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央視網的報導
編輯:趙倩 來源:央視網
近日默默在基層做公益的愛心企業家查永恩引起了人民政協報兩會特別報導組的關注,經過多次了解,以“社會企業家的公益雄心”為題在兩會特別專刊進行了專版的報導,文中把這個企業家的點點滴滴的愛心故事都生動的展現在兩會代表以及委員面前,以下是本網整理文字實載:
本刊記者張祖安陸洋
社會企業家是一個新詞,戴維·伯恩斯坦在《如何改變世界》中首次提出了這一概念,在他看來,這個群體“為理想驅動、有創造力,質疑現狀、開拓新機遇、拒絕放棄,一直努力構建一個理想世界” 。這個群體多為社會公益組織的發起者和經營者,公司業務涉及節能環保、低碳經濟、公益,與慈善形影不離。他們用商業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問題,用商業的規則去解決現實問題,但他們努力使公司盈利的同時,更積極去承擔社會責任,使公司成為一個企業公民。這意味著,企業不僅要成為一個“經濟人”,更要成為一個“社會人”。
隨著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企業公民”的建設,然而,我們又不難發現,造假仍在橫行,污染依然持續,企業為了經濟利益,拋棄公益和責任。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夠積極回報社會、回報客戶和員工,贏得他們的尊敬和信任,與社會和諧、共贏發展的企業家顯得十分可貴。
受益於改革開放的機遇,江陰的土地上成長了一批全國知名的民營企業集團,有“天下第一村”美譽的華西村更是塑造了中國新農村建設的先進典型,讓江陰在整個蘇南地區更加耀眼。在華西村,就有這樣的一位企業家,他穿越商業和公益的邊界,掃除建立社會型企業的障礙,公司自成立起,就從未停止過肩負社會責任的腳步。從合伙人退場到一人堅守,從企業虧損到盈虧持平,他頂住了風風雨雨,默默獨行。憑藉數十年對愛心善行的堅守,對公益理念的升華,他又成立了基金會,將關愛的陽光灑向了鄉村中的弱勢人群……踐行社會責任,在他的人生辭典里,沒有退路,只有前進,沒有逃避,只有承擔。他就是查永恩,一個胸懷大愛的農民之子,一個把還原清清河水當作企業利潤的社會型企業家。
挺身而出
眼前的查永恩,衣著樸實無華,臉頰清瘦,創業歲月的艱辛似乎已經寫在了臉上,清亮的話音、矍鑠的眼神,流露出一個商人特有的氣質。
回想自己的年輕時代,查永恩的印象里最深的就是“挨餓”,這似乎是上個世紀50年代出生人的普遍記憶。家裡兄弟姐妹多,上學時候就沒吃飽過飯,生病了常拿不出藥費,童年時的苦難鑄就了查永恩堅毅的品格。眼下的查永恩坐在寬敞氣派的會客廳里,依然保留著農民企業家天生的樸實和率真,說起自己辛酸的創業經歷時,又滿懷激情。
現已53歲的查永恩是高中學歷,在那知識短缺的年代,高中生在村里是難得的人才。畢業後,查永恩從磚瓦廠的供銷員乾起,靠自己的勤奮一直乾到陸橋鎮的供銷公司經理。正當事業起色時,查永恩不幸患上了脊椎炎,每個月需要支付的醫藥費成了他當時最大的負擔,眼巴巴看著供銷公司微薄的工資,根本不夠醫藥費。查永恩想,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就這樣,帶著病痛的煎熬和經濟的巨大壓力,查永恩選擇辭職回村創辦企業。
和很多第一代企業家一樣,查永恩早年做過多種生意,回村先後做起了塑膠、噴霧器等生意,辦過紡織廠、金屬軟管廠,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經驗。1996年的時候,他開始經營金屬製品,企業逐漸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
應該說,查永恩是那個年代裡被生活所迫,“逼上梁山”的又一創業典範。可查永恩在企業發展壯大後,並沒有小富即安、高枕無憂;相反,他在思考、探索如何把企業帶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道路。
查永恩的江陰鵬威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創辦於1996年,從事帶鋼生產。帶鋼生產是當地及周邊地區重要的支柱產業,僅華西村所在的華士鎮就有帶鋼廠33家,年產值60多億元。生產帶鋼必須要繼續酸洗加工,僅華士鎮就有酸洗槽100多條,生產高峰期每天產生的廢酸達500多噸,大量的廢酸流入當地的河流,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據估計,每噸廢酸會污染4萬噸水,帶鋼產業經過十多年發展,當地的河流已經遭遇了滅頂之災,而這些河流正是莊稼地的灌溉來源。看著污染日益嚴重的河水變成黃色、紅色,查永恩陷入了焦慮和沉思,能否找到一條變廢為寶的資源最佳化處理道路?
2008年4月,查永恩出資5000萬元成立了江陰宇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宇潔環保”),開始研究廢酸資源化綜合利用的問題。查永恩小名叫“三毛”,在當時金融危機的環境下,“三毛”出巨資“救水”的這個舉動在眾人眼裡是不可理喻的。然而查永恩卻堅信,廢酸治理是當地產業發展的必然方向,只污染不治理的道路走不遠。由於投入高,短期內看不到經濟效益,環保投資常常讓企業敬而遠之,可查永恩頂住壓力,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執拗堅持
選擇難,堅持更難。查永恩或許也沒有預料到,自己選的這條環保道路,竟會是如此艱難。但為了河水變清,查永恩甚至做好了傾盡所有的準備。
當時當地處理廢酸的通行方法是由外地廠家把廢酸回收後用石灰石進行中和處理,但存在二次污染。如何才能改變這種情況呢?為了攻克環保難題,查永恩集中力量尋求技術上的突破,幾經周折,在花費數百萬元研發費用後,與同濟大學聯合攻關,最終成功研發了“廢酸—真空無壓蒸餾—稀鹽酸—氯化亞鐵—氯化鐵”的廢酸回收綜合利用新技術。通過新技術處理後的廢酸,60%轉化為成品鹽酸可返銷給帶鋼企業再利用,40%轉化為氯化鐵和氯化亞鐵,用於紡織印染的顏料和自來水廠的淨化劑。技術上的成功,讓焦慮的查永恩心裡多了一絲寬慰。
讓查永恩深感頭疼的倒不是是技術難關,而是合伙人的觀念衝突。在多數人眼裡,環保是政府應該做的事,不是企業的職責;而作為企業的首要命題,是始終應該把股東的利潤最大化置於首位。由於巨大的投入遲遲看不到經濟效益,宇潔環保的股東們開始質疑查永恩的決策。這個“出力不討好”的買賣是很多投資人不能理解的。經過多次溝通和協商,查永恩決定由自己接手其他股東的股份,堅定地把環保之路走下去。那么,在大家都看不到經濟效益的時候,查永恩看到了什麼?
查永恩告訴記者,宇潔環保實際是在承擔社會責任,公司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經濟效益。一個企業家,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矛盾的時候,選擇了社會效益,查永恩已經把還原清清的河水當成了自己企業的最好“利潤”。
2011年3月,宇潔環保終於基本脫離虧損線。然而,公司卻又要面臨技術改造和更換受腐蝕設備的大筆再投資問題,依然不得不在困難中喘息。查永恩選擇了堅持和等待——等待好的政策,等待更多的人來關注宇潔環保的發展。
企業一直在虧本,需要持續地“砸錢”,但宇潔從來沒有向政府要過補貼,看到江陰地區的大運河水清了,周圍的環境好了,查永恩也就感到了極大的成就感。
查永恩的環保情結和對環保事業的執著,引起了各級媒體的關注,關於宇潔環保的媒體報導多了起來。查永恩也想通過媒體的影響,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投入到環保的事業中來:“靠我一個人的力量,靠我一個企業的力量,是解決不了當今的環境問題的,更希望通過我們的行動,能喚醒更多的企業家,大家都來重視環境,一起把環境提到一個高度上來認識和對待,那我的努力就是值得的。” 查永恩說。
然而,就當查永恩在環保道路上苦苦堅持的時候,一些企業的偷排現象時有發生,宇潔環保公司的廢酸資源化回收常受有資質、無處理能力的“游擊隊”的干擾。受廢酸處理的“油水”的誘惑,“游擊隊”企業以最低的價格回收廢酸,以最低的成本獲取最大利益。在“游擊隊”的阻撓下,宇潔環保公司的廢酸回收量從原先的每天400多噸下降到300噸、200噸。而據業內人士透露,游擊隊企業回收的廢酸再利用率不足50%,其餘的廢酸可能再次流入河溝中。“游擊隊”企業對廢酸回收的干擾,生產所需濃酸原料的成本攀高,產品的市場價格低落,這些不利因素都讓原本困難的宇潔環保公司雪上加霜。
為了根治廢酸治理中的難題,查永恩甚至在全國廣發英雄帖,徵集廢酸治理的最佳方案。“誰能拿出最佳的廢酸治理方案,就把宇潔公司送給他!”在獲得中國時代十大新聞人物時,查永恩曾向媒體如此表示。在他看來,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廢酸污染問題,將殃及子孫後代的生存環境。
憑著多年的企業經營經驗和智慧,查永恩並沒有因此亂了陣腳。他一方面通過媒體向社會呼籲環保,尋求更好的環境治理方法;另一方面,在內部開展技術創新,不斷嘗試公司經營的新路子,錘鍊環保“內功”。宇潔環保在努力擴大廢酸回收量的同時,在廢酸副產品深加工上做文章,公司將廢酸處理產出的氯化亞鐵進一步加工,轉化成三氧化二鐵,將經濟效益提高了5倍左右。
在地方政府和有關方面的協調支持下,宇潔環保每回收1噸廢酸,可獲50元處理費,而這些比起公司的虧損只是杯水車薪。公司目前的生存發展,還需要查永恩自己“左手暖右手”,拿其金屬製品公司的收入來補這個漏洞。
2010年,查永恩的環保企業每天虧損一萬元,江陰附近42條河的水質卻提高了兩個等級。雖然結果遠未達到查永恩的要求,但這也給了查永恩繼續倔強走下去的重要信念。
捨得之間
在查永恩內心,社會責任是企業家價值觀的脊樑,這個脊樑挑起的一份責任是環保,另一份責任是慈善;無論環保還是慈善,都有一個原點,那就是對社會的感恩之心和回饋之禮。
經三十年的經濟發展,中國企業家中不乏慈善家,無論虛實,開始了回饋社會的思考總是件好事。查永恩只是當代鄉村社會裡一個平實的農民企業家,相比一些大手筆的捐贈,也許還稱不上“慈善家”,可對困難村民的慈善資助從來沒有間斷過。
無論是村里修橋鋪路,還是村民缺錢看病,查永恩總要慷慨解囊;每年村裡有考上大學交不起學費的家庭,查永恩也是鼎力相助。曾經有個叫周葉的小女孩,因父親傷殘,沒錢供養她上大學,輟學在家。查永恩得知後即帶上錢到她家裡,並親自送她到學校繼續學業,他還資助了此後幾年的學費,直到周葉大學畢業。現在,周葉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逢年過節的時候,她都會帶上禮物前去看望、報答這位恩人,查永恩總是婉言相拒。
據了解,自1990年以來,查永恩僅資助困難戶的費用就超過了100萬元。至於花在為村里架橋鋪路方面的錢,已遠遠超過了200萬元。2006年12月,查永恩的老母親去世,年逾八旬的母親陸大妹留下2萬元存單,查永恩與兄弟姐妹商量後決定不分,由他再拿出18萬元,湊齊20萬元,設立了“大妹幫困基金”。每年過節,查永恩總惦記著村裡的困難戶,給他們送錢送物。在查永恩看來,行善確實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不為名、不為利,能為村裡的父老鄉親做一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起“慈善家”的稱號來得更為實在。
查永恩早年曾患強直性脊椎炎,伴隨著事業的一步步壯大,要忍受創業的壓力和身體的病痛。查永恩的家人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深知這個“硬漢子”賺錢不容易,起初也非常不理解他為何要把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送給別人用。查永恩卻說:“今生很短,有能力做點慈善的時間很少,人只有今生沒有來生,更該抓住今生多做慈善的事。”一個年過半百的農民企業家,對行善有著這樣的緊迫感,著實讓人讚嘆。
不止如此,查永恩還認為“慈善不分地區”,能幫助更多的人,是一個企業家的價值所在。2011年1月,查永恩來到湖南長沙市的南洲村,冒著風雨嚴寒來到當地的金洲國小,捐款10萬元用於改善簡陋的教學條件。他還到當地的特困戶家裡給他們帶去慰問金,為沒錢看病的家庭資助了手術費。
查永恩立足於鄉村,樂善好施,用點點滴滴的堅持和真真切切的關懷贏得了村民們的尊敬,現在又帶著他的慈善事業走向了全國。是什麼造就了一個農民企業家的寬廣胸懷和慈善之心?
查永恩是樸實的,率真的,他有自己對好人、好事的評價標準。
童年時,信奉基督教的母親常教導查永恩,要有一顆善心,也常帶著他去附近的教堂。教人向善的教義深深影響了中國鄉村的一個普通孩子。查永恩把慈善事業逐漸做大,則又是基於他自己對慈善的理解。
“多做善事,多為老百姓做事就是好人”,查永恩的評價標準很簡單,但語氣是那么堅定。他更希望周圍的企業家們都來做善事。在他看來,企業家的成長一是靠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二也要靠那些貧困群體的奉獻。如果有錢人不去幫助貧困的人,就妄為企業家,所以企業家們要有感恩之心,力所能及地回報政府和社會。
查永恩說:“慈善是企業家的美德,給別人幫助其實也是在淨化自己,慈善做寬了人的心胸。”如此把慈善看作自己人生修為和品德的內涵的一部分,或許正是查永恩做了多年慈善事業之後的理念升華。
慈善可持續
民間慈善很難做大做久,但源自內心的慈善信念卻無時不在驅使著查永恩:必須把慈善做大做實。這個願望促使他締造了一種新的慈善模式——成立一個適合鄉土社會的鄉村慈善組織,通過科學的制度,使慈善行為能夠可持續發展。
2010年11月28日,在查永恩的倡導下,“江陰市朱蔣巷幫扶基金會”由江蘇省民政廳正式註冊,成了省內首個村級企業成立的幫扶基金。成立當天,許多企業家和村民前來募捐,其中有不少捐款者曾是查永恩的資助對象,這個場面很令他感動。
從籌辦基金會到成立,已有636位老人得到關愛,50餘戶特困家庭得到了2000至10000元不等的資助,基金會以助醫、助學、助困、助殘、助孤為主。查永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了其他企業家和村民,基金會的創建得到大家的廣泛擁護,並成功募集了超過600萬元的基金,為更紮實地開展資助活動奠定了基礎。一如對環保事業的執著,查永恩多年來對慈善事業傾注的心血,終於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同,慈善事業上了更高的台階。
作為省內首創,“朱蔣巷幫扶基金會”的成立是民間慈善開展模式的新嘗試,慈善活動的合法化和規範化有了保證。查永恩把基金會的宗旨加以提煉,概括為“以人為本、關愛民生、扶貧濟困、努力構建和諧社會,重點資助城鄉特困戶就醫、就學和基本生活”。基金會的組織機構和資金管理制度也進一步完善,並寫進基金會章程。藉助基金會,查永恩終於可以把自己的“微公益”做成大家的“大慈善”。
不僅如此,查永恩以一個商人特有的智慧,正在嘗試一個開展民間慈善的新模式。查永恩表示,基金會將採用透明公正的方法運作,可以通過為企業提供資金融通來給基金保值增值,實現可用基金的增長。這一思路,對企業家有一定的誘惑,既可壯大基金會的力量,又可以為公益事業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
基金會章程規定了每年用於公益事業的支出不少於上一年基金餘額的8%,而工作人員的工資和行政辦公支出不超過總支出的10%。定製度是對村民負責,讓村民放心。而查永恩感受到更多的是村民的信任,這種信任是強大的無形力量,也是查永恩正在嘗試的民間慈善模式的核心。
現代社會似乎還沒有找到一種完美的制度安排來保證信託責任的完全行使。千百年來,農耕社會下形成的以地域為中心的人與人之間彼此熟識、信任的傳統或多或少地傳承了下來,有威望的人往往得到更多的信任,這種信任本身規範、激勵著被信任的人。不能辜負人們的期望,這個簡單的信念居然可以抵擋制度漏洞的誘惑。我們不能不承認,有時候,鄉村文化下的信任基因,比那些複雜的制度安排更有效果。查永恩正在成為一個例證,是村民對他的信任,讓“朱蔣巷幫扶基金會”這個模式轉了起來。
慈善落到實處才能體現其本意,“朱蔣巷幫扶基金會”的模式讓人看到了一個慈善模式的可複製範本。隨著基金會影響力的擴大,華西村周邊又成立了3個幫扶基金會,慈善捐助一時蔚然成風。
慈善不是一時衝動,一時興起,而是需要發自內心。作為一個典型的社會型企業家,查永恩這樣理解自己堅持的慈善事業:“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生命有限,我必須專注如一,在有生之年把慈善做到極致。”
在2010年中國小康論壇上,獲獎的查永恩獲得了這樣的頒獎詞:他以一個公民的責任感,一個企業家的擔當,一個居民對家鄉的深深情感,與工業廢酸堅持不懈地鬥爭著。他所堅持的,恰是一個有良知的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和良心。
本刊觀察
“查式基金”開啟鄉村慈善新模式
蘇商研究院張祖安 何奇飛
某種意義上講,査永恩創造了一種新的慈善模式,這一模式不同於傳統的鄉賢救助模式——鄉賢救助常常應時應需而生,沒有制度,難以持續,也與陳發樹、曹德旺捐贈股票、陳游標另類慈善等有著明顯的差異——財大氣粗的大企業家的救助面廣量大,資金實力有限的中小企業精英難以複製。中國企業要大步流星地邁入企業公民時代,還需要更多的“查式基金”的出現。
査式基金的五大特點決定了其與眾不同和其示範意義:
一是捐助對象清晰可尋。制約很多慈善基金髮展的重要因素是捐款不知去向。查式慈善基金成立之初,就明確了救助對象:周邊鄉鎮需要幫助的貧困人員和需要關愛的老人,基金會能夠把握每一筆善款的發放和流向。
二是捐助效果清晰可見。村級企業基金會對救助人的情況十分清楚,讓每一分錢花得實實在在;捐助過程和效果能隨時接受街坊四鄰的監督,幫扶效果可視化。這一方面讓捐款人感覺“捐有所值”,另一方面,來自被捐者的感謝、村人的好評也會進一步鼓勵下一次捐款。
三是建立了科學透明的基金會運作制度。沒有制度,不成系統。基金會設有理事會和監事會,並制定了章程,這是與傳統的鄉賢或者富人的施粥、互助等最大的不同。制度恰恰是基金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四是吸引善款的模式創新。基金會倡導的是人人參與慈善,將更多企業和個體的力量匯聚起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為了更好地募集資金,基金會為主動參與捐款的企業、個人提供信用擔保,為資金周轉出現困難的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基金會收取利息(年收益8-15%),為參與捐助的村民提供就業和商業合作機會。這種互助合作的多贏慈善模式,能夠最大程度地凝聚普通個體的公益力量。
五是推動當地價值觀的重建。當前,社會浮躁、戾氣橫行,社會空氣中缺乏善行與愛心。查永恩的基金會特別提出敬愛老人這一宗旨,為了鼓勵見義勇為,基金會還特設一筆50萬元的會長基金,專項資助為維護正義而利益受損的村民。某種意義上,這是對當地社會真善美的重建、是非價值觀的重建。在查永恩的示範效應下,當地又相繼成立了三家基金。在當地,老百姓判斷一個企業老闆的好與壞、高與低,一個重要的標準是看其是否在做慈善。從“評價指標”轉向來看,查永恩的微公益行為已經不僅是簡單的救助個案,而是鼓勵村人發掘身邊的微小需求,把愛心和責任付諸行動,從而創造出不平凡的力量。
至此,查之家慈善已經跳出了傳統的鄉賢援助和當代企業家的慈善思維,利用自己的當地名望、示範效應、行業地位、專門技術、社會網路和商業網路來做慈善,從而讓慈善基金能夠補充更多的血液,能夠救助更多的需要幫助的群體。
從更深的層面來看,查永恩的慈善模式深深契合中國當代農村社會的特點,是對政府救助、村民互助、大企業家慈善的成功補位。
眾所周知,中國最大的弱勢群體仍在農村和社會底層。即使號稱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也有鰥寡孤獨老弱病殘者存在,政府救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部分人的生活境況。查永恩的慈善基金則能夠復蓋餘下的死角。
從農村的信息傳播來看,熟人網路的現實和人際傳播的主要特點,使基金會每筆資金使用都必須乾淨、有效。倘若有一筆錢花得不清不白,整個基金的聲譽和創始人的人品都會受到普遍的質疑。這一定程度上促使基金會必須有章可循,科學透明,能夠經受住各個群體的監督。
作為江蘇省首家由村級企業建立的基金會,查式基金的成功運作和社會效益表明,這一模式具有極大的推廣價值,由此可以建立基層慈善的渠道,照亮鄉村慈善的死角。但問題的關鍵是,這個模式的推廣,也將直接面臨兩大考驗。
一是政府是否重視。朱蔣巷幫扶基金會發展到今天,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查永恩的數十年如一日的愛心善行的堅守。如果在江蘇各地以及全國的鄉鎮或者社區推廣這一模式,尚需政府的認可、宣傳、引導和支持。對參與慈善的企業,政府應給予獎勵、稅收減免等,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到慈善事業中來。
二是企業家本身的自我突破。我們看到,由於自身的局限或種種因素的考慮,很多企業家並不願意主動捐款和救助。建立面向鄉村的救助基金模式的根本突破,在於企業家慈善理念的確立和社會責任意識的覺醒。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查永恩的慈善模式正在江陰發揮著這個作用,如果每個鄉鎮都能有這樣一種慈善機構的誕生,我國民間慈善機構將會彌補政府救助的缺位,以友愛、互助、真善美為核心的新的鄉村文明也可由此形成。因而可以說,“查之家基金”雖是微公益,卻是大慈善,有著大前景。我們不妨為其歌與吟,為其鼓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