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正大瓦窯是松桃苗族花鼓藝術的發源地,歷史悠久、保存完好,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1994年,正大鄉瓦窯花鼓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苗族花鼓藝術之鄉”。
松桃苗族的四面花鼓舞是苗族花鼓的鼓中之王,同時也是松桃苗族花鼓藝術的主要象徵,它的足跡已經遍及了神州大地、蜚聲世界。自1989年起,隨著貴州省和國家的有關藝術團成功出訪了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德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得到了中外觀賞者的高度讚譽,被中外學者和遊客稱讚為“當代中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瑰寶”。他們時而敲擊鼓面、時而並肩舞動,舞步對應、豪放不羈,舞步熱情奔放、縝密大方。場面恢弘熱烈、氣勢博大、彩綢交織、色彩繽紛、激情澎湃。
為了傳承苗族文化,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把花鼓舞帶進了校園。自2002年以來,松桃縣正大中學、松桃民族中學、三中、盤信中學、正大民族完小、官舟完小等學校把花鼓舞藝術引進課堂,將其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門課程,目前全縣共有2000餘名在校學生享受到了花鼓舞的樂趣,學校安排花鼓舞老師,利用課餘、周末等時間把100多種套路教給學生。
苗族花鼓還可按功能劃分為:拜神祭祖的神鼓,辭舊迎新的年鼓,催人奮進的戰鼓,互訴衷腸的情鼓,以及迎賓鼓、喜慶鼓、攔路鼓、敘事鼓、生產鼓、生活鼓、茶鼓、木葉鼓、接龍鼓、迎親鼓、送親鼓、遊方鼓、蛙鼓、蛇鼓、猴鼓等80餘種類型。其中以神鼓、年鼓、喜慶鼓和攔路鼓最為熱烈隆重。神鼓,苗語叫“農涅海諾”亦稱為跳吃牛鼓舞。是在舉行盛大祭祀活動“農涅”時表演,目的在於慶神,時間可長達幾晝夜,肅穆隆重。跳吃牛鼓舞之先,是巫師率領抬腿親陪神者繞場三周。接著主人領客人載歌三周。繞場時,長輩在前,年輕人尾隨其後。繞畢,叩請舅輩先擊,俗稱開鼓。隨之主人唱歌擊鼓,而後邀請客人玩鼓。且被邀者多為表兄弟妹。玩鼓時,邊打鼓邊舞蹈邊唱歌,場面熱烈而隆重。年鼓,苗語叫“諾那阿”或“諾玩年”,均於農曆春節舉行,是苗族“正月玩年”的娛樂活動內容之一。喜慶鼓,多在“四月八”、“端午節”、“六月六”、“趕秋節”等盛大節日集會上表演,其目的主要是祝賀佳節。攔路鼓在瓦窯鼓舞中別具一格,多在春節期間進行,青年男女於村頭、路口設鼓攔客,切磋鼓技,交朋結友,鬧春玩年,以圖幸福吉祥。瓦窯花鼓舞的動作套路取材廣泛、形式多樣、風格各異。既有表現男性陽剛之美,也表現女性細膩秀柔之美。據統計,現留存100餘式。內容多表現祭祀、勞作、休閒等生產生活場景,以及摹仿動物形態。臂如:順江放牛、舂碓推磨、割谷打稻、挑花繡朵、淑女梳妝、敘事擺古、神猴拜月、金蛙戲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