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在早期核試驗中人們已經知道核爆可以產生電磁脈衝,但對其威力並無直觀感覺。由於恩里科·費米的提醒,1945年7月16日美國及世界上第一次核試驗三位一體核試中實驗方對電子設備做了提前保護、隔離。在1958年4月28日的硬餅乾一號行動中人類首次觀測到核爆電磁脈衝的效果,1962年7月美國“一流星雲” 的高空核試驗中核爆電磁脈衝的威力再次得到確認。這場核試驗中美方在太平洋中心上空400千米(250英里)處引爆了一顆1.44百萬噸核彈,結果導致1,445千米(898英里)外的夏威夷300盞街燈熄滅,破壞了一個微波中繼器並觸發了多個警報器。由於當時夏威夷電子基礎設施建設比美國本土要強,這場電磁脈衝的影響可能還被弱化了一些,如損壞的街燈只占夏威夷街路燈總數的百分之一到三。這些破壞之後得到了迅速的修復。1981年威廉·布洛德在《科學》雜誌上發布了三篇論文,使得核爆電磁脈衝的影響進一步為人所周知。
電磁脈衝
電磁脈衝,電磁波(英文: Electromagnetic Pulse,縮寫: EMP)是一種物理現象,有以下兩種意思:
1.由爆炸(特別是核爆炸)、閃電、太陽黑子、導管效應或者電器火花等狀況下產生的電磁輻射、或者由於康普頓散射或光子散射產生與光電子產生的劇烈變化的交變電磁場,作用於電子材料、爆破設備或周圍媒介的電磁衝擊波,即為電磁脈衝。核爆所產生之γ射線會以光速由爆點向四周輻射,和空氣中的氧、氮原子相撞擊,而產生帶負電之電子,產生極強之電磁場(俗稱電磁脈衝)。這個電磁場可能會對用電設備或電子設備發生耦合,並產生具破壞性的電流和電涌。電磁脈衝在衝擊範圍以外幾乎不會被察覺,除非這個設備是核武器或是專門用於產生電磁衝擊波的武器。
2.一個寬頻率、高強度而短暫的電磁波噴發。
由一個核爆炸或一個小行星撞擊產生的電磁脈衝,其能量的大部分頻寬介於3赫茲到30000赫茲之間。
核爆炸
核爆炸是劇烈核反應中能量迅速釋放的結果,可能是由核裂變、核聚變或者是這兩者的多級串聯組合所引發。儘管迄今為止幾乎所有的聚變核武器都是以裂變裝置作為基礎的,但實際上純粹的兩者融合設備仍是一個假想。
除空爆之外,大氣層內部的核爆炸通常都伴隨著蘑菇雲的產生。核爆炸會產生大量的放射線和放射性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