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扒鎮

林扒鎮

林扒鎮位於豫西南邊緣,南連湖北襄陽,西鄰老河口市,該鎮交通便利,焦枝鐵路22公里,207國道穿鎮而過,是豫、鄂、陝、川的交通咽喉。現已形成輻射半徑30公里,服務人口40萬人的邊緣地區中心貿易集鎮。全鎮總面積為90.8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概況

林扒鎮位於鄧州市西南部,與湖北省老河口市交界,距市區20千米。轄林扒社區,溝王營、馬營、西許、周西、閻東、宋崗、彭莊、千兵、吳崗、辛家、張仙營、南許營、姜營、邱崗、小李營、南朱營、下郝17個行政村。207國道過境。
[代碼]411381106:~001林扒社區 ~201溝王營村 ~202馬營村 ~203西許村 ~204周西村 ~205閻東村 ~206宋崗村 ~207彭莊村 ~208千兵村 ~209吳崗村 ~210辛家村 ~211張仙營村 ~212南許營村 ~213姜營村 ~214邱崗村 ~215小李營村 ~216南朱營村 ~217下郝村

沿革

為鄧州四大名鎮之一。據《山海經、夸父追日》述:“夸父,……將往西海,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讀史方輿紀要》亦稱,“(鄧)州,古所稱鄧林之險。”《史記、禮記集解》云:“鄧林,鄧祁侯之國,在楚之北境”。1959年《鄧縣新志》載“林扒鎮古稱鄧林鎮”。1949年建林扒區,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建鎮。1997年,面積90.8平方千米,人口6萬,轄林扒、溝王營、馬營、閻東、宋崗、千兵、彭莊、周西、西許、姜營、邱崗、小李營、南朱營、南許營、張仙營、莘家、吳崗、下郝崗18個行政村(101個自然村,226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轄林扒社區、溝王營村、馬營村、西許村、周西村、閻東村、宋崗村、彭莊村、千兵村、吳崗村、莘家村、張仙營村、南許村、姜營村、邱崗村、小李營村、南朱營村、下郝村1個社區、17個村委會,101個自然村,226個村民小組,9.3萬畝耕地,4.2萬人,有漢、回、蒙、滿四個民族居住。

林扒鎮地處南陽盆地邊緣,屬半丘陵地帶,以黑色泥土為主,也有黃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屬大陸性季風型半濕潤氣候。水利資源豐富,小草河、排子河環繞全鎮,刁南乾渠總乾一支,排南分乾有效灌溉面積5、8萬畝。

社會

黃牛養殖、小麥玉米和棉花生產是該鎮三大支柱產業。

——黃牛:年飼養量達4.3萬頭,出欄南陽黃牛2.5萬頭左右,建造50噸冷庫兩座,創辦了屠宰場、骨粉廠和小型皮毛收購加工廠,形成了品種改良、肉牛繁育、飼料加工、屠宰儲運,全方位服務體系。實現了屠宰、加工、冷藏、銷售一條龍生產,屠宰加工業年產值達450萬元,先後被南陽市命名為黃牛屠宰加工基地和黃牛養殖基地鄉(鎮)。

——棉花:年播種面積4.5萬畝,生產優質皮棉270萬公斤,棉油60萬公斤,棉餅400餘萬公斤。是南陽市十二個植棉大鄉之一。

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林扒鎮黨委、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重點,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投入為動力,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大力發展農業和鄉鎮企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後被南陽市命名為“科技示範鄉鎮”、“明星鄉鎮”、“文化先進鄉鎮”、“小康鎮”。1998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6800萬元,其中工農業生產總值38750萬元,財政收入4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86元。鄉鎮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市第十八位,年經濟成長速度為8.7%。目前,全鎮已建成一個林扒中心集鎮和張仙營、千兵兩個小集鎮,林扒中心集鎮規劃區域為5.5平方公里,人口1.6萬人,集鎮基礎設施完善配套。現已建成專業市場16個,工業小區2個,商業樓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鎮區市場繁榮,經濟活躍,平均日上市人口4萬人左右。1998年社會商品零售額5600萬元,集貿成交額1、6億元,實現利稅1500多萬元,已成為豫鄂邊緣地區一個頗具吸引力的中心貿易鎮。

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棉花、小辣椒、玉米、綠豆、芝麻、花生、油菜、紅薯。年產優質小麥2000餘萬元公斤,棉花270餘萬公斤,是南陽市小麥、棉花生產基地,現已建成鎮南、鎮北兩個萬畝高產高效示範方和一個6000畝的高效農業示範園區。農業科技建設步伐加快,年均推廣套用農業新技術成果達6項以上,科技長入經濟份額占45%左右。

鄉鎮企業形成了“多輪驅動,五業並舉,多軌運行”的新格局。鎮東的工業小區,鎮中的農副產品加工區,鎮西的畜產品加工區已初具規模,年產值達5600萬元。全鎮已發展各類企業1600餘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