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公宮

林公宮

林公宮,位於周寧縣瑪坑鄉杉洋村,清嘉慶十七年(1811)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祀林公忠平王。宮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坐南向北,由門樓、戲台和大殿組成。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穿斗式木構架,單檐歇山頂。內壁有《西遊記》壁畫。戲台藻井裝飾雙鳳戲珠圖案。保存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鐵鼎一尊。1989年公布為周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5月11日,被確認為第六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周寧縣瑪坑鄉杉洋村村尾,背倚巍峨青山,面臨依依綠水,四周樹木蒼翠,環境清幽,風光怡人。宮後山是一片挺拔蒼松,竟有五六十株之多,每株高達六七丈,虬枝蒼蒼,傲骨凌天,四季常綠,據說,這是目前寧德市保存最完好的成片古松樹林。

傳說林公原名林亘,生於宋寧宗慶元3年(1198年)七月廿五日辰時,原籍福安,後遷往杉溪(今周寧瑪坑杉洋村)。林亘高大健壯,威猛善戰,帶領村人除獸安民,用青草藥治病救人,相傳他還會斬妖除魔。後卒於宋度宗鹹淳5年(1270年),村民以“神”敬之,改原白馬塔紀念之。明成化2年(1466年),明憲宗帝敕封亘公為“杉洋感應林公忠平候王”,下詔杉洋諭其名。明正德8年(1514年)建林公宮,清時增建太子亭,20世紀80年代重修,保留明清建築風格。

林公宮建築按傳統的“一殿二樓三閣”式建成,大雄寶殿居中,鐘鼓二樓分列左右。林公宮建築以雕刻見長,宮門兩側石柱上雕刻著二尊鬥神,高八十公分上下,怒目圓睜,神態逼真,手持砍刀,可惜的是,原砍刀只餘下了刀柄,現在看到的刀是後來裝上去的。頂端橫著的石樑上刻著聖旨牌,莊嚴肅穆,兩側有許多鏤空木雕畫,殿門口兩邊也是一排石刻,門檐兩側的壁畫取材於《三國演義》,連著一溜展開,顯得古樸極致。

林公宮殿頂正中高懸“賜封林公忠平候王”牌匾,寶殿中間,有林公和諸神的塑像,神態各異,可見當時塑像工藝之精美。殿中石柱徑達30多公分、長丈余,殿沿青石板每條都達丈余,表面光滑,可見當年建造此宮殿時所費財力之巨大。大殿朝前的,是一溜浮雕,上面刻有人物、花卉、亭台樓閣等,這些浮雕表面光滑,刻工細緻,刀法精湛,顯示了當時雕刻者高超的手藝。宮中的文物除了石雕外,還有許多壁畫、木雕柱頭,尤其是這些木雕柱頭,在宮中通廊兩側齊腰高的柱頂端鏤空雕刻,每個柱頭二十公分見方,所刻神話人物、花卉等圖案精美絕倫,疏密有致,細處如絲相連,中呈空曠狀,實屬木雕中之精品。

十年文革期間,林公宮也未逃浩劫,宮中的石雕人物被砸,木雕柱頭被鋸,牌匾被摘,其情景一派悽慘。後經多方修整,逐漸恢復原貌,並被定為周寧縣文物保護單位。近年,宮四周修建了“福”、“壽”二亭和魚池、假山等,為古老的林公宮增添了現代氣息。

林公宮 林公宮

長期以來,林公其神其事在周寧及周邊一帶廣為頌揚,並與古田臨水的陳靖姑齊名,有著良好的民間信仰基礎。平時,來此遊玩上香的香客絡繹不絕,尤其是每年年底及正月期間,臨近的福安、蕉城、古田等地民眾自發地來此地朝拜,更是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周寧縣瑪坑鄉杉洋村,明正德八年(1513)建。單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均三間,明間為抬梁式木構架。殿前太子亭,建於清嘉慶十年(1809),三重檐歇山頂。兩廂有廊與鍾、鼓樓連線。廟內彩畫、石雕十分精美。保存多通明、清時期建廟碑記和石刻匾額。2005年5月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周寧縣獅城鎮安厚村村內有宗廟建築4坐,其中林公宮建於嘉慶23年(1818年),號稱“靈次杉洋”(說明最正宗的閩東畲漢保護神“林公大王”位於瑪坑鄉杉洋村靈驗程度有求必應僅此與杉洋),猶以廟內終年不結蛛網,廟頂瓦片不見枯葉令人稱奇。永慶庵建於清朝末年,1987年修繕。通天聖母宮,建於清朝中期,2004年重修。1982年重建的林氏宗祠以其大跨度鋼樑劇院式結構在祠堂建築上獨具特色,2004年全村民眾自覺捐資38萬餘元,重新修繕了林氏宗祠,水泥硬化了周邊道路,青瓦紅牆,堂奧敞亮,坦道綠蔭,煥然一新,並誠邀書法名人書寫詩詞,樹立了安厚十景碑。其照片被收入縣政協初請詩社編輯的建縣六十周年慶典獻禮圖書——《周寧風光詩詞選》。

建築特點

對聯橫批:靈次杉洋

鐵門字型:左“聖德”,右“巍峨”。

對聯內側:左“秉正駆邪靈昭萬古”, 右 “佑民護國澤沛四方”。

對聯外側左“門對金星雙峯秀” , 右 “宮邊玉兔一月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