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軍第48軍抗戰陣亡忠烈祠和公墓

忠烈墓前的沉思
血濺皖山涯,不許倭奴侵寸土; 骨埋湯水畔,頓教黎首仰千秋。 
慷慨蒞中原,百戰威名寒敵膽; 忠骸歸皖岳,千秋浩氣耀人寰。 
看著這樣一幅幅深情悠長血濃如水的楹聯,不由人不肅然起敬。那么是誰如此慘烈?又是誰會如此讓黎首百姓敬仰千秋?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來到一個叫湯池畈的忠烈墓前,試圖撩開歷史的面紗。 
據史料蒐集,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第二次握手期間,桂軍第四十八軍在上海抗擊日本侵略者失利後,退駐安徽,先後在安徽的立煌(今金寨)、霍山、太湖、潛山、桐城和懷寧等地與日寇作戰,消滅大批敵人,同時遭受重大損失。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桂軍四十八軍軍長蘇祖馨將陣亡將士匯名成冊,在湯池畈建立忠烈祠,以示紀念。 
桂軍第四十八軍系李宗仁麾下的桂系部隊,軍中將士皆系滇黔粵桂四省中人。自1941年8月,桂軍第四十八軍駐紮在霍山,到1943年元月轉移至岳西近兩年的時間裡,離鄉別土,英勇善戰,沉著機智地消滅了日第十一軍司令官冢田攻中將和高級參謀藤原武大佐,激發我抗日軍民鬥志,同時也激怒了日本帝國主義。日軍為圖謀報復和尋找冢田攻屍體,調派大批敵軍在飛機掩護下,沿長江兩岸進行大肆掃蕩,實行“三光”政策,企圖破壞大別山革命游擊根據地。桂軍第四十八軍為阻擊進犯之敵,開展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分別在太湖、高河埠、陳家埠和彌陀寺戰鬥中,予敵以痛擊,殲敵一千餘人。1943年元旦,鄂東之敵6000餘人,經黃岡與羅田向立煌縣進犯,守軍抵抗不力致立煌失陷,氣焰囂張。桂軍第四十八軍奉命支援,在桐城附近與敵激戰,損敵甚重。八日,軍長蘇祖馨率軍部及直屬大隊向岳西轉移,在湯池畈紮營,曰:“我們到湯池畈後,可以為忠烈祠竣工剪彩,同時為抗日陣亡將士開一次隆重的追悼大會,以實現多年的夙願”。 
忠烈祠原座落在湯池畈中心的一處高坡平地上,樹木蔥籠,風景秀麗,一列三幢,磚木結構,龍鳳飛檐,紅牆青瓦,占地三千多平米,肅穆莊嚴。 
第一幢為正大廳,左右石鼓襯底,兩根圓柱上頂,刻聯兩幅曰: 
寇讎未滅,我輩猶生,有肝膽頭顱還當一戰; 
熱血已捐,英風不遠,望江淮吳楚永世千秋。 
征戰幾人還,但看中外古今名將忠臣同一死; 
關鄉何處是,休問滇黔粵桂天堂大別已千秋。 
第二幢為中大廳,正中呈放陣亡將士牌位,四周懸掛周邊各縣、本軍各部及友軍所送賀扁三十餘塊。 
第三幢為軍長辦公室和軍參謀長辦公室,名花貴樹,松柏長青。 
歷史滄桑,隨著歲月的洗禮,忠烈祠現已蕩然無存,在忠烈祠原址上代之而起的是某某政府辦公之所。忠烈祠雖然沒有了,但忠烈祠背後的兩處忠烈墳墓依然存在。一處是用瓦罐盛裝65名無名將士的骨骸,一處是兩位正、副營長的遺骨。在荒草蘺蘺的一處平丘上,瓜蔓藤牽,茅草掩路,從僅存的三塊斷石殘碑中,依稀辨認出碑刻銘文:“抗戰陣亡將士之墓”、“戰死光榮”和“陸軍第四”等不完全字,令人不盡噓嘆。 
忠烈祠,本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而建,作為抗戰時期的桂軍第四十八軍,其功不可沒。如今國共兩黨拋棄前嫌,共修舊好,實現兩岸和平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心愿。而桂軍第四十八軍抗戰陣亡將士捐血異土,埋骨它鄉,長眠地下,無人問經,連一個像樣的墳冢都沒有,怎能不叫人悲從中起,酸楚膽寒? 
有律詩云: 
矢志都為報國讎, 我來憑弔念無休。 桃花流水春三月, 俠骨豪腸土一丘。 
血染山河猶剩跡, 魂歸桑梓也含憂。 倭奴未滅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不收。 
站在忠烈墓前,面對“戰死光榮”和“抗戰陣亡將士之墓”錚錚鐵骨大字和一堆蓬蒿亂草,觸景生情,不知今人後人作何感慨!也許時代可以發展,但歷史不可改變。愛國不問出身,烈士何分彼此?但願長眠於地下的四十八軍抗戰陣亡將士們不會心生喟嘆,永遠安息。 
作者:劉聖銀
二00九年八月二十三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