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梓

林宏梓(1904年―1930年10月),海南陵水縣(今陵水黎族自治縣)光坡鎮港坡村人。1926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陵水縣委第三任書記。

基本信息

簡介

林宏梓(1904年―1930年10月),海南陵水縣(今陵水黎族自治縣)光坡鎮港坡村人。1926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陵水縣委第三任書記。革命烈士。

生平事跡

1904年農曆四月十二日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在鄉村私塾讀書,後到陵水縣城高級學堂就讀。在此期間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思想傾向進步。從高級學堂畢業後,回鄉擔任私塾老師,積極參加農民運動,成為港坡村的農運骨幹分子,1926年3月,經黃振士介紹,林宏梓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林宏梓和陳敦朝等一批黨員和進步青年受組織派遣,到仲愷農工學校受訓。為了學習和革命,他變賣家裡的牛和田地作為路費,還拿出一部分支持革命。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瓊崖發生“四二二”反革命大屠殺的緊急時刻,林宏梓受黨的指派,4月21日,從嘉積帶回中共瓊崖地委關於“避免大屠殺,保存革命力量,立即撤退轉移”的密令,使陵水縣黨政機關及時撤離縣城,轉移到西區坡村一帶建立根據地。5月,受黨組織派遣,他同陳光華、黎國忠等人潛回港坡家鄉開展革命活動,發動民眾,組建農民武裝,開展對敵鬥爭。7至11月,他與陳光華、李茂昌等人率領陵水北路農軍配合黃振士等人領導的縣農軍主力多次攻打縣城,對占領縣城、建立陵水縣蘇維埃政府作出了貢獻。
1927年12月,陵水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後,林宏梓任北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在縣委、縣蘇政府領導下,1928年初他與陳光華、葉用祥等人一起領導北區人民進行土地革命,鎮壓反動地主豪紳,沒收其田地分給貧苦農民;廢除苛捐雜稅,進行“三七”減租;破除封建迷信,宣傳文明科學等。從而使革命政權進一步鞏固,革命形勢大好。
1928年夏,國民黨蔡廷鍇部過瓊,加緊對我瓊崖蘇區進行“圍剿”。為此,特委命令駐陵水的東路紅軍北上六連嶺。不久縣委、縣蘇政府也主動撤離縣城,帶領機關工作人員和陵水農軍500多人轉移到北區的彭谷園、港坡和西區的東光等一帶建立據點,與敵對抗。農軍主力和縣委、縣蘇集結在彭谷園據點。林宏梓同陳光華等帶領部分農軍駐守港坡據點。6月10日,國民黨南路“剿共”總指揮王鳴亞率領偽保全隊和地方民團1000餘人向我港坡據點進犯,林宏梓等立即組織農軍和民眾利用刺竹叢、壕溝掩護,英勇抗擊敵人。他發出“港坡軍民不可欺,英勇殺敵不怕死,拿起武器守陣地,打仗不分男與女”的戰鬥號召,激戰三天三夜,斃敵20多名,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後敵人不斷增援力量,並從黑坡闖入村中進行內外夾擊。為了避免遭受重大損失,林宏梓、陳光華等當機立斷,馬上組織隊伍向山里於蘭村方向突圍,轉移至麻竹頭嶺堅持鬥爭。6月16日,縣委、縣蘇政府駐地彭谷園據點被敵人重兵包圍攻陷,黨政軍領導和農軍幾乎全部犧牲。此後,林宏梓、陳光華等人便採取分散潛伏、秘密活動的方式,等待革命時機。
1929年8月下旬,特委派委員黃振士回陵水縣巡視工作,在他的主持下,中共陵水縣委在麻竹頭嶺重新恢復,林宏梓任縣委書記。在黃振士的協助指導下,他大力抓黨政群各級組織的恢復和發展,不久縣蘇政府,各區、鄉政權也相繼恢復。與此同時,林宏梓和交通員周明珍化裝成商人到母瑞山向特委匯報工作,回來後派李亞光、黃光濤帶人到特委駐地領回50支槍,抽調組織90多人組成一支武裝連,開展游擊活動,尋機打擊敵人,使陵水革命鬥爭之火又重新燃燒起來。
1930年4月中旬,特委在母瑞山召開第四次黨代會。會議作出了開展“紅五月”攻勢、擴大革命根據地和做好兵運工作等決議。林宏梓根據特委決議和指示,積極組織紅軍游擊隊開展“紅五月”活動,先後拔除了專批敵據點,懲處了陵水“剿共”副指揮吳中育等一些叛徒漢奸和反動豪紳,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為革命根據地的進一步恢復和發展掃除了障礙。與此同時,他派出李亞光等人潛入縣城,開展兵運工作,通過地下黨員陳平策動國民黨陸戰隊第五連起義,與我紅軍連合編成一個紅軍營。隨後搗毀南嘈楊仕英反動民團,攻打藤橋和陵水縣城,使革命形勢迅速發展,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
1930年秋,陵水的國民黨反動派乘我紅軍營上調特委之際,又加緊對我縣委、縣蘇政府駐地麻竹頭進行“圍剿”。同時,採取“剿撫兼施”的手段,破壞我革命組織,搜捕我革命同志。在敵人的脅誘下,一些不堅定分子變節投敵,致使我多處活動聯絡點被破壞,一些革命同志慘遭殺害,不少紅區變成“灰區”。為了發展更好的革命形勢,更好地開展對敵鬥爭,林宏梓不顧個人安危,多次深入“灰區”開展工作。10月,在北區開展工作時,林宏梓被北區嶺頭村地主(今瓊海市龍江鎮)楊家豪引敵殺害,時年26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