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奈[卡爾·馮·林奈]

林奈[卡爾·馮·林奈]
林奈[卡爾·馮·林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卡爾·馮·林奈(瑞典文原名:Carl von Linné,1707年5月23日—1778年1月10日,享年70歲),日耳曼族,瑞典生物學家,出生於瑞典斯莫蘭。動植物雙名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的創立者。自幼喜愛花卉。曾遊歷歐洲各國,拜訪著名的植物學家,蒐集大量植物標本。歸國後任烏普薩拉大學教授。 1735年發表了最重要的著作《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1737年出版《植物屬志》,1753年出版《植物種志》,建立了動植物命名的雙名法,對動植物分類研究的進展有很大的影響。為紀念林奈,1788年在倫敦建立了林奈學會,他的手稿和蒐集的動植物標本都保存在學會;而在世界頂級學府美國芝加哥大學內還設有林奈的全身雕像 。 他首先提出界、門、綱、目、屬、種的物種分類法,至今被人們採用。但是林奈分類時沒有科這一分類。

生平

林奈[卡爾·馮·林奈] 林奈[卡爾·馮·林奈]

林奈1707年5月23日出生於有“北歐花園”之稱的瑞典斯科訥地區的羅斯胡爾特拉,他的父親是一位鄉村牧師,他對園藝非常愛好,空閒時精心管理著花園裡的花草樹木。

林奈的簽名 林奈的簽名

幼時的林奈,受到父親的影響,十分喜愛植物,他曾說:"這花園與母乳一起激發我對植物不可抑制的熱愛。"八歲時得“小植物學家”的別名。林奈經常將所看到的不認識的植物拿來詢問其父,他父親也一一詳盡地告訴他。有時林奈問過父親以後不能全部記住,而出現重複提問的現象,對此,其父則以"不答覆問過的問題"來督促林奈加強記憶,使他的記憶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鍛鍊,他所認識的植物種類也越來越多。在國小和中學,林奈的學業不突出,只是對樹木花草有異乎尋常的愛好。他把時間和精力大部分用於到野外去採集植物標本及閱讀植物學著作上。

從1727年起,林奈先後進入龍得大學和烏普薩拉大學學習。在大學期間,林奈系統地學習了博物學及採制生物標本的知識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學的圖書館和植物園進行植物學的學習。

1732年,林奈隨一個探險隊來到瑞典北部拉帕蘭地區進行野外考察。在這塊方圓7401千米(4600英里)的荒涼地帶,他發現了100多種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寶貴的資料,調查結果發表在他的《拉帕蘭植物志》中。

瑞典100克朗林奈肖像 瑞典100克朗林奈肖像

1735年,林奈週遊歐洲各國,並在荷蘭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在歐洲各國他結識了那裡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學家和得到了國內所沒有的一些植物標本。在國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是他學術思想成熟、初露鋒芒的階段。例如,他的《自然系統》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書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進行分類的方法。

1738年林奈回到故鄉,他回到母校烏普薩拉大學任教,著書立說,直到1778年去世。

從1741年起,他擔任植物學教授,潛心研究動植物分類學,在此後的20餘年裡,共發表了180多種科學論著,特別是1753年發表的《植物種志》一書,是他歷時七年的心血結晶,在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種植物,用他新創立的“雙名命名法”對植物進行統一命名。

林奈著作很多,其中《自然系統》(1735,初版;1758,第10版)、《植物屬》(1737,初版;1764,第6版)《植物種志》(1753,初版;1762,再版)最著名。這些著作對今天植物的命名,仍有國際性重要意義。

林奈塑像(芝加哥大學) 林奈塑像(芝加哥大學)

林奈能取得這些成就,是因為他對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學精神,具有廣博的經歷以及有利的學習、深造條件等,還在於他重視前人的工作,虛心取人之長並加以發展。如在1729年,林奈讀到法國植物學家維朗特著的《花草的結構》一書,受到啟發,他根據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數目進行植物分類。再如,古希臘時的亞里士多德建立的動、植物命名法規已經具有雙名制的萌芽,只是到了林奈才將雙名制完善和推廣。

18世紀生物學的進步是和林奈緊緊相連的。瑞典政府為紀念林奈這位傑出的科學家,先後建立了林奈博物館、林奈植物園等,並於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學會。

林奈是近代生物學,特別是植物分類學的 奠基人

1707年5月23日出生於有“北歐花園”之稱的瑞典斯科訥地區的羅斯胡爾特拉。

1778年1月10日去世,享年70歲。

2007年為紀念林奈誕辰300周年,瑞典政府將2007年定為“林奈年”,活動主題為“創新、求知、科學”,旨在激發青少年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同時緬懷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成就

林奈(Linnaeus,Carolus)是瑞典動物學家,植物學家、冒險家,生物學家,首先構想出定義生物屬種的原則,並創造出統一的生物命名系統。

17世紀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博物學家蒐集到大量的動物, 1758年,在動物海螺研究中發明和落實了水字螺,蜘蛛螺,千足鳳凰螺,駱駝螺,緋袖鳳凰螺,水晶鳳凰螺,三齒鳳凰螺,圓袖鳳凰螺八個海螺科和植物和化石等標本。在1600年,人們知道了約6000種植物,而僅僅過去了100年,植物學家又發現了12000個新種。

到了18世紀,對生物物種進行科學的分類變得亟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這一科學發展新時期的一位傑出的代表。林奈在生物學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為分類體系和雙名制命名法。在他看來:"知識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這意味著對客觀事物要具有確切的理解;通過有條理的分類和確切的命名,我們可以區分開認識客觀物體分類和命名是科學的基礎。"

自然系統 》一書是林奈人為分類體系的代表作。

林奈塑像(芝加哥大學) 林奈塑像(芝加哥大學)

在林奈以前,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命名法則,各國學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學研究困難重重。其困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命名上出現的同物異名、異物同名的混亂現象;

二是植物學名冗長;

三是語言、文字上的隔閡。

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類型、大小、數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徵,將植物分為24綱、116目、1000多個屬和10 000多個種。綱(class)、目(order)、屬(genus)、種(species)的分類概念是林奈的首創。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學名,統一了術語,促進了交流。他採用雙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兩部分組成,前者為屬名,要求用名詞;後者為種名,要求用形容詞。例如,銀杏樹學名為GINKGO BILOBA L.,GIKGO是屬名,是名詞;biloba是種名,是形容詞;第三個字母,則是定名者姓氏的縮寫,L為林奈(linne)的縮寫。結合命名,林奈規定學名必須簡化,以12個字為限,這就使資料清楚,便於整理,有利於交流。

林奈的植物分類方法和雙名制被各國生物學家所接受,植物王國的混亂局面也因此被他調理得井然有序。他的工作促進了植物學的發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

林奈的最大功績是把前人的全部動植物知識系統化,摒棄了人為的按時間順序的分類法,選擇了自然分類方法。他創造性地提出雙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個種,可以說達到了“無所不包”的程度,被人們稱為萬有分類法,這一偉大成就使林奈成為18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林奈氏分類系統

林奈身處的世紀,也正是歐洲的大航海世紀,許多航海歸來的生物學家和博物學家帶回世界各地的動植物,並用自己的喜好為之命名,造成一物多名,或異物同名的混亂現象。

林奈在烏普薩拉大學期間,發現花的花粉囊和雌蕊可以被作為植物分類的基礎。他將此發現寫成一篇短論文。這個發現為他提供了一個非常教授的職位。

1732年烏普薩拉科學院資助他去瑞典北部的拉普蘭考察。到那個時候為止,歐洲人對拉普蘭還一無所知,在這4600英里的土地上,林奈發現100多種新種植物。

1737年林奈將他對拉普蘭植物世界的考察寫成一本書發表,在這本書中,林奈首次發表了以植物生殖器官進行分類的方法。

1753年林奈發表《植物種志》( Species Plantarum),採用雙名法,以拉丁文來為生物命名,其中第一個名字是屬的名字(屬名,斜體),第二個是種的名字(種加詞,斜體),屬名為名詞,種名為形容詞,例如:形容些物種的特性,或可加上發現者的名字(正體),以紀念這位發現者,也有負責的意思。林奈用這種方法幫植物命名,後來他也用同樣的方法為動物命名,此種命名法也一直延用至今。例如:人 Homo sapiens(命名者名稱省略)

此後林奈開始了他對歐洲大陸的科學訪問。在荷蘭時他第一次將他的分類學手稿《自然系統》( Systema Naturae)給別人看。其中他放棄了過去混淆不清的命名法,引進了一直沿用至今的雙名法如“ Homo sapiens”。屬以上的分類也被給予清晰的定義。

在命名時他使用清晰的描寫,比如他稱人為 智人“ Homo sapiens”,有意識的人。但他也命名了另一個人種:“ Homo troglodytes”或“ Homo nocturnus”,山洞人或夜人。估計他用此來命名當時剛剛被發現的大猩猩。哺乳動物被他按這種動物最特別的器官,雌性動物的乳房,命名為拉丁語:“Mammalia”。

林奈曾說:“從未有人像我一樣將科學轉型。”

林奈的植物園至今還可以在烏普薩拉參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