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1989年,桐木鄉隸屬小河區,鄉政府駐地桐木街,面積60平方公里,轄花椒園、磨場溝、石板溝、三埫、青山、麻衣、湧泉、桐木、大棕坡、虎坨、梨坪、廟溝子、立石灘、沙溝口14個村,80個組。
1996年,撤區並鄉時,桐木鄉、三岔河鄉合併組建新桐木鄉,轄28個村,143個村民小組,3537戶13184人。1998年7月撤併為13個村。2002年撤併為13個村,89個小組。2009年10月15日,改鄉為鎮建置,轄桐木社區及立石灘、沙溝口、松樹灣、青山、岔園、梅花、椒園、磨場溝、湧泉、石板溝、油房、白石河等13個村(居)委會、共89個村(居)民小組。
集鎮概況
集鎮由清朝的“桐油房”發展而來,史上為客商往復西安、安康必經要道。三岔河水匯聚形成前、後兩街(石拱橋相連為一體),農曆每月一、四、七逢場趕集習俗沿襲至今。2002年,投資36萬元硬化集鎮街道長630米,集貿市場遷移后街。2005年,陸續配套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餐飲、住宿、商貿興旺。後陸續修建景觀橋、設定路燈、綠化街道等,基礎設施齊備。
交通通訊
全鎮交通運輸業較為發達,距西康鐵路、公路9公里,並已實現了村村通公路;與麻坪鎮、漢濱區茨溝鎮公路郡已修通;高低壓電線進村入戶,廣大農戶於1995年告別了油燈歷史,農網改造工程正有序實施;通訊較發達,有線電視進村入戶,移動、聯通的相繼開通,移動通訊基本覆蓋。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2006年投資60餘萬元新建衛生院門診住院大樓,購置了10萬元的醫療設備,引進了2名大學生,現有醫務人員12人,病床10張,開展科目有全科醫療、預防保健、中西醫、內、外、婦、兒科。是參合農民的定點醫療機構,醫療設施、技術水平走在了全縣的前列。
教育事業
桐木鎮現有學校12所,其中完小3所,初小8所,中學1所,教師114人,在校學生1864名。在鞏固“兩基”成果的同時,不斷加強學校管理,最佳化資源配置,鍛造師資隊伍,實現了桐木教育均衡發展,連續多年各項成績名列全縣前茅,2007年被市教育局評為“教育強鄉鎮”。其中僅梅花村一村考上大學的學生超過百人。
文化生活
勤勞樸實的桐木人民在逢年過節時玩龍燈,唱八叉子等民間小調慶祝節日。殘疾農民黃世和舉辦了十一屆燈會。現今鄉成立了演出隊,村組建了自樂班,編排民眾喜聞樂見的好節目演出,不斷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該鄉氣溫濕潤,四季分明,山體多姿,核桃、板栗等各種野果及中藥材,到處林木森秀、植被茂盛,山泉清澈叮咚,三岔河宛延東去,青山古剎遠近有名,梅花泉冬暖夏涼,水勢不減,上石古木參天,淳樸善良而善於在實踐中挖掘的岔園人發明了“地火龍養蠶室”,使養蠶無論是在量還是在質上都有了大幅提高。
經濟狀況
桐木鎮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洋芋和豆類;經濟作物主要有蠶桑、烤菸、黃姜、苧麻、魔芋、香菇、木耳等。其中:蠶桑產業基地形成規模,全鎮共有蠶園1萬餘畝,年養蠶5000餘張,產繭25萬斤農民實現收入180萬元。後期由於市場低迷,桑園荒蕪較多。
蠶桑是桐木鄉的傳統優勢產業。2006年被旬陽縣政府定為陝南蠶桑產業基地鄉鎮,現有桑園1萬餘畝,年發種5000張,農民收入200餘萬元。2001、2006年市政府授予桐木鄉為“蠶桑生產先進鄉鎮”。菸草產業分布12個村,通過宣傳引導,優質服務,面積穩定在2500畝。桐木作為魔芋產業基地鄉鎮,走“協會+農戶+企業”的路子,訂單種植1500畝。2011年發展香菇、木耳等多元化經濟初現成效。勞務經濟年輸出3000餘人,創勞務收入8000餘萬元。
旅遊景點
境內有名勝青山寺,建於明代,明弘治初年重建,清末間修繕,現尚存正殿、前殿及兩廂、磚塔等,明清建築群保護較為完整。正殿為青山寺主體建築,門枋上有石匾,鐫“青山古剎”四字。殿內正面曾鑄觀世音菩薩鐵像,故又稱鐵佛寺。距青山寺西5公里處,有建於唐朝佛教盛行時期的岩屋庵,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嘉慶十三年、民國7年均擴建修繕,今尚存庵1座,正殿及岩壁儲藏室1處。北面4公里處有紅二十五軍李先念部隊留下的“武裝保護秋收”紅軍標語及“梅花泉”、“雙龍洞”等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