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彙解釋
枕狀熔岩常與沉積岩伴生,枕狀橢球體之間常有沉積物充填,其中還可以找到生物化石。多數枕狀體在固結時常殘留塑性變形遺蹟,有因重力向下方間隙下垂的形跡,由此特徵可判斷沉積當時的上下方向。枕狀橢球體表層堅硬,結晶程度比內層要差,具有玻璃質冷凝邊,有氣孔呈同心層狀或放射狀分布,氣孔數量由里向外逐漸增多,中部有空腔,以此可與球狀風化所成的橢球體區別開來。河湖中噴發的基性岩中可見枕狀構造,如漢諾壩玄武岩中即有。
形成原因
(pillow)與球-枕構造(ball-and-pillow)、負載構造(load)是地層中的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它們在形態、產狀、變形機制等方面是不同的。枕狀構造是砂層中一組呈"凹"形彎曲的變形沉積體,它的原始層平行於枕狀體的底面,頂面則是一個平直的截切面。枕狀構造是由於層狀砂層強烈液化向上復軟沉積砂層流動、穿刺,使之彎曲褶皺,在原地固定位置形成的,因此枕狀構造在一個層內是沿岩層走向呈現一系列相間隔的向形和很窄的背形。形成球-枕構造與負載構造的軟沉積層包括細砂單元與上復粗砂單元。他們的變形機制與砂層的液化作用有關。下伏細粒砂單元具有強的液化變形而上復粗砂單元為弱變形層。上復粗砂單元(比重大)在下伏細砂單元(比重小)之上形成一個不穩定重力驅動系統,地震發生時的剪下力使重的粗砂(弱液化)陷落下沉至下伏細粒單元(強液化)中成負載構造和球-枕構造。球-枕體位於細砂層的不同位置,表明他們是下沉穿越細砂層單元為異地沉積體。形成枕、球-枕及負載體的軟沉積物液化變形機制不同,但液化作用的觸發機制是強地震。這些液化變形構造在實驗室砂層的振動液化模擬實驗中也已得到證實。地層中的枕狀構造及球-枕、負載構造代表一次Ms>5的古地震災變事件。古地震往往是沿著某些古地震斷裂分布,是古地震斷裂活動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