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格物致和發 音:gé wù zhì hé 釋 義: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 處:《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示 例:顧彼西洋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嚴復《原強》)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齊家,欲齊齊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德之為物,是人人皆有,古今不異而亘古不易的。
傳說
經上說:“惟皇降衷,厥有恆性。”惟皇指的就是至高無上的道體。降衷:就是賦與人人的自我理性。不變不易,不生不滅,永恆自在謂之恆。 明德即是道,自古及今,至尊無上的,莫過於道,難得者莫過於德,而自然萬物之間最可貴的莫過於人。人為萬物之靈長,可通神明,知守理儀,統萬類而理萬有。所以,世上最尊最貴最難得者,莫過於有道德的人了。而人類社會要達到真正的和平,自由,與平等也必然來自於人類本身的高度覺悟和自我道德修養。即現在所宣揚的文明其精神。古時所謂的明明德。文以飾外,明以達內,言行不二,內外如一,文質彬彬,可稱之為文明。 要使普天下的民眾都能文明其精神,就先得使本國的民眾達到高度的自我覺悟。本國之民尚不能明達真理,而欲教化它邦異國,無異於緣木求魚,是不可能達到的。 而一國之本在家,萬家集合,成之一國。萬家和則國和,萬家樂則國樂,萬家興則國興,萬家強則國強。所以,君子家有不能齊,不可以言治國。 正人先須正己。而要達到家和敦睦,孝悌有節,貴在能夠以身作則,以身為范,言行相顧,謙躬納物。 心為一身之主,萬行之宗。心有不正,身亦隨之。所謂誠於中,則形之於外。 而心之出為思想意識,意識之為物,飄渺恍惚,無有定所,隨機而發,(《西遊記》里喻心為猿,喻意為馬。)如天馬行空,意不由韁。故意以誠實為貴。 而要達到意誠無虛,則必定要恢復自我理性之本,也就是充養廓大自我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謂的擴充四端,善養正氣。以求致知。 而欲充四端,養正氣,不可不去私,不可不寡慾,不可不去習氣舊染。不為外物所染,不為聲色所奪。(《西遊記》里為去六賊。)正如《道德經》里所言:“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此方為格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