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柴胡(去苗)、人參、白茯苓(去黑皮)、當歸(切,焙)、桔梗(銼,炒)、青橘皮(去白,炒)、芍藥、芎?、麥門冬(去心,焙)、白朮、升麻、桑根、白皮(銼)、甘草(炙,銼)各一兩(30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2.現代用法:每服6g,水煎服。
主治
1.《聖濟總錄》:虛勞潮熱,肢節煩疼,肌膚枯燥,面赤咽乾。
2.《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小兒骨熱盜汗,肌瘦減食。
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普濟方》:“柴胡煮散,一名柴胡散。治虛勞潮熟。肢節煩疼。肌膚枯燥。面赤咽乾。人參、柴胡去苗、白茯苓去黑皮、當歸切焙、桔梗v炒、青橘皮去白、炒芍藥、芎?、麥門冬去心焙、白朮、升麻、桑根白皮、甘草炙v各一兩,右粗搗篩。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