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桑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村落,明正統年間,為安樂鄉,清初稱乾鎮集。清末, 此地大興養蠶,遍植桑樹,被人稱桑村,沿用至今。
1949年10月至1958年3月屬滕縣三區(即桑村區),轄七個鄉。
1958年10月建桑村人民公社,1966年5月建桑村區,1967年建革命委員會。
1968年屬濟寧地委滕縣桑村人民公社,1983年11月劃歸新設立的山亭區,1984年5月建鄉,1992年3月撤鄉建鎮。
行政劃分
截止2012年,桑村鎮下轄22個村。
桑村鎮下轄村: | |||
桑村村 | 戶口村 | 蘇莊村 | 瓜園村 |
王廟村 | 辛莊村 | 蔣溝村 | 馬廠村 |
柴林村 | 芹沃村 | 上黃溝村 | 周 村 |
郭村村 | 白滿化村 | 東山村 | 葛莊村 |
艾湖村 | 張寶莊 | 賈莊村 | 玉子山 |
斗城村 | 大河村 |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桑村鎮位於東經117°16′至117°23′,北緯35°03′至35°06′之間。面積78平方千米,地處沂蒙山區西南部,屬淮河流域,位於山亭區、滕州市接壤處。
氣候類型
桑村鎮地形起伏不大,東部少數低坡丘陵,西部大幅平原,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宜居宜業。
自然資源
桑村鎮處江淮平原,東部沂蒙崇山峻岭,青山綠水,北、南部郭河環繞,西與微山湖貫通,“一面青山三面水,一襲楊柳一畦田”。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黃煙和蔬菜。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桑村鎮人口9.1萬人, 少數民族有回族、彝族、壯族等16個。
經濟發展
綜述
2012年1月至8月份,工業銷售收入58496萬元,實現利稅5496萬元,利潤3473萬元;新增民營業戶118戶,總數2400多戶,新增民營企業16家,總數266家。申報48個單項或捆綁式項目、總投資5.3億元,到位資金560多萬元。
農業
2013年,桑村鎮投資5000多萬元實施了農業設施項目8個,新修、整修生產路120公里,新打灌溉井56眼,平整土地1.5萬畝。
國家級節水灌溉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新增灌溉面積2000畝;投資1982萬元的國家級土地整理項目涉及耕地1.2萬畝,工程已完成70%,屆時項目區耕地將全部實現旱能澆、澇能排、機械化作業;國家級小流域治理項目正積極實施,改善耕地面積4000畝,有效提升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全鎮農業機械化率達98%,耕地灌溉率達95%。
工業
2000年,企業進行改制,泰昌玉米澱粉廠被亨元精細化工有限公司買斷,投入技改資金,年產酸化、氧化系列變性澱粉3萬噸、普通玉米澱粉1萬噸,產品涉及造紙、紡織、食品、製藥、鑽井、粘合劑、日用化工等領域,生產能力居全國同行業第三位,2000年實現利稅667萬元,獲利314萬元。
2000年,全鎮個體業戶達到5600家,私營企業387家,註冊資金1.1億元,營業收入3.16億元。全鎮初步形成了塑編、澱粉、皮革、勞保用品、建材等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格局。
社會事業
文教科技
解放初期,全鎮只有一處完全國小,其餘則為1~4年級初級國小,教學班89個,在校生2897人,入學率達60%。到1991年,全鎮教育進行調整,村小合併到附近完小, 合併後的完小仍為22處,中學合併為2處,教學班203個,在校生11400人, 教職工48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到2000年,全鎮中國小共有203個教學班, 在校生11206人,教職工50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衛生醫療
全鎮現有行政村衛生室63個,其中甲級衛生室25個;鄉村衛生專業技術人員83人,其中鄉村主治醫師45人, 醫師15人,醫士7人,衛生員16人。桑村鎮中心衛生院坐落於桑村鎮駐地, 始建於50年代後期, 幾經變革,1986年劃歸桑村鎮人民政府管理。
1988年衛生院進行了擴建,建門診樓一幢,面積達3000平方米,業務用房300平方米。現醫院占地面積11000平方米, 有職工94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93人,其中中級專業技術職務10人,初級71人。
設有內科、外科、兒科、中醫科、口腔科、婦產科、放射科、 化驗室、治療室、中西藥房、B超室、心電圖室、防疫股等20多個科室。病房裡設有50張病床, 衛生院年門診量25000人次,年業務收入90萬元左右。
95%的居民飲用自來水,實行衛生廁所的改造與家庭住宅同步規劃,兒童的“四苗”接種率達到85%,傳染病發病率達到了歷史最低水平。
新聞媒體
桑村鎮農村有線廣播,開始於1958年,1964年滕縣廣播站開始實驗“遠距離送電”,在桑村搞試點。 到1968年底桑村已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有線廣播, 廣播喇叭也發展到3000多隻。1999年6月1日停止播音。
1998年4月, 桑村鎮有線電視開始建設,開闢了16個電視頻道,到2000年底共接通了13個自然村,電視用戶1100多戶,總投資已達到40多萬元。
基礎設施
1994年, 桑村聘請了冶金測繪局實施1∶2000的地形圖測量,1995年請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和市、區建委專家學者編制了1995-2010年桑村鎮小城鎮近遠期規劃,通過了專家論證,規劃了五大區域,即工業小區、商貿區、行政文教區、居住小區、遊樂區。
《規劃》經鎮人民代表大會一致通過,形成了決議,報區人民政府審批通過。 全鎮多方籌資,累計投入8000多萬元,集中力量建設小城鎮。駐地拓寬道路4條, 總長4000餘米,把原有主線由9米加寬到44米,硬化路面17萬平方米,架設路燈13 8盞。
加快電力通訊建設,小城鎮通電率達100%,4層電信大樓實現了通訊數字光纜傳輸,建起了兩座移動通訊基站鐵塔,消滅了移動通訊盲區。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4 000噸,小城鎮內居民全部用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鋪設排水管道500米,高標準砌壘排水渠5000米。 駐地幼稚園、國小、初級中學、完全中學、成教中心共7處,學生不出鎮可完成從幼稚園到高中的全部學業。
鎮衛生院達到一級甲衛生院,現有醫務人員102人, 病床50張。投資40萬元建成了文化中心站,20萬元建成了汽車站。栽植花草樹木3萬株, 三季有花,四季長青。
建設市場三處,改善了交易環境,擴大了交易市場,拆掉舊房2100間,建起上宅下店、經商居住為一體的樓房3800間。城區規模已發展到2平方公里,完成城鎮各類建設總投資0.8億元。
現任領導
現任鎮黨委書記:王緒景
現任鎮長:王緒景
現任鎮黨委副書記:陳榮闊
歷史文化
大事記
1953年11月5日,為落實山東分局關於糧食計畫供應的指示,滕縣縣委研究決定,從8日開始在城區執行糧食計畫供應。翌年1月擴大供應範圍,以桑村等集鎮為重點,實行細糧30%的計畫供應,供應手續簡化易行、方便。
1968年11月,區內第一批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在桑村等公社插隊落戶。
1983年11月15日,為了加強對山、老、邊、窮地區的領導和扶持,經山東省政府批准,中共棗莊市委決定,將齊村區改為山亭區。滕縣的桑村等八處公社的行政區域組建為山亭區。
1992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帶領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韓喜凱和省直有關部門的負責人一行12人來山亭視察工作。姜春雲視察了桑村鎮莊裕皮革公司。
1993年4月20日至22日, 國家計生協考察組由國內工作部部長李寶忠和經濟項目處處長徐幼軍帶領,對桑村鎮計生工作進行考察。
1995年,桑村鎮被省政府定為“百新工程”試點鎮。
1995年12月,桑村鎮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突出貢獻單位”、“文明單位”稱號。
1996年6月28日, 鎮黨委書記王桂河出席全省優秀黨委書記命名表彰會,受到省委表彰。
1996年12月,桑村鎮被棗莊市委、市政府授予“突出貢獻單位”稱號。
1997年1月,桑村鎮被棗莊市建委表彰為“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
1999年,桑村鎮蔬菜批發市場建成,面積6000平方米。
2000年1月,山亭區桑村鎮塑編行業商會成立,會員企業達到246家。
2000年年初,桑村鎮被省政府批准為“中心鎮”。
2000年9月13日, 桑村鎮在全省民營經濟工作會議上,作了“立足山區實際,發動千家萬戶,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典型發言。
文化現象
泰倉莊園老店鋪
位於桑村街東首路北,現李姓住宅也是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古式建築之一,其他均在文革時期被拆毀。李子雨家的老瓦房上下二層,是“泰益堂”大掌柜的居住之處。老店鋪門寬3.1米,木板分體式上門組合,門前是寬敞明亮的走廊,用四根木柱支撐,顯然是為顧客或行人避雨掩陰而建。
瓜園道觀
道觀位於桑村鎮瓜園村西,現僅存大殿、三清閣及6通石碑。該道觀原位二進院,坐北朝南,南北長49.5米,東西寬18.6米。南面有門樓,高約4米,院內有古柏3棵,石碑8通。大殿3間,為古代建築,磚瓦結構,舊有前廊,解放後維修時拆除。大殿後是三清閣,二層,上下各兩間,高約7米。門上方三清閣三字毀於“文革”。
該道觀土改時分給了最後一位道人袁茂盛。他八歲來到此處,師從李元茂,師祖於家森。袁茂盛道明袁明振。此道觀為臥觀,據崇禎十五年碑刻記載:瓜園村原名“興龍莊”,觀原為“興龍庵”,又名“姑姑廟”,也叫“二肖廟”。此廟由當時本村宋氏娘倆帶家產修建,明、清、民國時期幾次重修,最後一次是民國期間,本村高姓重修,文革期間損壞嚴重。後由政府劃為袁茂盛的房產,袁茂盛多次維修,使道觀保存較好。“三清閣”供奉“人祖老爺”、“人祖奶奶”和“送子娘娘”三位神仙,大殿有彩色壁畫,有“禹王鎖蛟”、“八仙過海”、“小鬼吃飯”、“山水風景”等,畫面生動、鮮艷。
靈邱故城
靈邱故城,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一個城邑。位於山亭區桑村鎮漷河南岸的中陡城村、菜園村附近。一般又俗稱為“中陡城遺址”,俗稱為不標準非正規的稱謂。靈邱故城,舊時滕縣史志資料皆有所載:故城址位於滕縣城東40里明水(漷河支流)南岸,外城周8里許,內套有子城,至今故址尤存、城基明顯可識。
故城橫置於長約5公里的長嶺上。城依嶺勢,高於周野4~5米,據高憑險,陡峻四峭,以見古為軍兵據爭之地。物換星移,故城已廢,逐漸淪為民居村落。附近的村落因為靈邱城的陡峭,而為村名“陡城”。
艾湖門樓
艾湖門樓位於桑村鎮艾湖村中心街,建於民國初期,是本村財主史安清的大宅門,現為村委會大門樓。這座門樓建築風格別致、典雅,從某些方面可體現中華古老文化。大門兩側上方鑲嵌工藝土陶,檐下是橫幅木雕,門框下有門砧,中有腰卡石,上有頂卡石,固框堅固。同時,門砧、腰卡石上分別雕刻有花草和茂竹,門樓脊頂和兩山頭有六尊哈叭狗張嘴獸。主門樓的兩個連山各建有兩間瓦房,互相對稱,使主門樓主體突出,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大門前兩側聳立的兩座石獅已失蹤。
名優特產
桑村美食:石磨煎餅
桑村石磨煎餅,歷史悠久,它選用張寶莊、芹沃無公害、無污染的優質小麥、小米等糧食為主要原料,並配以大豆、芝麻、花生、板栗、核桃等原料,採用傳統手工工藝,科學配製,精細研磨而成,具有色澤誘人,香甜可口,柔脆適中。桑村石磨煎餅含豐富的蛋白質、澱粉、粗纖維、碳水化合物、鈣、磷、鐵、鉀及人體所需的各種胺基酸、維生素,做煎餅的原料都帶皮殼,含粗纖維多,對吃膩了大魚大肉的現代人來說,是一種符合現代人口味的民間傳統健康食品。
桑村美食:孫家傳統工藝糖葫蘆
孫家傳統工藝冰糖葫蘆,主料選用優質金星山楂,輔料選用金黃色的冰糖。然後挑選上好的紅果去核,串成一串,但果與果之間要留一定的空隙,使每一個紅果均勻地沾上冰糖。有的還將果子切一個口子,夾上自製的細豆沙、核桃、山藥泥,外面薄薄地貼上一層黑豆沙,豆沙上再擺列不同形狀的白瓜仁,而後沾上冰糖汁。外觀紅、白、黑三色分明,食之甜酸脆綿,清香利口。風景名勝
最美鄉村--張寶莊
張寶莊古蓄水池位於山亭區桑村鎮張寶莊村老村內,該池為一蓄水量可達1萬立方的大型飲水設施,關於古池的來歷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春天,張寶莊大旱不止,農田龜裂,禾苗幾近枯死,世世代代靠天吃飯的百姓們心急如焚,捶胸頓足,一籌莫展。後有一老者帶領眾鄉親爬到村後山上一巨石旁,大家紛紛焚香叩頭,呼天喊地:“大仙呀,快救救我們的禾苗啊!”“天老爺,快快下雨吧!”也許是眾人的虔誠感動了神靈,突然一條黑狗從巨石縫中竄出,把眾人嚇了一大跳,於是連滾帶爬,紛紛趕下山去。發現那黑狗在村東狂扒不止,老者頓悟,立刻帶人就地開挖,結果挖出了泉水,後來就在泉水旁邊建了蓄水池儲水,方便百姓飲用。
芹沃千畝古梨園
陽春時節,山鄉處處群芳爭艷,春意盎然,吸引著眾多市民和遊客紛紛前往踏青賞花,盡享“滿園春色關不住”的嫵媚風光。桑村鎮芹沃千畝梨園更是迎來梨花最盛的佳期,200年古樹繁花錦簇。
芹沃千畝古梨園現有面積1000多畝,存有古梨樹7000株,樹高一般在3--5米,樹冠直徑6米左右,最初的梨園品種單一、屬旱梨、現已對梨樹進行了嫁接,品種為雪花梨、黃金梨。是棗莊最具規模、保存完整、最具觀賞價值的古梨樹群。
走進桑村鎮芹沃村南的千畝古梨園,放眼望去,漫山梨白,一樹樹、一枝枝的梨花,有的含苞待放,仿佛在傾吐著春天的心聲;有的綻開笑容,燦若錦霞,惹來一群群蜜蜂撩動花瓣、辛勤采蜜;一陣春風吹來,花光灼灼。真有“占斷天下白,壓盡人間花”的氣勢。
最美鄉村--芹沃
芹沃千畝精品古梨園風景區位於棗莊市山亭區桑村鎮駐地南側,北距省道北留路1.5公里,西距京福高速、京滬高鐵5公里,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梨園始建於1600年康乾年間,總占地面積1300餘畝,現存有古梨樹7000株,60多個品種,主要以黃金梨、雪花梨和皮色鮮紅的早紅考密斯梨等為精品梨為主,其樹高均在3-5米,樹冠直徑6米左右,梨園風景區逢盛開期呈現出“占斷天下白,壓盡人間花”的美麗景象。此梨園為棗莊市始建最早、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最具觀賞價值的古梨樹群,為魯南地區獨有的山地梨花景觀帶。
桑村名人
程子顯(1907~1945) 桑村鎮西坦村人,1907年生於貧苦農家,幼年胸懷讀書報國之志,1938年組建聯莊會抗擊日軍。是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三區辦事處成立,任山亭鄉鄉長,翌年秋被叛徒告密,身陷囹圄,受盡酷刑,但堅貞不屈,被押送鞍山服苦役,旋經黨的營救,1943年秋逃脫,重返故里。黨又設法命程子顯以偽三鄉辦事處主任職,打入敵人內部,獲取情報,屢建奇功。
程子亮(1911~1945) 程子顯之胞弟,生於1911年,與其兄程子顯志同道合,矢志報國。1940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常入敵巢,散傳單貼標語,搞地下聯絡,歷盡艱險。1945年夏曆五月八日,由於奸細告密,兄弟倆被日偽逮捕,敵人先用嚴刑,後施軟計,二人堅貞不渝,視死如歸,始終未泄露黨的機密,壯烈犧牲。
張岳琦1938年3月生, 大專文化, 中共黨員,吉林省政協主席。1955年8月~195 8年9月在鐵道部濟南鐵路運輸機械學校學習;1958年9月~1966年5月任牡丹江機車廠技術員、 黨委幹事;1966年5月~1967年4月任牡丹江市委工業部幹事;1967年4月~1969年8月任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革委會、地區革委會幹事;1969年8月~1979年10月任黑龍江省革委會、省委辦公室幹事、秘書;1979年10月~1980年11月任遼寧省委辦公廳副主任; 1980年11月~1982年10月任廣東省委辦公廳副主任; 1982年10月~1985年6月任廣東省委副秘書長; 1985年6月~1986年5月任廣東省委常委、秘書長;1987年11月~1989年7月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1990年8月~1993年10月任吉林省副省長;1993年10月~1994年2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副書記、副省長;1994年2月~1997年12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副書記; 1998年1月以後任吉林省政協主席、中共政協吉林省委員會黨組書記。
李朝忠1943年1月出生於桑村鎮任莊村。 1968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數學系,分配到第一機械工業部第四設計院從事計算機研究,196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轉到國防科工委從事計算測量,再到通訊總體研究所從事計算機軟體研究,參與計算機航天衛星的套用, 為研究員。 現為總裝備部計算機軟體專家組成員,曾被國防科工委榮記“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