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林口縣林口鎮隸屬林口縣管轄。位於縣境中部,鯰魚河自西向東流過鎮區,為林口縣城。牡佳線、林密線鐵路於此交會。
林口鎮名,因襲林口街名。中華民國初年,始有二三戶人家,以漁獵為生,稱中亮子(又稱林子口小屯),隸屬依蘭縣管轄。後來墾荒者漸多,自然形成村落。1917年劃歸新設定的勃利縣管轄。東北淪陷後,1937年牡佳線鐵路通車,設林口站。1939年6月,劃歸林口縣,為偽林口縣公署駐地。1940年5月,改為林口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為林口縣城關區,1949年改為第一區。1955年設定林口鎮。1958年改稱林口鎮人民公社。1980年恢復林口鎮名稱。
林口鎮全境南北兩面臨山,中間地勢較為平坦開闊,是一座山城。全鎮總面積28.6平方公里。縣屬織布廠、陶瓷廠、捲菸廠等較大工業企業均集中於鎮內,鎮街工業也有較大發展,199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3798萬元。鎮郊有耕地近萬畝。全鎮共轄6個街道和城北、城西、城東、友誼等4個村。1992年末全鎮總人口6.8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16萬人;滿、朝鮮、回、蒙古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5.8%。鎮政府駐地宏偉大街。
林口縣早在6000多年前便有人居住,漢以前稱肅慎,唐初為黑水都督府所轄,後為渤海國轄地。1939年建縣,是國家一類革命老區縣,境內有聞名中外的"八女投江"英雄事跡發生地和東北抗聯遺址。是中國書法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書法、連環畫、油畫、冰雪畫、蠶翼繡創作全國聞名。
社會事業
一是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突出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林口鎮把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確定為突出發展經濟作物,全力打造林口縣經濟作物核心區。瓜菜、烤菸、小雜糧、優質大豆等主導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林口鎮糧經比例達到5:5。畜牧業快速發展,專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形成了以繁育肉牛、肉羊及瘦肉型豬為主的養殖基地,畜牧業發展成為農業的半壁江山。積極發展金針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種植,食用菌產業已初具規模。
二是加大園區建設力度,切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把園區建設做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突破口,提高園區裝備設施水平,整合先進農業技術,擴大園區規模,深入實施農業標誌性示範工程,以把興華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打造成省內高標準示範園區為重點,設立設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三個展示區,試驗示範具有前瞻性農作物新品種金針菇栽培、蕨菜培植等。通過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示範帶動,規範六合千畝綠色兩季瓜菜、鎮東千畝大蔥、紅旗千畝甜玉米、阜隆千畝西香瓜、振興五千畝優質大豆等8個種植示範園區,園區種植效益提高18%以上。
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年加大。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011年,鎮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林口鎮共建有村級文化休閒廣場8處;六位一體的村級活動場所13個;林口鎮15個村通村公路全部實現了道路硬化,其中,阜隆村實現了村內主巷道的全部硬化。重點打造的新農村建設樣板村——紅升村,現已達到省級新農村建設四星級村水平,鎮西、阜隆、興華、東豐等村已達到新農村建設三星級村水平。
行政區劃
林口鎮下轄以下地區:
站前街道第一社區、站前街道第二社區、站前街道第三社區、站前街道第四社區、站前街道第五社區、站前街道第六社區、站前街道第七社區、站前街道第八社區、站前街道第九社區、站前街道第十社區、東街街道第一社區、東街街道第二社區、東街街道第三社區、東街街道第四社區、東街街道第五社區、東街街道第六社區、東街街道第七社區、東街街道第八社區、西街街道第一社區、西街街道第二社區、西街街道第三社區、西街街道第四社區、西街街道第五社區、西街街道第六社區、西街街道第七社區、南山街道第一社區、南山街道第二社區、南山街道第三社區、南山街道第四社區、南山街道第五社區、七星村、新發村、振興村、紅升村、浪花村、六合村、友誼村、東豐村、東關村、團結村、鎮東村、城北村、城西村、興華村、阜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