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真

Li-chen Chin Leiden

簡介

台大中文所博士,台大中文系兼任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史、 魏晉玄學、 易經與易傳、 老子、莊子、列子。

著述

期刊論文

1. 〈孟子性論的比較〉,《孔孟月刊》,12卷3期,1973年11月,頁17-20。
2. 〈從「天生人成」原則看荀子的天論和性論〉(上)(下),《孔孟月刊》,13卷3期,頁4-8;13卷4期,頁17-20,1974年11月、12月。
3. 〈陽明學說的要義〉,《孔孟月刊》,13卷10期,頁4-8,1975年6月。
4. 〈讀人物誌〉,《書目季刊》,9卷2期,頁25-33,1975年9月。
5. 〈評述王學各派之短長〉(上)(下),《孔孟月刊》,15卷3期,頁29-30;15卷4期,頁17-24,1976年11、12月。
6.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清談論辯的主題〉,《書目季刊》,10卷4期,頁15-24,1977年3月。
7. 〈中庸之要在明誠〉,《孔孟月刊》,16卷3期,頁18-22,1977年11月。
8. 〈易傳附經的起源問題〉,《孔孟月刊》,17卷3期,頁25-28,1978年11月。
9. 〈魏晉人論聖賢高士〉,《孔孟月刊》,18卷3期,頁33-37,1979年11月。
10. 〈正始名士王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2卷12期,頁60-70,1979年12月。
11. 〈重建儒學思想體系的荀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卷11期,頁62-74,1980年11月。
12. 〈由孟子出處進退觀其風格與人格〉,《孔孟學報》,43期,頁199-210,1982年4月。
13. 〈東坡書傳之疑古精神〉,《孔孟月刊》,21卷3期,頁24-28,1982年11月。
14. 〈魏晉清談名士之類型及談風之盛況〉,《書目季刊》,17卷3期,頁96-104,1983年12月。
15. 〈從隋志之著錄看魏晉清談及學術之跡象〉,《國立編譯館館刊》,14卷2期,頁75-79,1985年12月。
16. 〈王弼「論語釋疑」中的老子義〉,《書目季刊》,22卷3期,頁34-61,1988年12月。
17. 〈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姓婚論與忠孝論談起〉,《台大中文學報》,4期,頁109-142,1991年6月。
18.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的檢討〉,《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卷2期,頁103-116,1991年6月。
19. 〈論魏晉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台大文史哲學報》,40期,頁25-52,1993年6月。
20. 〈周易「時」「位」觀念的特徵及其發展方向〉,《周易研究季刊》,1993年第4期(總第18期),頁12-15,1993年12月。
21. 〈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與朱熹對易「象」的不同看法說起〉,《周易研究季刊》,1995年第1期(總第24期),頁35-41,1995年6月。
22. 〈王弼與黃老思想的基本歧異〉,《台大中文學報》,12期,頁125-146,2000年6月。
23. 〈《列子》書中的「聖人」觀念及其思維特徵〉,《台大文史哲學報》,52期,頁119-140,2000年6月。
24. 〈張湛「貴虛」論及其與玄佛思想之交涉〉,《台大中文學報》,15期,頁61-90,2001年12月。
25. 〈歐美「魏晉玄學」研究概況暨主要學術論著評介〉,《哲學與文化》,30卷4期,頁3-16,2003年4月。

會議論文

1. 〈王弼雜黃老思想辨正〉,《周易》、《左傳》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大中文系主辦,1999年5月。
2. 〈王弼援老莊以入易乎──從「動靜論」的詮釋說起〉,第四屆國際易學與當代文明學術研討會暨國際易學聯合會成立大會,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國際易學聯合會等聯合主辦,2004年4月。
3. 〈日本漢學中的「六朝思想史研究」成果考察〉,第三屆日本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大中文系、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聯合主辦,2004年10月。
4. 〈經典詮釋與理統建構──從王弼「有無」論、「動靜」論談起〉,王弼與郭象──注釋、詮釋與哲學體系建構國際學術會議,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及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2005年12月。

專書及專書論文

1. 《王弼及其易學》,台大《文史叢刊》,第47種,206頁,台北,1977年2月。
2. 《荀子》,《中國歷代思想家叢書》之六,89頁,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6月。
3. 《王弼,《中國歷代思想家叢書》之十五,56頁,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6月。
4. 《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440頁,1978年6月。
5. 〈東坡易傳之性質〉,《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頁1-17,1985年6月。
6. 〈東坡易傳中的「一」〉,《毛子水先生九五壽慶論文集》,頁363-392,1987年4月。
7. 《王弼〈老〉〈易〉〈論語〉三注分析》,175頁,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5月。
8. 〈東坡易傳思想及朱熹之評議〉,《宋代文學與思想論文集》,頁627-667,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8月。(1989年1月,台大中文研究所舉辦)
9. 〈從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看「形神生滅離合」問題〉,《第一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頁89-131,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8月。(1990年11月,成功大學舉辦)
10. 〈朱熹論易「象」與易「理」〉,《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頁145-174,1993年5月。(1992年4月,中研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與文復會合辦)
11. 〈王弼「性其情」說析論〉,《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頁599-610,1993年6月。
12. 〈王弼「性其情」說〉,《海峽兩岸首次儒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7-269,中國孔子基金會主編,山東:齊魯書社出版,1993年12月。(1991年10月,中國孔子基金會舉辦)
13. Lin Li-chen, “The Concepts of Time and Position in the Book of Change and Their Development”, 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 Edited by Chun-Chieh Huang & Erik Zurcher, pp.89-113, E.J. brill, Leiden, New York, Koln, 1995(1993年5月,台大與荷蘭萊頓大學合辦「中國文化中的時空觀念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周易「時」「位」觀念的特徵及其發展方向〉修訂稿英譯)。
14. 〈魏晉清談論辯及其現代啟示〉,《傳統中國教育與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03-138,1995年6月。(1995年3月,台大歷史系、通識教育學會暨教育部聯合主辦)
15. 〈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頁629-650,1996年7月。(1996年4月,台大中文系舉辦)
16. 〈列子研究之動向〉,《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95-617,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1996年5月,成大中文系舉辦)
17. 〈魏晉玄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十七次中國學國際學術大會會議論文集》,頁1-23,韓國:漢城,1998年8月。(1997年8月,韓國中國學會主辦)
18. 《王弼──崇本息末》(王弼的哲學──崇本息末義釋)(金白熙譯),韓國漢城:清溪出版社,1999年12月。
19. 〈「魏晉道教」研究概況分析及主要學術論著評介〉,《道家與道教──第二屆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8-113,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1998年12月,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國際道聯會、香港道教學院聯合舉辦)
20. 《義理易學鉤玄》,240頁,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
21. 〈魏晉南北朝玄佛交涉下思想論題的變化〉,《中國文學歷史與思想中的觀念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5-180,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補助出版,2005年12月。(2005年1月,台灣大學、萊頓大學聯合主辦)

技術報告

1. 傳統中國教育與現代通識教育之研究(五)──魏晉清談論辯及其現代啟示,1993年4月-1995年3月。(行政院國科會82-83年度專題計畫獎助)
2. 魏晉玄學研究概況分析及主要學術論著評介(四)──以東晉玄學研究為主所作之考察,1995年8月-1997年7月。(行政院國科會84-85年度專題計畫獎助)
3. 東晉三教關係研究──以《列子》及張湛《列子注》為中心,1999年8月-2001年7月。(行政院國科會89-90年度專題計畫獎助)
4. 歐美學界研究「六朝思想史」成果考察,2001年8月-2002年7月。(行政院國科會91年度專題計畫獎助)
5. 東晉玄佛交涉問題研究──以「形神生滅論」及「果報有無論」為中心,2002年8月-2004年7月。(行政院國科會92-93年度專題計畫獎助)

編纂

1. 林麗真主編,紀志昌等編輯,《魏晉玄學研究論著目錄(1884-2004)》,818頁,漢學研究中心,2005年11月。
2. 陳贊昕著,林麗真、林嵩山、游雪琴、吳冠宏編,《菁華書屋詩文集》,321頁,花蓮縣文化局,2005年11月。

獲獎及榮譽

1. 2004年,胡適紀念講座。
2. 2006年,傑出優良教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