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林伯森( 1896~1960)廣東蕉嶺縣藍坊鎮峰口村人。他在蕉嶺中學畢業後,考入北平清河陸軍第一預備學校,畢業後到邊防軍第3師工兵營入伍,即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9期工兵科,1923年畢業後,回廣東在鄧仲元的第1師工作,不久調入孫中山大本營軍政部講武學校任區隊長,升任第1師少校參謀。1925年隨第一師參加東征,在東征戰役中,他判斷敵情,擬定作戰計畫,對打敗陳炯明叛軍起了決定性作用。廣東戰局平定後升任第1軍少將參謀處長,曾參加北伐中著名的龍潭、蚌埠及徐州等戰役。
1928年,林柏森被保送入日本陸軍炮工學校高等科,1930年畢業回國,受命籌辦陸軍工兵學校,1932年該校正式成立,被任命為校長,次年晉升為陸軍中將。1935年蔣介石兼任國民黨中央各軍事院校校長後,林柏森改任教育長,實際主持工兵學校的一切工作,他在工兵學校長達14年,先後畢業學員、幹部計22萬人。林還親自建立35個工兵營及6個獨立工兵團。他們所構築的工事,既接受自然界的風吹雨打,又經得起炮火的考驗。當年抗日戰場上的中國工兵,所構築的工事大都經得起嚴峻的考驗。林柏森本人,當年被譽稱為“工兵之父”。
抗日戰爭中1939年的“崑崙關之役”,林柏森親臨戰場指揮,崑崙關的防禦工事,固若金湯,日軍一籌莫展,其學生還協助主力部隊衝鋒陷陣,日軍22師第5旅團中村正雄旅團長,就是被張其中師及林柏森手下的工兵們打敗竄逃的。
抗日戰爭勝利後,林柏森任國民黨中央工兵署署長、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及陸軍副總司令,1960年11月8日在台北病逝。
個人經歷
1915年畢業於蕉嶺中學,考入北平消河陸軍第一預備學校。
1925年畢業於保定軍校第九期工兵科,回廣東在鄧仲元的第一師工作,後又調任孫中山大本營軍政部講武學校任區隊長,不久升任第一師少校參謀。
1927年北伐時升任第一軍少將參謀處長,曾參加北伐中的龍潭、蚌埠及徐州等戰役。
1928年4月任第一軍團(總指揮劉峙)參謀長,同年入日本陸軍炮兵學校高等科學習。
1930年畢業後返國,受命籌辦陸軍工兵學校。
1930年秋,著手籌辦中央陸軍工兵學校,以培養陸軍工兵幹部。
1932年8月16日,擔任中央陸軍工兵學校首任校長
1936年4月任廣東陸軍工兵學校校長,授陸軍少將。
1938年任中央陸軍工兵學校教育長、代理校長。
1944年任國民政府軍訓部工兵監,1946年9月授陸軍中將。
1946年6月29日任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1947年任中央軍官訓練團教育委員會中將委員,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1949年4月任中華民國陸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
1949年到台灣。
任職情況
蔣介石因鑒於國民革命軍在歷次戰役中,工事構築、陣地、阻絕與破壞等影響工作甚巨,及工兵於國軍中之價質,乃令林伯森將軍於民國十九年秋,著手籌辦陸軍工兵學校,以培養陸軍工兵幹部。民國二十一年(1932)八月十六日,由蔣介石手創於南京光華門外,並由林伯森將軍擔任本校首任校長,而民國二十四至三十六年,更由先總統蔣公親自擔任本校校長。
自抗戰期間起,本校歷遷江西清江、湖南零陵,後又遷至重慶,勝利後遷往安徽蚌埠,三十六年奉令成立初級班。為適應抗戰的需要,該校舉辦軍官召集教育,成立軍士大隊,抽調優秀上等軍士,施以嚴格訓練,另外,受陸軍軍官學校委託,代訓軍官學校所屬乾訓班、特別班、特科教育班等。抗戰八年該校共畢業7726人。校長仍由蔣介石兼任,教育長仍為林伯森。
1937年11月淞滬失陷,南京危機,兵工學校奉令由南京遷到湖南株洲,1938年1月又遷至重慶,6月第四期學生27人畢業,7月奉準補招第五期學生17人,8月招收軍械技術班第三期學生49人。
1939年2月奉準招收特別訓練班1個班50人,5月因日機對重慶轟炸猖狂,奉準遷至重慶郊外疏散上課,7月奉準招收大學部第六期造兵學系、套用化學系兩系學生共100人。同月又奉兵工署訓令,由署招收大學畢業生50人為練習員,在本校設補習班,補充兵工教育,期限1年。同月軍械技術班第二期學生54人畢業。又奉令將軍械人員訓練班附設本校,召集第七期管理班學員100人。10月奉令設立初級軍械技術班1個班,將前雷電大隊藝徒85人施以訓練,期限2年。
1939年12月奉令改名為軍政部兵工學校。
1940年1月軍械人員訓練班第七期管理班學員72人畢業,5月特別訓練班學生21人畢業,6月奉令召集軍械人員訓練班第八期管理班學員100人,同月在南京招考的第五期學生15人畢業,在重慶補招的第五期學生17人,送瀘州學兵隊補受軍訓,8月奉命招考大學部第七期造兵學系及套用化學系學生共71人。
1941年1月練習技術員補習班29人畢業,7月第五期後補學員15人畢業,9月招考大學部第八期造兵、應化兩系學生共45人,軍械技術班第五期43人於是月畢業。
1942年3月初級軍械技術班34人畢業,9月招收大學部第九期造兵、應化兩系學生72人。
1943年9月招收大學部第十期造兵、應化兩系學生共53人。
1944年9月大學部第六期學生50人畢業,同月招收大學部第十一期造兵、應化兩系學生共52人。
1945年9月招收大學部第十二期造兵、應化兩系學生23人。10月大學部第七期學生43人畢業。
其後又因勘亂,歷遷南京、零陵以迄貴州遵義。
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奉令遷台,祁駐鳳山、楠梓。
民國四十年元月先在萬華,以龍山國校為班址,成立工兵訓練班,民國四十一年元月奉令於內湖復校,按新制設立軍官高、初級班及士官班次,復於民國六十一年改制設立正規班、分科班及高級專長班次,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遷至高雄燕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