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學者B.桑德爾是顯微構造領域的開拓者,他的《岩石組構學》(1930年)是這一領域的第一本專著。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王嘉蔭、何作霖和李四光都從不同角度研究和倡導顯微構造的研究,使中國成為了顯微構造研究起步較早的國家之一。
70年代以來,由於採用許多先進技術手段(如透射電鏡、 X射線岩組、電子計算機等),也由於岩石力學實驗和天然變形岩石的顯微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以及岩石學和構造地質學等方面的研究相結合,使得顯微構造分析有力地深化了對大地構造及小尺度的構造的認識,從細部提供了構造作用的證據。
可以說,顯微構造地質學是藉助顯微鏡及其他細微分析方法研究各種尺度的構造的學科,已經成為構造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認識地質構造的運動學和動力學不可缺少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