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體連續學說

染色體連續學說,細胞遺傳學上的一種理論。認為細胞在累代相傳中,染色體保持遺傳的隱定性和連續性。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基因在染色體上成直線排列,每個基因的相對位置固定不變。而且,染色體在減數分裂時的行為是孟德爾定律的基礎。因此,在連續分裂的期間,染色體始終保持原來的個體和完整性。其主要證據有:(1)馬副蛔蟲卵裂球末期的染色體群和核葉,在地位上與下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染色體相同;(2)硬骨魚(底鱂屬)後期各個染色體成為染色體泡,在間期也不合併,到下次分裂前期,各由此形成一個染色體;(3)植物本生薹間期核內有74個小前染色體,到下次分裂前期,各以此為中心產生原來的染色體。(4)酵母和果蠅的染色體由一分子脫氧核糖核酸組成。通常由單股100埃核蛋白纖維旋繞成300埃染色纖維,再由此螺旋形成2000埃間期染色質,進一步螺旋成為6000埃的中期染色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