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後、盧溝橋事變之前,中國社會的不安定導致文化人必須去思考,中國到底出什麼問題了,我們該怎么辦?胡適從美國帶回來全盤西化的觀念,錢玄同提出全盤歐化的觀念。魯迅在做中國國民性的大批判,就連徐志摩也寫了《梅雪爭春》。
然而,在這樣風雨如晦的年代,林語堂卻開始大力提倡文學的“幽默”、“性靈”和“閒適”,這不免會給人留下迴避現實矛盾的印象。不少朋友也就此轉為論敵,比如魯迅。
但平心而論,林語堂此舉並非粉飾太平。提倡此類主張,是力圖在日益強勢的左翼思想與理論之外,開闢自由主義的文化空間,以期能對散文的思想內涵、審美風格和意義價值提供一種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體認。
他的文章雖也講要直面人生,不過並不綴以慘澹的筆墨;也講改造國民性,但並不攻擊任何對象,他以觀者的姿態把世間紛繁視為一齣戲,書寫其滑稽可笑處,進而追求一種心靈的啟悟,瀟灑自在,並以達到沖淡的心境為最上乘。堅持用散文的筆調本色為文,從而廣達自喜、獨抒性靈。
縱觀五四時期的散文作品,林語堂的散文融匯了東西方智慧的幽默情味,雖缺乏主流文學的批判力度,卻也拓展了現代散文的審美維度,另闢蹊徑,對當時、尤其是當下的讀者意義重大。
本書內容來源於林語堂先生於20世紀30年代創辦的《語絲》、《論語》這兩部期刊。林語堂先生同讀者共同探討關於“幽默”的意義和範疇。何為“幽默”,何為“真正的幽默”,將在這部文集中尋得答案。
社會上從男到女,從下自上,芸芸眾生,自然包括林語堂在內,其中有黑有白、有紅有綠、有苦有甜、有長有短。本書精選了林語堂多角度、多側面論述幽默的文章和用幽默詼諧的筆觸嘲諷社會上種種陋習、舊的傳統觀念以及其它多篇既有見地又有趣味的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