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碣石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也有說當時的碣石山今已沉陷海中。曹操襲擊烏桓的進兵路線是經由盧龍塞(塞道自今天津薊縣起,經喜峰口,東至冷口)直插柳城,回師途中曾經過碣石山故有登臨之舉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2) 碣石山 位於無棣縣域北部,方圓0.39平方公里。碣石山是魯北平原上惟一的一座山峰,秦皇、漢武、曹操都曾登臨此山。
碣石山還是國內罕見的第四紀火山中最年輕的山體,對於揭示魯北平原、黃河三角洲的環境演變過程,追溯早期人類活動蹤跡以及火山岩科研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碣石山蘊含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價值,而且具有獨特的科學、地理價值,因而1998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
1700年前,曹孟德率軍北伐烏桓貴族,登臨碣石,寫下著名詩篇《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毛澤東詩“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使曹操的雄心才略得到了升華。
碣石山,又名無棣山、鹽山、馬谷山、大山。海拔63.4米,方圓0.39平方公里,系73萬年前火山爆發噴出而形成的錐形複合火山堆,是我國最年輕的火山,也是華北平原地區唯一露頭的火山,被譽為"京南第一山”。1999年3月列為省級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
●歷史文化:古時近河傍海,唐堯時稱碣石山,春秋時稱無棣山,魏晉時稱鹽山,唐初稱馬谷山,相傳有龍馬自山洞中出沒,故稱。"馬谷朝雲"列入無棣八大景之一,元朝俗稱大山。古時山上有碧霞元君祠、文昌閣、呂祖祠、關帝廟、鹽神廟、天爺廟、奶奶殿、魁星閣、二廊廟、閻羅殿、清涼庵,山下寺院為觀音堂。這些廟宇供奉玉皇大帝、關聖帝君等諸神,另外還有瘋和尚像、王靈官、趙靈官等塑像。清涼庵的住寺心怡和尚於1950年圓寂。秦始皇、漢武帝曹操都曾到過竭石山。留下了許多美麗而又古老的傳說,為後人所傳頌。
舊時,碣石山設香火盛會。每年四月有兩次約會,農曆十七為小會,二十七為大會,趕會期間正是山中香火極盛之時。特別是四月十七,乃以香火廟會為主,此日,方圓百里的善男信女紛紛趕來,求神拜佛,上香燒紙,祈求增年增壽,升官發財,人丁興旺,祛病免災。二十七又是大會之日,因時將麥收,農民需購置農具,所以規模大人員多。
●火山遺蹟:根據科學考古,碣石山形成於距今73萬年的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是一中心式噴發而形成的錐形複合火山堆。是國內罕見的第四紀火山中最年輕的山體,也是華北平原唯一露頭的火山。其結構為火山彈、火山灰、火山礫、火山熔岩組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獨特的人文地理意義,為省級地質遺蹟自然保保護區。
●黃河古道的活化石:碣石山地處黃河古道,屬於歷史上的九河之域,是大禹疏通九河的入海處。碣石山無愧為黃河故道的"化石"。幾千年來,它沉澱了、粘附了厚重的黃河故道文化。
2001年九月,舉行了竭石山復命儀式,增添了"一碑、一路、一亭"。坐落在山頂觀海亭中的漢白玉碑石,正面鐫刻"魏武帝曹操登臨處"八字,背面刻有毛體曹操《觀滄海》。若登臨此山,南望唐塔,東眺秦台,俯瞰山下,氣象萬千。
“四野清香飄天外,金絲小棗射雲紅”。又是金秋九月金絲小棗收穫的季節,位於渤海灣西南岸的“中國棗鄉”山東省無棣縣雙喜臨門,在喜慶百萬畝金絲小棗豐收的同時,迎來了首屆碣石旅遊文化節。
在渤海西岸的山東省無棣縣境內,有一座被稱為“禹貢碣石”的山,說起“碣石”,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會聯想起三國時魏武帝曹操《觀滄海》中的詩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聯想起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
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詞句。據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秦漢史專家、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安作璋先生、李宏生教授等專家學者經過多年縝密
考證研究,這座山就是《尚書.禹貢》中記載的“碣石”。“碣石”,又被稱為馬古山、大山,位於無棣縣城北三十公里處,系七十三萬年前火山噴出物堆積而成,現海拔僅六十三點四米,方圓0點三九平方公里,東距渤海約二十五公里(史書記載秦時距海僅五公里左右)。
為再現當年秦皇魏武登臨碣石山觀滄海的歷史景觀,從去年開始無棣縣投資對碣石山景區進行了修復建設。圖為碣石山頂的觀海樓。