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村[萊蕪市萊城區鳳城街道辦東風村]

東風村[萊蕪市萊城區鳳城街道辦東風村]

東風村隸屬萊城區風城街道辦事處。西接西關居委會,東連東方紅村,北臨北埠村,南靠大汶河。面積2平方公里,現有人口2052人。 東風村地處萊城中心,勝利路自北面穿過,鳳城西大街、鵬泉大街、魯中大街等主要交通幹線橫貫東西,交通便利,地理條件優越。汽車站、百貨大樓、大地集團、十七中學等坐落其中,商店林立,商賈雲集,文化發達,購物方便。鴨子溝水由城北發源,蜿蜒南行,流水潺潺,未有竟日,與城南的小河匯合後,最後注入浩浩蕩蕩的大汶河。

姓氏

東風村姓氏較雜,較大的姓氏有于氏、王氏、李氏等,回民以金氏居多。東風村回漢兩族雜居,信仰不同,風俗各異,但都能互相尊重、和睦相處,親如兄弟姐妹。東風村村風淳樸,村民勤勞善良,直爽豁達,具有典型的山東大漢風格。

人文自然

東風村居住較分散。主村北起北埠村,南至大汶河,長約2000米,東西寬若從勝利路西算起,至鳳翔路東,足夠500米。此外,在東升村、北埠村、東方紅村,亦有東風村部分村民居住。地勢北高南低。北為嶺坡梯田,村民習慣稱之曰北嶺或北坡。土體有粘層,夾有灰沙、礫石,土層薄,有些地塊土厚僅20厘米左右(如十七中前後),易旱易澇,水土流失嚴重,水源缺乏,用水靠降水補給。若遇天旱,用水需從東溝水庫(今紅石公園月波湖)、泉子崖(勞服大廈附近)挑擔。多種玉米、小麥,栽育地瓜,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城南土體土層深厚,肥力高,系大汶河沖刷淤積而成。尤其小河以北狹長的東西走向的菜園,更是膏腴之地,多種蔬菜。
東風村南園有一巨石,地上部分高3米多,重可達數噸,巍巍聳立。底部較小,看上去有頭重腳輕之感。石有洞穴、縫隙,小兒可從兩側攀援而上。頂部略平,四人盤坐,尚綽綽有餘,當地百姓口碑相傳:此石乃太古時候,從天上飛來之物,故曰“來物”,有一說萊蕪之名即由此而得。傳說歸傳說,但在當時生產力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先人們如何將此石運來?此石取自何方?仍是個謎。1984年,萊蕪撤縣設市時,此石被完整地移到市委大樓(今萊城區區委)前。

東風村吳氏家祠是萊蕪較有影響的一座祠院。關於它的傳說也很多,在當地流傳最廣的是:相傳明朝中期,萊蕪人吳來朝(字奉君)在山西榮河縣任知縣。吳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初上任時,吳看到該地耕作落後,莊稼荒蕪,茅草連片,百姓生活悽苦,心中甚是難過,思慮再三,遂心生一計:拿出自己的俸祿(相當於的工資,當時以白銀和糧食支付),廣收茅草根,其妻教人種桑養蠶、紡紗織布不長時間,縣衙前茅草便堆積如山,後來,田間茅草越來越少,吳便加價收買,且現銀支付,從不拖欠,眾人皆不知這位縣太爺葫蘆里賣的什麼藥。,春天到了,他讓農民間隔數寸播種高粱,有人懷疑,曰:“原先種那么稠,還打不了多少糧食,種這么稀,豈不打得更少,”吳笑而不答。百姓只好按令行事。他還親自下田耕作示範,加強田間管理。秋後,莊稼豐收,百姓恍然大悟,無不感激涕零,吳來朝因政績顯著,被升調他處,但榮河百姓牽衣頓足,不讓成行,如此反覆三次。朝廷只好讓其“升官不離土”(當地)。百姓感其恩重如山,勝於父母,遂自籌資金,自帶故土(山西土)、磚、瓦、木料等,在萊城東門外路北修吳氏家祠。家祠為宮殿式建築,正堂3間,巍峨壯觀.門上懸一匾額,上書“榮河遺風”四字。,院中有松柏樹數棵,皆參天蔽日,舍抱不交。有石碑一座,為吳立傳。進入正堂,有吳來朝塑像,高約2米,面色凝重,若有所思,四周牆壁有其關心百姓疾苦、教人耕作的彩繪,筆法細膩而嫻熟,故事簡練而生動。

東方風來滿園春。東風人正滿懷豪情向前邁進。東風的更美好。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王金純 郭春榮 張學成 劉正江 王愛民 任緒珍 王冠軍 賀慶章 賀憲功 於守平 王文水 於長太 李樹江 任學亮 王培漢
二、歷任村支書
1945年前負責人  王金讓
1946年-1947年  王金石
1948年-1958年  彭學勤
1959年-1988年9月 賀庚貴
1988年10月- 王志祥
三、歷任村主任
1958年   劉傳禮
1959年-1966年   賀慶貴
1967年-1976年  (文革期間無正式行政負責人)
1977年-1979年   韓傳勝
1980年-1984年10月 王志祥
1984年-   李明會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呂尚法 廣州軍區空軍某部政治部主任(軍級)
李秋恆 河南安陽軍分區司令員
於守篤 台肥軍分區政委
於守平 湖北沙市商檢局局長
金宗義 現任萊城區政府副區長
楊益德 曾為菜蕪市建材行業管理辦公室副縣級幹部,已離休
亓仲德 原萊蕪師範黨委書記,已退休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亓永春 萊蕪職業技術學院高級教師
任延言 風城街道辦事處高級教師

截止到2003年。

村莊特色

“瑞生恆”醬園,坐落在魚市牌道南,三間鋪面,前店後場(作坊)。“瑞生恆”牌匾高懸在進門的迎面牆上,行書,字蒼勁有力、古樸莊重。經理為宋廣業。宋氏家族清末從泰安遷入。1892年,宋廣業在東關開辦“瑞生恆”醬園。其製作的醬菜,如包瓜、摩茄、豆腐乳等,香味純正,是待客下酒、饋贈親友之佳品,頗受世人歡迎。更兼宋老闆誠信經營、童叟無欺、公買公賣,因而在萊蕪博得了好名聲。
金家羊湯迄今已有百餘年歷史。解放前,金家羊湯,就買賣活躍,生意興隆,最出名的一個是魚市牌道南的金德富,一個是簸箕市牌路北的金德祥,兩家製作的羊湯水平差不多,營業額也相差無幾。金德富有三子:金玉峰、金玉嶺、金玉彬,均子承父業,人人都能燒制出味美可口的羊湯。金家羊湯選料考究,配方獨特,加工製作沿用原始老湯,不腥不膻,清香撲鼻,別具風味。改革開放後,小小萊城羊湯館發展到幾十家.但就質量來講,顧客們公認,還屬東關街金家老店最佳。經理為金玉嶺,其長子金宗文,除承襲了父輩們優良的製作工藝、嚴格科學的配方外,還引進先進技術,對部分生產工藝作了調整,因而做出的羊湯更加鮮美。因原址較小,滿足不了天天爆滿的顧客需要,又在鵬泉東大街建金家飯莊一座,生意紅火。每逢節假日、星期天,更有從泰安、濟南、淄博等地慕名而來的食客。當萊蕪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設萊蕪開發區的決定時,金宗文又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投資百萬元,建成“宗文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已於2002年10月5日試營業。金氏父子誠實經營,如實納稅,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獎勵:他們熱愛公益事業,樂於濟貧解困,每年都為此捐出巨款,受到社會的廣泛讚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