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梅縣松源鎮
鄉鎮概況
古時,松源境內森林茂密,松木參天,同時,因地處松源河上游,有源頭之意,故命名松源。松源鎮地處東經116°22′,北緯24°11′,位於梅縣東北部,四面環山,中間盆地。總面積149.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8萬畝,耕地1.8萬畝,下轄22個行政村和2個居委會,總人口3.97萬多人,是梅縣的農業大鎮之一。2001年被省政府核定為300箇中心鎮之一。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錳、碳石和瓷土。交通便利,路況良好,省道S223線、通往福建永定洪山的松洪公路穿境而過,是閩粵兩省五縣十鄉鎮的集散地。通訊、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鎮容鎮貌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勤勞智慧的松源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發展才是硬道理,解放思想,勵精圖治,事業蓬勃發展,農村安定團結。至2007年底,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4.2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5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666元。2006年、2007年被縣委評為“五好”鎮黨委、“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工作”先進單位。
歷史名人
黃慕松(1883--1937),原名汝海,松源寶坑人,少時廣東武備學堂畢業後選派到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炮工學校,回國後任廣東黃埔陸軍國小教官、校長。後再到日本陸軍大學深造,1918年赴英國留學。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民國成立後任參謀部第五局局長。 1913年擔任國防考察委員,曾赴蒙古、新疆實地考察,回京後,任陸軍測量總局局長。後任中俄界務公署參議專門委員,兼交通部路線審查會主任。 1925年廣州軍政府成立後,任粵軍總司令部編審委員會副委員長。 1927年初,任粵軍第三師師長,率部參加北伐戰爭。 1929年8月任參謀本部測量總局局長,首次完成全國軍事測量任務,被譽為“中國軍事測量之父”。 1925年黃埔軍校高級班副主任,1927、1930年兩次代理陸軍大學校長。 1931年12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四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推選為中央海外黨務委員。 1933年4月特任新疆宣慰使,同年冬任新疆省黨部指導員。 1934年奉派西藏任致祭達賴專使。 1935年3月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4月任中將,同年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 1936年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兼任廣東省保全司令。 1937年3月病逝於廣州。國民政府追贈他為民國陸軍上將。 黃鎮球(1898--1979),原名洪秀,字劍靈,籍貫松源寶坑,1919年畢業於湖北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分配在邊防軍見習。 1920年南下廣東,先任粵軍第一師上尉參謀,後任少校。 1922年參加北伐、東征等戰役,作戰有功,升任團長。 1926年底率33團駐防海南島任瓊崖警備司令,1927年任師長,參加第二次北伐。 1931年6月赴德國學習防空,1934年回國後歷任防空學校校長、少將、中將等職。 1937年任首都防空司令部副司令、航空委員會航空廳廳長、全國防空總監等職。他創辦中國防空體系,培訓大批防空人才,主管8年抗戰防空,抗戰勝利後,獲頒“青天白日勳章”。 抗戰勝利後,任後方勤務總司令、聯合勤務總司令,被稱為“國軍現代後勤之奠基者”。 1950年隨國民黨政府往台,1951年升陸軍二級上將,歷任國防部副部長、總統府參軍長、台北衛戌總司令。 1961年升任陸軍一級四星上將、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席、參軍長等職。
松源由來
松源境內山林茂密,滿山遍野古松參天,同時又因她地居松江河上游,有源頭之意,而得名松源。 松源是梅縣的根源,客家人宋朝入粵進梅多經此地。宋朝年間,梅縣有六位進士,其中三位就是松源的蔡若霖、蔡定夫、蔡蒙吉祖孫三人,特別蔡蒙吉年輕中舉後不去做官,而是回家鄉辦學校,推進梅縣教育事業的發展。梅縣今天能成為“文化之鄉”,不應忘記“三蔡”奠定的教育基礎。“三蔡”讀書“梅花奪魁”,為梅縣人樹立了最早的榜樣,也是梅縣松源應有之義。好象省委副書記蔡東士是松源蔡氏後裔,我道聽途說,未有考證。還有黃慕松、黃鎮球、王維、王立潮等都是松源的鄉賢俊彥,吾等後輩景仰的典範。
革命老區
松源是當年紅軍入粵的第一站,她原本就是革命老區。早在一九二六年秋,這裡就成立了松源支部,一九二八年成立蘇維埃政權,一九二九年十月,朱德軍長親自率領紅四軍出擊東江時路經松源,並留下十多名紅軍骨幹,加強松江區赤衛隊的建設,抗日戰爭時期,松源區委是閩西南潮地區唯一的模範區委,解放戰爭時期,這裡是邊區重點游擊根據地,為了全國的解放,母送子,妻送郎,一大批優秀的松源兒女奔赴戰火連天的戰場。
經濟發展
松源鎮地處梅縣東北部,四面環山,中間盆地。這裡為廣東梅縣、蕉嶺,福建永定、上杭、武平交界之處,為“兩省五縣十鄉”商旅雲集之地。 松源圩雖地處邊區,但自古就是個買賣熱鬧的場所,久負盛名的松源麥芽糖就是通過這裡眾多的商販旅客傳揚而聲名遠播的,不少海外歸來的客家僑胞慕名在這松源圩上購買麥芽糖。(不少梅州市民和海外客家僑胞都知道,麥芽糖要數梅縣松源鎮出產的最為有名,香甜爽脆,適口不膩。)松源圩逢農曆三六九日為集市貿易日。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圩場物產比過去更為豐富,周邊貿易非常活躍。平日裡,周邊地區的商販往來頻繁,買辦貨物,採購商品。每逢圩期,四面八方成百上千的客運貨運車輛及機車等湧向這裡,熱鬧非凡。當地土特產麥芽糖、五香豆乾、桃子豆腐、紅菇等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周邊地區的山貨和農副產品如茶葉、靈芝、香菇、木材、生豬等也運到這裡交易,外地商販和民眾從這裡採購回大批日用、家電、家具等商品。。 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由於毗鄰的兄弟省田地豐足,許多松源女性都嚮往北地,多嫁於鄰省周邊鄉鎮。改革開放以來,本地經濟發展快,北地周邊鄉鎮的姑娘紛紛南飛,來松源成親落戶。由於周邊地區民眾往來頻繁,相互走親訪友,松源形成了“月半”節日多的獨特風俗習慣,據說松源是梅縣各鄉鎮中“做月半”最多的一個鄉鎮。每逢“做月半”,松源的酒樓飯店就生意繁忙。兄弟省的親友到松源來作客,熱情的主人往往都帶上自己的親戚到街上吃館子。周邊地區的民眾辦喜事或朋友聚會也經常到松源圩上宴請客人,常常一請就擺好幾台甚至十幾台的席。
旅遊資源
說到松源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王壽山了。它由何而得名,也沒聽祖輩的人提起。但它的秀麗幾景,是去過了的人都不會忘記的。王壽山主峰海拔一千二百四十二米。為花崗地貌,常年翠綠蔥鬱,松樹、杉樹、雜樹遍布全山,山茶、山藥、山果到處皆是。大山之中還棲息著多種飛禽走獸,有五顏六色的小飛鳥、長尾鳥,雄冠白羽的雉雞,以及野豬、豹、狼等一些猛獸。據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有華南虎在此活動。 山勢雄奇,高山雲表,風景壯觀,為群山之冠。登主峰棋盤石鳥瞰,左右百里盡收眼底。有人云:上看汀洲八角樓,下看潮州汀子橋;汀江飄帶繞山腳,梅江滾滾向東來。 山中名勝古蹟,引人入勝。“陽持筆、岡甲湖、棋盤石、半天爐、真武殿、隆武岩、風髻石、仙人跡”為山中八景,“登高望八景、景景醉遊人”名不虛傳。更有各奇形異石,或如螳螂爬壁,或如金龜窺探……還有一些岩石,至今殘留著古人遊覽時所作詩句。 山下汀江,現已被截流,原浩浩蕩蕩之江水今成一泓碧玉。乘船至山腳,登高遠望,實為現今森林旅遊之佳景。這裡已規劃為龍湖風景區中之王壽山森林度假區。
松源特產
麥芽糖 麥芽糖是松源的土特產之一,以其獨特的風味,深受世人歡迎。 松源製作麥芽糖歷史悠久,其製法精良。它根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麥芽糖性甘溫,健脾開胃、下氣中和、消食化積而性不損元,故為健脾溫中之藥,據此藥理加上和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妙用,兩者配合而成。其製法是以二十斤大米配半斤小麥為度,把小麥溫濕下芽,待其芽長如針,根系特別發達時,便可把米煮成飯,以適度的恆溫,經過6---7小時發酵,由澱粉轉化成糖分,此時可把渣榨去,把榨出來的水放到鍋里煮,開始時以猛火功,後以小火慢煮的濃縮方法,使化解的水濃縮成糖。初成時是赤色固體,再經過不停地拉絞,變為清甜可口的呈白色的麥芽糖。麥芽糖有補氣治病的作用,如和老薑每天早晨吃適量,可對老年性胃虛寒咳嗽、支氣管炎有補導作用;燉雞蛋服對小孩和嬰兒是比較佳的營養品,故為世人所喜愛,凡來松源的商旅都喜歡買松源麥芽糖回去品嘗,或作禮品送客。60年代,糧食緊張時,麥芽糖無法生產。改革開放後,麥芽糖的生產又恢復起來了。 麥芽糖主要產於松源的徑口、園嶺、彩山、橫坊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