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城街道

松城街道

松城街道,街道名字,在福建省霞浦縣,1984年建鎮,面積165.5平方千米。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松城街道位於福建省霞浦縣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和、多雨量,四季常青,自然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為18.8度,無霜期達304天,年降雨量達1400毫米。全鎮總面積15.5平方公里,轄5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縣城區人口10萬多人。轄12個社區、6個行政村。省道沙呂段、小浦段過境。1949年為松城區,1958年設松城公社,1984年建鎮。1997年,面積165.5平方千米,人口9.4萬,轄西關、東關、萬賢、中乘、俊星、青福、七寶洋、涌山、墓斗、寶清、馬洋、長沙、大沙、沙頭、松漁、北岐、青岐、後岐、古嶺下、塔下、松農、後港、利埕、赤岸、橋頭、江邊、竹下、水坑、利洋、嶺頭、佳湖、下村、章家、八斗洞、小沙35個村委會和西關、東關、萬賢、中乘、俊星5個居委會。

歷史沿革

1949年為松城區,1958年設松城公社,1984年建鎮。1997年,面積165.5平方千米,人口9.4萬

歷史人文

松城古稱秦川,以明成化年間在龍首山遍植松樹而得名“松城”。史書記載,公元623年這裡就為長溪縣縣址,後又升為福寧府,此後長期為州、府、縣政府的所在地。縣誌稱其為“閩浙要衝”、“海濱鄒魯”。松城東瞰泡溟,西枕疊翠,風光旖旎。城南有南峰古庵,始建於公元957年,明古詩讚曰:“竹路逢人靜,山僧入定尊,朋游坐不厭,落葉滿金樽。”與之相遙望的城北龍首山,山勢巍峨,如龍翹首,遠望東海。蜿蜒數十里的龍首山脈有“建善寺”、“金山寨”、“鳳凰池”、“芙蓉鄉”、“望梅樓”、“石澗堂”等風景點,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清郡守李撥等曾留有“白雲深處”、“海國桃源”等題刻;龍首山麓的“龍首庵”建於明代,現為縣佛教協會會地;中脈蓮花峰有“聖水寺”、“黃巢坪”等名稱,峰下有龍首山賓館;西脈為塔崗山,山頂有七層實心石塔,號稱虎鎮塔,系清康熙年間總兵黃大來所建,乾隆年間虎鎮塔重修為八角樓閣式,造型典型,結構精密,氣勢雄偉,直指雲天。塔下有寺,名陰峰閣;城東有千年歷史的八閩第一古剎―建善寺,是霞浦縣最早、最大、最具名氣的寺廟,寺里有木棉、銀杏、須榕等珍貴物種,還有碑、詩、書,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宜宗皇帝李忱御賜的“大中建善”匾額,皆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經濟發展

松城自古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多風民俗,豐富多彩,各具特色。“東關鐵機萬賢台,西關龍舞中乘獅,鬧到更深人靜後,俊星捧出西番枝。”這是對松城民間文娛活動的真實寫照。悠久的歷史,蘊厚的文化積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松城的美麗富饒打下了基礎。近年來,松城鎮致力實施農業興鎮、工業強鎮、商貿富鎮的三大發展戰略,注重三個優勢的發揮。一是發揮地坦土沃的近郊優勢,努力培育農科工貿一體化的城郊型農業經濟。二是發揮位居縣城中心的區位優勢,致力壯大輻射山海產業的中心型鎮域經濟。三是發揮縣城科教資源相對密集的人文優勢,大力扶持技術上檔次、效益成氣候的智力型能人經濟。在此基礎上,還致力提升產品體系的規範建設,形成以公眾農貿市場為龍頭的大宗農產品,工業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集散中心,拓寬商貿業發展領域,實現了“內三村競舞,外兩關齊進”的社會發展格局。2001年工農業總產值達6.12億元,企業2656家,企業總產值達7.63億元,村民純收入達4616元,村財平均收入達115.6萬元,財政收入達2692萬元,是省委、省政府首批“明星鄉鎮”之一併被授予省級“文明鎮”稱號。所轄的萬賢、中乘、俊星三個村是省級“明星村”,中乘居委會被省政府評為“模範居委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