激烈的戰鬥。蘇軍出動了裝甲車、新式坦克以及數架飛機,以幾十人到上百人的隊伍入侵珍寶島,對我邊防部隊進行攻擊。我軍參戰的部隊僅為徒手步兵及炮兵和工兵。雙方人數雖相差無幾,但武器裝備對比懸殊。最終我軍以機動靈活的作戰和頑強的拼殺取得了勝利,守衛了珍寶島。衝突規模雖小,但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為強權的堅強態度,充分顯示了中國軍隊英勇善戰、不畏強敵、與敵人血戰到底的頑強作風和英雄氣概,從一定意義上看,對抑制戰爭保衛國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民不畏死,何以死懼之。”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50年10月25日始至1953年7月27日止,解放了的中國人民,在當時的蘇聯(歷史就是歷史)的支持下,同朝鮮人民一道抗擊了以美國為首的16國“聯合國”軍及南韓軍隊,迫使美國簽訂了停戰協定,向全世界展示了剛剛站立起來的中國人民的英雄本色。歷史一再證明:自己不侮辱自己,誰敢侮之!

登島前徜徉在烏蘇里江邊,一個直立在路面上的石碑曾引起我的注意,從上至下刻著“百年首捷,一島獨勝”八個草字。碑下有一方水泥石牌,寫著“珍寶島通電紀念碑”,署名是“珍寶島全體官兵”,時間是2000年6月22日。望著這尊柱型紀念碑,我無心追想和考證那八個字的確切含義,卻引起了我對1840年到1949年一百多年的中華民族屈辱史的痛思!沉痛的教訓,早有史學家作了總結,這裡我索性把文章拉長,贅述幾段歷史事件。1839年林則徐順應民意禁菸銷煙,英國政府惱羞成怒,於1840年2月派出兵、艦,出大西洋,穿印度洋,6月到達中國封鎖珠江口,7月進犯廈門,而後轉攻浙江陷定海,8月抵天津大沽口外,9月又折回廣東,1841年1月入虎門。雖然英軍具有堅船利炮,但也不過是一枝4000人的隊伍,40多條船(也許後來兵力有所增添),且孤軍遠行懸師萬里,當時還沒有其他國家協助作惡,面對的是當時還是統一的幅員遼闊有4萬萬之眾的中國,卻如入無人之境,是何原因也!?接下來,1842年6月陷上海,7月下鎮江,7月底抵腹地南京。清政府遂嚇破了膽,伏首就範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以此為標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這個過程讓我們看到了政權腐敗造成的國家腐朽,儘管還是個龐然大物,但幾乎是一觸即潰。也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缺少精神支撐和凝聚的民族的委靡、孱弱與頹廢,儘管有泱泱之眾,不過是一盤散沙!同時,我們進一步地深入剖析,最高封建統治者的怯懦,必將造成整個國家軟弱,而怯懦軟弱必遭欺凌!也就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沙皇俄國看到清政府軟弱可欺,便逐步將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中國的黑龍江地區,指使其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在1858年5月28日威逼清政府的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並不代表國家的《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土地劃歸俄國,並規定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兩國共有。兩年後,也就是1860年11月14日,沙俄政府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北京條約》,迫使清政府承認《璦琿條約》的同時,又強行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讓中國失去了東北的出海口。沙俄以及後來的蘇聯不顧國際慣例,心懷叵測,一直對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國一側一直由中國管理的珍寶島聲稱擁有主權,並為之起了個名字——達曼斯基島。這實屬強盜邏輯、強權行為!珍寶島的衝突,是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衝突,是抗擊強權的衝突,是一場勝利的反侵略戰鬥!

一江北去,兩岸青山。歷史早已恢復了平靜,兩國人民友好往來已經20多年了。我一路從綏芬河市、雞西市、密山市走來,此前也去了滿洲里市,且不說哈爾濱市的中央街了,親見大批的俄羅斯遊客、商人湧來中國。同樣,也有更多的中國人前往俄羅斯。中國人民不會忘記歷史上沙俄對中國的侵略和暴行,更會深記為趕走日本帝國主義蘇聯紅軍所做出的巨大犧牲,以及新中國成立後蘇聯人民在經濟、國防、教育等方面給予中國人民的巨大援助和幫助。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但願兩國人民世世代代理性相處,共同發展。

太陽像燈籠掛在完達山頭的樹梢上了,船工師父的呼聲一聲緊一聲。我們依依不捨地跳上小船駛回岸邊,接著跨進汽車,珍寶島在我的回望中漸漸地遠了、模糊了、消失了……但卻在我的腦海中清晰起來,永遠珍藏在我的心中。

附《登珍寶島》詩一首:

登珍寶島

家園百萬昔日淪,

小島一戰備牽心。

當年雪寒騰熱血,

今來水暖痛思深。

仰視青松堅如鐵,

俯看碧草紉有神。

縱有千言論國是,

從來腐敗噬民魂。

2012年3月2日草就於天津

感受變化

進城多年了,蜷曲在鋼筋、水泥、磚石砌築的屋宇里,埋身於紙、筆及會議的消耗中,對時節的變化、萬物的生衰缺少了感受,生命的一部分不知不覺地麻木起來。

2003年秋到中央黨校學習,宿舍緊接苑圃,晨興暮息,便度去漫步。也曾披月色,也常碾晨霜,聞草的心聲木的竊語,聽秋的呼號冬的喧囂。風颳、雨滌、霜結、雪壓:先是柿子樹葉飄了,旋在空中;接著楊樹葉落了,絮厚了小徑;後來柳葉也經不起霜欺雪凌,失手於水中,浮在冰冷的池面上。青松看似那般地從容,枝葉挺拔,翠色不改,其實松針也在靜悄悄的發新頂舊。一桿桿竹則翠到隆冬,仍鮮嫩如初,只是京城的第一場凍雪,實實的壓來,緊緊的裹纏,它們又不肯折腰受曲,有的便壯烈的夭折了——那些折斷的腰身,恰似神話中的刑天(1),直直的挺立著,條條筋骨,直刺青空。見此,我更能理解清人鄭燮為什麼那般地喜竹、愛竹了。樹間的草長長的、嫩嫩的,當風襲雪掩,便紛紛伏下身來,彼此掩護著;那深藏不見的、潛在根系的芽芯已是蓄勢待發了。花是美麗的,有的零落於秋風乍起,有的萎謝於濃霜之後,越是美好的東西就越是短暫嗎?

月亮圍繞地球轉,我們看到月亮缺了、圓了,感受到天空明了、暗了。地球圍繞太陽轉,我們看到太陽升了、落了,感受到天氣冷了、暖了。多少人面對自然界的周始變化,白駒過隙,悵望歷史長河,歷數今往英傑,常有喟嘆。而少壯之時,雖有憧憬,但又常常寄希望於來日,口裡念著“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卻一任歲月蹉跎。還是說說自己吧,早在1975年讀到白居易《與元九書》一段敘述青年時期刻苦學習的話:“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盈,……蓋以苦學力文所致”,似有感悟,當時還把英語作為主攻的目標,發憤苦學。但由於缺少堅定的追求、缺少對人生價值的更高的定位,也由於缺少直接的壓力,終於沒有堅持下來。而今歷盡滄桑,夕照將至,才稍稍悟出了一點道理來:現在的事情應搶時間做,計畫的事情應提前做,讓生命的價值前移,給富有閱歷和知識積累的晚年留足空間。自己沒有做好的事,說起來能夠感染別人嗎?我向自己發問。

冬去春來、月缺花殘,人生易老、白髮無情,萬事萬物都按著固有的規律演化著。人們應以積極的心態面對變化、正視變化,成為豁達的有為者。蘇東坡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他在《前赤壁賦》中,闡釋了天地的永恆以及萬物與人生的“變”與不“變”,表達了達觀的態度和樂觀的情懷。但他在一闕詞中滿懷激情的歌唱“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之後,卻發出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杯還酹江月”的黯嘆,又展現了其消極虛無的一面。早於蘇東坡800年前的曹操,在東臨碣石面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大海,則頓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情懷。其實中國的先哲們早就以超然和積極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榜樣,昭示著後人。

當我再次提筆完成這篇擱置時日的短文時,已值隆冬,京郊寒徹,我在黨校進修班的學習也即將結束。自然界在變化,時代在發展,歷史在我們的身後拉開一條長長的跑道。而於今天,社會的變化正以幾何的倍數超越著歷史,人們稍一遲疑,時代就會離身而去,形消影遁。我們不能像桃花源中人那樣,處於隔世之中;或像一些人那樣,總感到四面有數不清的高牆,與時代隔絕了。我們感受變化,就要跟進變化,進而帶領變化。如果我們不能成為時代的領跑者,也應成為時代的跟進者。

2004年1月13日於中央黨校

(1)《山海經.海外西經》說,刑天與黃帝爭位、廝殺,最後被黃帝砍斷了頭。刑天雖斷了頭,卻仍不泯志。他以乳頭為目,以肚臍為口,操盾牌、大斧繼續揮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