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林國華,男,曾任職日本北澤株式會社高管;近20年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多年來致力於研究阿米巴經營落地實踐;在歷經李寧集團、特樂路集團、智澤華集團、駿龍泰集團等大型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踐後,總結出“阿米巴經營中國落地”的經營實學。現任和英國際諮詢機構總架構師。
個人經歷
擔任日企高管,接觸阿米巴經營
1994年林國華老師就職於日本北澤株式會社,從一線生產工人到生產主管再到品控經理,熟知整過生產流程和精細化管理。自從1994年接觸日企的阿米巴後,一直結合自身的經歷去研究分析阿米巴經營,致力研究阿米巴經營在中國落地的問題。
阿米巴現場管理專家
林國華任職過國內大型企業,擔任過銷售經理、財務總監和行銷總監等不同部門的管理者,具有企業經營現場管理的經驗。林老師始終結合阿米巴經營對企業經營問題進行研究,在多年管理工作的過程中,發現現今的企業管理狀況不容樂觀,人們都發現存在的詬病,但還是選擇視而不見,一部分員工甚至為了一己私利,而犧牲公司的利益,嚴重製約著企業的發展。另外,觀察發現國內企業往往會遇到規模化、管理難的問題:大集團、大企業本來就機構冗雜,行政拖沓,靈活性不足;而中小企業先天不足,即使艱難突出重圍實現規模化,管理上也是捉襟見肘。林老師對比起曾經工作過的外企,發現國內企業的管理水平跟外企相比,管理水平還是相差比較大,管理手法相當落後。
轉型導師,指導企業導入阿米巴經營
2011年,林國華老師正式加入到諮詢行業。他因了解國內外企業的差距,認為民族企業需要管理上的提升,一心想以自身的經驗和技術,幫助民族企業去做大做強。因此萌生出用自己豐富的現場管理經驗以及對阿米巴經營理論體系的潛心研究,幫助國內企業改善管理、提升競爭力的念頭。林老師以豐富的現場管理經驗,加上與稻盛和夫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所以對阿米巴經營有深刻的體悟,並能熟悉運用阿米巴經營。
林國華老師從2011年致力研究阿米巴經營,並實踐到現場管理中,總結認為企業要學習、導入阿米巴經營需要注重以下幾點:1)管理要實現三獨:獨立經營、獨立管理與獨立核算,才能高效運用企業經營哲學進行精細化管理;2)阿米巴管理學的人力資源管理要實現三性、兩力、一智慧,即積極性、參與性和主觀能動性,創造力與生產力,全體員工智慧。這樣我們就能集結現場全體員工智慧,實現全體員工參與經營;3)阿米巴經營管理的流程管理要實現兩高一底:高質量、高效率與低成本,還有工序、品控與工藝設計的流程最佳化,可以最大限度地達到管理目標。
阿米巴經營觀點分享
問:“員工缺乏工作熱情,不夠積極。而且感覺中國工人的整體思想覺悟達不到要求,難易推行經營哲學。”林:“讓工人學習阿米巴,並不是單純跟他們講理論,而是需要經營者知行合一,用自身的行動來做榜樣,用實際行動來影響別人,實現哲學共有。另外以“人人都是經營者”作為經營原則,就是最高限度地調動員工積極性,全體參與企業的經營。經營者只要掌握好企業所有、現金支配權和阿米巴利益分配權。其他的決定權下放到相應的巴長,讓他們充分發揮構想,獨立經營阿米巴單元,就能讓企業齊心奮戰。學習阿米巴經營光喊口號是不行的,還是要有實際的行動。” 問:“另外有一些企業已經初步導入阿米巴經營,在劃分阿米巴單元時,不知道按什麼標準來選取巴長。”
林:“我總結了3種方法:1)在原有的管理架構中,任命原先的管理者做巴長;2)通過給儲備幹部、現任幹部的培訓,選取合適人選;3)由下面的員工推選,再任命。若然企業是剛開始導入阿米巴,我建議採用第一種方法,因為剛開始引入新的經營模式,很多東西都還在學習的階段,如果有太大的人事變動,會影響企業的穩定發展。”
問:“阿米巴經營畢竟是來源日本,落地到中國企業,要需時多久呢?企業導入前要有怎樣的心理準備?最後,林老師可以給大家一些建議嗎?”
林:“當然可以。首先要對阿米巴經營理論有足夠的了解並認同;接著,作為企業主,要做好利益分享的心理準備。因為阿米巴經營追求的不是作為老闆一個人利益最大化,而是要實現企業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這一經營目標;最後還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整個阿米巴經營的導入大約需要3年的時間來落地,前半年的了解、學習需要經歷6個步驟:聽說、了解、學習、研究、落地、提升。對阿米巴經營有了全面的認識之後,再診斷企業現狀制定出落地方案。接下來的時間都要在實施中不斷修正、完善方案。”
主講課程
【阿米巴經營體系落地課程】
第一章關於阿米巴經營理論體系的創始人
第一節 京瓷與KDDI
第二節 創始人拯救日航與公職
第二章稻盛哲學理論體系
第一節稻盛哲學是什麼
第二節稻盛哲學核心思想
第三章阿米巴經營核心概念
第一節阿米巴是什麼
第四章阿米巴組織管理之組織劃分
1、企業阿米巴管理鏈垂直化設計;
2、企業阿米巴組織劃分的三個條件;
3、企業阿米巴管理層級扁平化設計;
第五章阿米巴經營體系落地流程
1、經營哲學;
2、戰略定位;
3、領導力;
4、組織劃分;
5、制定規則;
6、流程最佳化;
7、經營會計;
8、內部定價;
9、效果評估;
10、經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