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長期從事岩石學和變質地質學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80年代以來,主持完成區域地質調查、國際合作等項目6項、參加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4項。在《PrecambrianResearch》、《Mineralogical Magazine》、《地球科學》、《地質論評》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合著教材1本、專著5本。2篇論文進入SCI檢索系統,1篇進入ISTP檢索系統。《宿松群變質岩岩石學及宿松磷礦成因》和《木蘭山棗張八嶺藍片岩帶岩石學及岩石化學》分別於1990年、1994年獲湖北省自然地質優秀學術論文一、二等獎。《變質岩岩石學教程》1989年獲中國地質大學優秀教材一等獎。《一比五萬蔡家河幅地質圖及說明書》1993年獲地質礦產勘查成果二等獎,《大別山前寒武紀變質地體岩石學與構造學》1996年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1995年被評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八五”期間校優秀科研工作者,1996年獲地質礦產部地勘計畫管理司和中國地質科學學院頒發的特優圖幅榮譽證書。現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岩石學和超高壓岩石學。
人物成就
一生研究地球
桑教授目前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研究區域岩石學和超高壓岩石學。該學院在全國地質學術界享有很高聲譽。
目前,經他親手創辦的就有“湖北省地球物質與區域資源和環境重點實驗室”、“湖北省地球表層系統重點實驗室”、“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岩石圈構造、深部過程及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由他帶頭研究的青藏高原隆升與氣候變遷、西部地質填圖、中國東部岩石圈結構、組成及殼幔交換等成果,為人類對地球的生長和結構,提供了較準確的參考數據。
桑教授笑稱,研究地質結構40多年了,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地球。
四十年獲譽無數
3月4日,桑隆康國小同學張嗣炫告訴記者,桑隆康於1945年10月生於九江,也許是受其父親的影響,桑隆康在讀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就表現得特別聰明,成績優異。從國小一年級到六年級,而桑隆康唯讀了四年時間。1965年,桑隆康在高考填報志願時,報考了一所軍事院校,成績雖超出了分數線,但是在體檢時未能如願。第二年,桑隆康又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合肥工業大學。桑隆康1969年從合肥工業大學地質系畢業後,為積極回響國家號召,來到了當時比較冷門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1982年,桑隆康獲得武漢地質學院理學碩士學位,後來又成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由桑隆康撰寫的《宿松群變質岩岩石學及宿松磷礦成因》和《木蘭山棗張八嶺藍片岩帶岩石學及岩石化學》分別於1990年、1994年獲湖北省自然地質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二等獎。1996年,桑隆康完成了“大別山前寒武紀變質地體岩石學與構造學 ”,並獲得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二等獎。撰寫的 “晶體光學與岩石學”成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和‘十五’國家級教材規劃選題。因為其在地質研究方面的特殊貢獻,2004年2月26日,桑隆康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地球科學部聘請為外籍院士。上世紀80年代以來,桑隆康主持完成了區域地質調查、國際合作研究項目6項,參加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
推翻外國專家壟斷預言
作為長期從事研究岩石學和變質地質學領域的權威人士,桑隆康敢於打破前人和外國專家的定論,用自己科研的獨特視角,為地質億萬年前的內部結構“正身”。
在上世紀80到90年代,桑隆康通過研究前寒武紀變質地體和中央造山帶不同的變質礦物組合、岩石建造、流體作用、岩石流變學等,探索出中國古大陸塊“殼-幔物質的俯衝-深俯衝過程和折返機制”,為遠古時代造山過程提供了變質岩石學依據。同時,根據造山帶邊緣低溫變質岩中礦物共生和結晶度特徵,研究變質作用與沉積作用的關係,再現造山帶邊緣可能的“洗牌構造”,推翻了外國專家的壟斷預言。
2003年3月5日,桑隆康院士和殷鴻福院士、楊遵儀院士等聯合集體主持研究的中國浙江省長興縣煤山D剖面及其27c層之底,被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確認為“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和點(GSSP)”,俗稱“金釘子”。作為國際對比標準,它的確立標誌著所在國的地層研究水平,為我國贏得了很高的學術榮譽。
“金釘子”被評為“2001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進展”、“200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