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作品集:人生不過如此

林語堂作品集:人生不過如此

在不違背天地之道的情況下,成為一個自由而快樂的人。這就好比一台戲,優秀的演員明知其假,但卻能夠比在現實生活中更真實、更自然、更快樂地表達自己,表現自己。人生亦復如此,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去計較真與偽,得與失,名與利,貴與賤,富與貧,而是如何好好地快樂地度日,並從中發現生活的詩意。 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生不完滿是常態,而圓滿則是非常態,就如同“月圓為少月缺為多”道理是一樣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們就會很快變的通達起來,也逍遙自適多了,苦惱與晦暗也會隨風而去了。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作者不想發表客觀意見,也不想創立不朽真理。作者實在瞧不起自許的客觀哲學;作者只想表現作者個人的觀點。作者本想題這書的名字為“抒情哲學”,用抒情一詞說明這裡面所講的是一些私人的觀念。但是這個書名似乎太美,作者不敢用,作者恐怕目標定得太高,即難於滿足讀者的期望,況且作者的主旨是實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現在的書名較易維持水準,且較自然。讓作者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作者便已覺得心意滿足。作者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裡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悠閒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么輕鬆,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國學大師、文化巨匠林語堂先生經典人生散文首次結集出版,林語堂以人生優遊者的獨特視角展現出詩樣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別樣風情。
林語堂的人生哲學可和一句話來概括:悲劇的喜劇人生觀。要林語堂的筆下,沉重的肉身轉為了輕靈的舞者,悲劇與沉重都被舞蹈所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風行水上,下面縱有旋渦急流,風仍逍遙自在。人世是唯一的天堂,宇宙是無知,人生是笑話,是無意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選擇,“造出”人生的意義。
·開卷不讀林語堂 享盡人生也枉然
·諾貝爾獎中國首位獲提名人: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做宇宙文章
·完整呈現國學大師、文化巨匠林語堂先生經典著作歷史全貌
·深刻剖析中國人的性格、心靈、理想、生活、社會、文學、藝術等諸多側面

作者簡介

林語堂,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52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

圖書目錄

人生不過如此 人生不過如此

代序 生活的藝術
第一篇 我生之初尚無為
少之時
對人生的態度
我的圖書室
著作和讀書
我辦《論語》
一團矛盾
靈與肉
工作的動物
快樂人生
我的信仰
第二篇 人生若只如初見
女人
論性的吸引力
理想中的女性
戀愛和求婚
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中國人的家族理想
生物學上的問題
中國姑娘怎樣愛美
一篇 沒有聽眾的演講
妓女與妾
第三篇 當時只道是尋常
紀元旦
說避暑之益
我的戒菸
論偉大
兩位中國女人
論樹與石
論花與花的布置
袁中郎的《瓶史》
裸體的好處
談海外釣魚之樂
第四篇 人情練達即文章
中國人的國民性
中國人之聰明
冬至之晨殺人記
魯迅之死
所謂名士派與激昂派:
唯美派
論孔子的幽默
論笑之可惡
論惡性讀書
考試分數不可靠
國語
論色即是空
第五篇 一生矛盾說不盡
四十自敘
論政治病
臉與法治
論解嘲
知識上的鑑賞力
藝術是遊戲和人格的表現
讀書的藝術
寫作的藝術
中國的人文主義
閒話《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第六篇 萬古千秋一寸心
樂園失掉了嗎
秋天的況味
人生
快樂必須自己去尋找
懂得享受人生
中國人對於悠閒的理論
悠閒生活的崇尚
論老年的來臨
人生的歸宿
我為什麼是一個異教徒

序言

生活的藝術
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我不想發表客觀意見,也不想創立不朽真理。我實在瞧不起自許的客觀哲學;我只想表現我個人的觀點。我本想題這書的名字為“抒情哲學”,用抒情一詞說明這裡面所講的是一些私人的觀念。但是這個書名似乎太美,我不敢用,我恐怕目標定得太高,即難於滿足讀者的期望,況且我的主旨是事實求是的散文。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意滿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裡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悠閒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么輕鬆,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
我頗想用柏拉圖的對話方式寫這本書。把偶然想到的話說出來,把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瑣事安插進去,這將是多么自由容易的方式。可是不知什麼緣故,我並不如此做。或者是因我恐怕這種文體不很流行,沒有人喜歡讀,而一個作家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閱讀。我所說的對話,它的形式並不是像報紙上的談話或問答,或分成許多段落的評論;我的意思是指真真有趣的、冗長的、閒逸的談論,一說就是幾頁,中間富於迂迴曲折,後來在料不到的地方,突然一轉,仍舊回到原來的論點,好像一個人因為要使夥伴驚奇,特意翻過一道籬笆回家去一般。我多么喜歡翻籬笆抄小路回家啊!至少會使我的同伴感覺我對於回家的道路和四周的鄉野是熟識的……可是我總不敢如此做。
我並不是在創作。我所表現的觀念早由許多中西思想家再三思慮過,表現過;我從東方所借來的真理在那邊都已陳舊平常了。但它們總是我的觀念;它們已經變成自我的一部分。它們所以能在我的生命里生根,是因為它們表現出一些我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東西,當我第一次見到它們時,我即對它們出於本心的協調了。我喜歡那些思想,並不是因為表現那些思想的是什麼偉大人物。老實說,我在讀書和寫作時都是抄小路走的。我所引用的作家有許多是不見經傳的,有些也會使中國文學教授錯愕不解。我引用的當中如果有出名人物,那也不過是我在直覺的認可下接受他們的觀念,而並不是震於他們的大名。我有一種習慣,最愛購買隱僻無聞的便宜書和斷版書,看看是否可以從這些書里發現些什麼。如果文學教授們知道了我的思想來源,他們一定會對這么一個俗物顯得駭怪。但是在灰燼里拾到一顆小珍珠,是比在珠寶店櫥窗內看見一粒大珍珠更為快活。
我的思想並不怎樣深刻,讀過的書也不怎樣廣博。一個人所讀的書太多,便不辨孰是孰非了。我沒有讀過洛克(Locke—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休姆(Hume—十八世紀蘇格蘭哲學家)或勃克萊(Berkeley—十七世紀愛爾蘭哲學家)的著作,也沒有讀過大學的哲學課程,在專門技術上講,我所套用的方法,所受的訓練都是錯誤的,我並不讀哲學而只直接拿人生當做課本,這種研究方法是不合慣例的。我的理論根據大都是從下面所說這些人物方面而來:老媽子黃媽,她具有中國女教的一切良好思想;一個隨口罵人的蘇州船娘;一個上海的電車售票員;廚子的妻子;動物園中一隻小獅子;紐約中央公園裡的一隻松鼠;一個發過一句妙論的輪船上管事;一個在某報天文欄內寫文章的記者(已亡故十多年了);箱子裡所收藏的新聞紙;以及任何一個不毀滅我們人生好奇意識的作家,或任何一個不毀滅他們自己人生好奇意識的作家……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我沒有受過學院式的哲學訓練,所以倒反而不怕寫一本哲學書。觀察一切也似乎比較清楚,比較便當,這在正統哲學家看來,不知是不是可算一種補償。我知道一定有人會說我所用的字句太過於淺俗,說我寫得太容易了解,說我太不謹慎,說我在哲學的尊座前說話不低聲下氣,走路不步伐整齊,態度不惶恐戰兢。現代哲學家所最缺乏的似乎是勇氣。但我始終徘徊於哲學境界的外面。這倒給我勇氣,使我可以根據自己的直覺下判斷,思索出自己的觀念,他立自己的獨特的見解,以一種孩子氣的厚臉皮,在大庭廣眾密切協作這間把它們直供出來;並且確知在世界另一角落裡必有和我同感的人,會表示默契。用這種方法樹立觀念的人,會常常在驚奇中發現另外一個作家也曾說過相同的話,或有過相同的感覺,其差別只不過是它的表現方法有難易或雅俗之分而已。如此,他便有了一個古代作家替他做證人;他們在精神上成為永久的朋友。
所以我對於這些作家,尤其是對於我精神上的中國朋友,應該表示感謝。當我寫這本書時,有一群和藹可親的天才和我合作;我希望我們互相親熱。在真實的意義上說來,這些靈魂是與我同在的,我們之間的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認為是惟一真實的相通方式——兩個時代不同的人有著同樣的思想,具有著同樣的感覺,彼此之間完全了解。我寫這書的時候,他們藉著貢獻和忠告,給我以特殊的幫助,第八世紀的白居易,第十一世紀的蘇東坡,以及十六、十七兩世紀那許多獨出心裁的人物——浪漫瀟灑,富於口才的屠赤水;嬉笑詼諧,獨具心得的袁中郎;多口好奇,獨特偉大的李卓吾;感覺敏銳,通曉世故的張潮;耽於逸樂的李笠翁;樂觀風趣的老快樂主義者袁子才;談笑風生,熱情充溢的金聖歎一這些都是脫略形骸不拘小節的人,這些因為胸蘊太多的獨特見解,對事物具有太深的情感,因此不能得到正統派批評家的稱許,這些人太好了,所以不能循規蹈矩,因為太有道德了,所以在儒家看來便是不“好”的。這些精選出來的同志人數不多,因此使我享受到更寶貴、更誠摯的快樂。這些人物也許有幾個在本書內不曾述及,可是他們的精神確是同在這部著作裡邊的。我想他們在中國總有一天會占到重要的地位,那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還有一些人物,雖然比較的晦暗無聞,但是他們恰當的言論也是我所歡迎的,因為他們將我的意見表示得那么好。我稱他們為中國的愛彌爾(Amiel—瑞士作家,一八二一年至一八八一年)——他們說的話並不多,但說得總是那么近情,我佩服他們的曉事。此外更有中外古今的不朽哲人,他們好像是偉大人物的無名祖宗一般,在心靈感動的當兒,在不知不覺之間說出一些至理名言;最後還有一些更偉大的人物;我不當他們做我精神上的同志,而當他們是我的先生,他們那清朗的理解是那么入情入理,又那么超凡入聖,他們的智慧已成自然,因此表現出來很容易,絲毫不用費力。莊子和陶淵明就是這么一類人物,他們的精神簡樸純正,非渺小的人所能望其項背。在本書里,我有時加以相當聲明,讓他們直接對讀者講話;有時則竟代他們說話,雖然表面上好像是我自己的話一般。我和他們的友誼維持得越久,我的思想也就越受他們的影響,我在他們的薰陶下,我的思想就傾向於通俗不拘禮節,無從捉摸,無影無形的類型;正如做父親的對施予良好的家教所產生的影響一樣。我也想以一個現代人的立場說話,而不僅以中國人的立場說話為滿足,我不想僅僅替古人做一個虔誠的移譯者,而要把我自己所吸收到我現代腦筋里的東西表現出來。這種方法當然有缺點,但是從大體上說來,確能使這工作比較誠實一些。因此,一切取捨都是根據於我個人的見解。在這本書里我不想把一個詩人或哲學家的思想全盤托出來;假如想要根據本書里所舉的少許例證去批判他們的全體,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當我結束這篇自序時,必須照例地說,本書如有優點的話,大部分應該歸功於我的合作者,至於一切錯誤、缺點,和不正確的見解,當由我自己完全負責。
我要向華爾虛先生和夫人(Mr.and Mirs.Walsh)致謝,第一,謝謝他們鼓勵我寫作本書的念頭;第二,謝謝他們坦白有益的批評。我也得感謝韋特先生(Mr.Hugh Wade)幫助我做本書的付印和校對工作,感謝佩弗女士(Miss Lillian Peffer)代我完成書後的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