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1983年王伴月和張玉萍命名。命名剖面位於雲南曲靖縣越州盆地蔡家沖附近的格浪河一帶。
沿革
1940年卞美年在研究曲靖蔡家沖地區新生代地層時,將其分為蔡家衝上部湖相層和蔡家衝下部砂岩,時代分別為漸新世和始新世。上部湖相層即現在的蔡家沖組。關於下部砂岩,前人多半根據層位和岩性與路南盆地的老第三系比較,並採用了相應的時代和命名。1978年鄭家堅等對路南盆地的老第三系重新進行了研究,將其統稱為路南群,下分晚始新世路美邑組和早漸新世小屯組。1983年王伴月等將蔡家衝下部紅層與路南盆地的地層做了比較。她們認為蔡家沖地區下部紅層有其自身的特點,又在其中首次發現了脊椎動物化石,就以發育比較好的地點格浪河為名,稱之為格浪河組
特徵
本組主要為褐紅色厚層泥岩、粉砂岩,含鈣質結核、礫石;底部為褐紅色礫岩和砂礫岩。厚30多米。上覆與早漸新世蔡家沖組及下伏與三疊系陽新灰岩均為不整合接觸。產有靈長類、嚙齒類等哺乳動物化石,時代可能為中、晚始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