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廟[山東省臨沭縣]

柳毅廟[山東省臨沭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柳毅廟,又稱“龍神老爺廟”,位於白旄鎮柳莊村西,建於唐朝以前,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柳毅廟初建時名為“九龍寺”,蓋因在廟內有九龍槐一株。柳毅廟歷史悠久,除歷代民間相傳的掌故為證外,更有唐代貞觀年間及清代乾隆年間立的石碑為佐證。唐二世重修柳毅廟時,碑上刻有“莊亦柳名,人亦柳姓”字樣。清乾隆二年碑記述“乾隆庚年歲次丁巳重修柳毅廟”;清宣統已酉年亦重修。大殿門檻聯為相公莊舉人李熙春撰寫,上聯是“勝跡溯涇陽尺書遠寄片井長留直與洞庭山並峙今古”,下聯是“崇祠開沭左翠峰遙拱藍波近映恍疑靈虛殿尚在人間”。原柳毅廟毀於解放前夕,現狀為1986年重修。

柳毅廟及傳說

欣逢盛世,千年古寺重獲新生。2008年,根據廣大民眾多年的意願,在各位善信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修復委員會的積極努力,如期完成修復柳老爺廟一期工程,為龍神柳老爺重塑金身。柳毅廟中供奉三尊神像,分別為柳老爺、柳奶奶、雹子老爺。柳老爺即為柳毅,相傳柳毅因慕大禹治水建功立業、名揚天下而立志治水患濟蒼生,從治理沭水開始,治理了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海南等省份境內除長江、黃河之外的短小江河,人們感念他的功績尊稱其為“柳功長”,立廟祀之。柳奶奶即為東海龍王之九女,柳毅因助龍女傳書而結仙緣;雹子老爺系柳奶奶外甥,保佑一方百姓不受雹災。現在新建的“龍神殿”按仿古建築,坐北朝南,長16.4米,寬9.9米,高10米。殿堂正中供奉柳老爺,左邊雹子老爺,右邊柳奶奶。東面是霹雷將軍、風婆婆、雨師傅,西面是薛禮、趙匡明、楊戩。
農曆三月三日,是龍神柳老爺的生日,又是建廟的紀念日,每年三月三柳老廟會,香火繁盛,流傳至今,在沭河兩岸是一個僅次於春節的節日。柳老廟逢年過節一年四季都有送香拜祭的,農曆三月三日廟會集中送香已經是約定俗成。從頭天晚上開始,廟裡送香的人接連不斷,燈火通明,香氣飄渺,鞭炮聲不絕於耳。三月三廟會這天,柳莊附近幾十個村莊,家家戶戶蜂擁而至,還有來自江蘇、河東、莒南等外省、外縣數百里之外的善信。這天龍神堂聚集上萬民眾,熱鬧非凡。而廟會的形成與龍神堂供奉的保護神——柳老爺的傳說密不可分。
“柳毅傳書”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在這裡卻有不一樣的傳說,還與一個“柳”有關。唐朝初年,書生柳毅到京城長安趕考,走到沭河東岸的柳莊,遇見當地剛下過雹子,莊稼東倒西歪,有的人還得了痔瘡、便血等難治之症。聽村裡的老人說,有一種“鬼仙木”的花果能治這個病,可誰也不知道“鬼仙木”是什麼東西。柳毅是識文解字的人,仔細一想“鬼仙木”三個字,去掉當中的“仙”字,合起來就是“槐”字,柳毅就告訴他們采槐樹上面的花果治病,凡有痔瘡、便血的人吃了槐花米以後病都好了。大家為柳毅解字破迷治病很是感激,就熱情地讓他在莊上住了一宿,第二天才送柳毅到京城長安趕考。結果時間耽擱考期已過,柳毅沒有考上,準備再順著原路回到家鄉。當他走到涇陽河邊,遇到了受苦受難龍女,龍女委託柳毅把一封書信帶給自己的父親東海龍王。柳毅按龍女指點,在柳莊九龍槐進入龍宮,把信交給了老龍王。老龍王把信看完,派洞庭君把女兒接回來。老龍王看柳毅是仁義君子,將小龍女許配柳毅,在龍宮與龍女成婚。柳毅夫妻二人不能久居龍宮,想回到凡間去。老龍王把一個小花瓶拿來,告訴柳毅這是觀世音菩薩的淨瓶,裡面插著柳枝,讓他們夫妻到凡間去,遍插柳條造福百姓。柳毅夫婦來到凡間,每天用柳枝蘸著瓶子裡的水在地上點啊點啊,點一下就長出一棵柳條,不久沭河岸邊的河灘上變成一片茂密的柳林,夫妻倆就在沭河岸邊住了下來,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子。可美中不足的是孩子生下來,不分晝夜的啼哭。一天夫妻倆哄著孩子在河邊散步,柳葉兒拂在臉上,妻子靈機一動,剪下一捆細長的柳條,編制了一個圓柳筐,把孩子放進去,孩子一下停止了啼哭。柳毅管妻子編的圓筐叫“潑兒筐”。從此夫妻倆就開始采柳條編柳筐,還把柳編手藝教給當地農民,在這裡種柳編柳,“柳莊”從此而得名。
柳莊有座柳老爺廟,江西的九江也有一座柳老爺廟,提起這兩座廟宇,還有一段故事。相傳九江一帶有一年秋天遭受雹災,高梁苗被砸在了地里。正在人們油焦火燎,走投無路的時候,忽然來了一個書生模樣的人。只見他左手拎著個布口袋,一路邊走邊往地里撒蕎麥種。那人走了七七四十九個村,撒了九九八十一塊地,可那半布袋蕎麥種還未見少。到了秋後,九江的蕎麥獲得了好收成,才知道那撒蕎麥種的名叫柳毅。於是兩地的老百姓一合計,自由募捐,在柳莊和九江各自為柳老爺蓋一座廟。柳莊這座廟門朝南,九江那座的廟門也朝南,誰知到了第二天一看,九江那座廟的廟門一夜之間卻回門朝了北。大夥一尋思,才恍然大悟,原來柳老爺的家在柳莊,家門是朝南的,咱這裡的廟門就得朝北,他要望著老家。柳毅修道成仙,常住民間。他的外甥是雹子老爺,每年夏天來探望舅舅一次,每次來帶著冰雹。柳毅深知冰雹給人間帶來的災難,他告訴雹子老爺不準往柳莊這一帶降下冰雹。有一次,雹子老爺偷偷地在柳莊下冰雹,剛落下來的時候,被柳老爺一袍袖卷到沭河邊上,一個月沒化完。柳老爺體恤民間,懲惡揚善。有一年王莊有一個在外地扎柳的農民,到了臘月二十九才把活幹完。第二天就是年初一,路途遙遠無法回家過年。柳老爺知道了,點化了一頭毛驢,讓他騎在上面不要睜眼,很快到家。有一次廟裡有個和尚把銅佛偷賣了,柳老爺施法把和尚兩個胳膊捆在廟堂柱子上,十幾個人掰不開,直到大家把銅佛請回來,一齊跪拜,柳老爺才給和尚鬆開。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柳老爺的功德越傳越遠,逐漸形成了聲勢浩大的三月三廟會。
廟會這天,香客自四面八方蜂擁而至,他們手持香火在龍神廟虔誠跪拜。祈求神靈保佑。而在石頭壘成的戲台前,各種廟戲也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廟會的高潮莫過於隆重的送香隊伍,走在前面是拿著鞭炮開道的青年,後面跟著龍燈秧歌隊,最後是拿著香火的老人和鑼鼓隊,依次在龍神堂前燒香跪拜,祈求地方風調雨順,祛病禳災。廟會上人們不僅可以買到平時不易買到的貨物,還可以欣賞到舞龍、雜耍等精彩表演。最顯眼的是“柳貨市”,身懷絕技柳編藝人們把自家編制圓筐、箢子,供趕廟會的人爭相購買。如今的柳莊龍神柳老爺廟會,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祭祀活動,而是逐漸形成了具有厚重文化底蘊的民俗活動。人們可以在這裡購物、聽戲、看鑼鼓表演,或參觀遊覽、經營交易,或祭祀上香祈求平安幸福、五穀豐登。各種水果攤、小吃點密密麻麻排成一列,熙熙攘攘而又秩序井然的農貿市場與人頭攢動熱熱鬧鬧的“戲台子”,使柳老廟會既充滿了商業性,又承載著播撒傳統文化的功能 。

臨沭縣誌記載

柳毅廟歷史悠久,除民間流傳的掌故外,現有唐貞觀年間及清乾隆年間立的石碑為證。唐碑上刻有“莊亦柳名,人亦柳姓”字樣。清乾隆二年碑稱“乾隆庚年歲次丁巳重修柳毅廟”,清宣統年間又重修。大殿門聯為相公莊舉人李熙春撰寫,上聯曰“勝跡溯涇陽尺書遠寄片井長留直與洞庭山並峙今古”,下聯曰“崇祠開沭左翠峰遙拱藍波近映恍疑靈虛殿尚在人間”。20世紀40年代,廟堂倒塌。1986年重修。新修柳毅廟中供奉三尊神像,分別為柳老爺、柳奶奶、雹子老爺。柳老爺即柳毅,柳奶奶即洞庭龍王之女,柳毅因助龍女傳書而結仙緣。雹子老爺系柳奶奶外甥,據說他能保佑這一方百姓不受雹災。
附:柳毅傳藝在柳鄉(民間傳說)臨沭縣白旄鎮素有“杞柳之鄉”美名。該鎮柳莊村西鄰沭河,河灘上有座柳毅廟,系當年為紀念柳毅而建,俗稱柳老爺廟。對柳毅其人,當地有兩種傳說。一說他字功長,道號通玄子。生於舜帝時代,曾繼承大禹治水事業,立了大功,但治水之後又修道而去。二說唐朝初年,柳毅去長安趕考,路過柳莊,因為百姓治病,誤了考期;後去涇陽訪友,月夜途中遇到洞庭龍王所生、遭丈夫涇川龍王次子欺凌的龍女,為龍女傳書,而成了洞庭龍王佳婿。婚後,洞庭龍王把觀音菩薩所贈的玉淨瓶送給柳毅和女兒,讓他們回到沭河東岸柳莊一帶,把瓶里的柳枝插到地上,造福黎民。柳毅夫婦來到柳莊之後,用柳枝蘸著淨瓶里的水,朝地上點一滴就長出一棵柳枝,不久這一帶就遍布了柳條。柳毅夫婦又教當地人用柳條編成籃、箢、筐、箱等日用品。其中一種扁圓形的筐子,人稱笸籮筐子,可為婦女盛放針頭線腦,又寓意生的孩子活潑、健壯,所以這一帶女子出嫁時,娘家都要為女兒置辦一件,至今這種風俗也沒有改變。柳毅和柳毅廟,為當今柳鄉賦予了傳奇的柳文化色彩。而傳統的柳編工藝也在日益創新、發展,成為當地富民、發展經濟的支柱產業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